三十歲以前的你,在做些什麼事情呢?為了幾萬元的薪水奮鬥?還是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所以?現任長庚醫院住院醫師的宋睿祥,在學生時代就立定要去偏遠國家行醫的志向。
「我只是一直在想,到底要做一位什麼樣的醫生。」宋睿祥說,大學時期就不斷思考自己將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看到了來台展出的無國界醫生攝影展,立即就震懾於照片中的畫面,想成為其中一員的念頭也油然而生。
每年都會出國自助旅行的宋睿祥,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七年級畢業那年獨自到西藏進行長達四個月的旅行,沒想到在拉薩遇到了無國界醫生組織的人,在攀談過程中,他更加確立自己的志向。
「旅行可以讓一個人認識自己。」宋睿祥說,其實每個人為了實現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就像好比是旅行的路途,人在年輕時,要有勇氣直接背著行囊出發,強迫自己背負一些責任,對拓展往後視野很有幫助。
四年,宋睿祥終於有資格進入在台灣仍屬非主流的無國界醫師組織,並清楚了解可能將面臨的狀況,例如可能染上無救的惡疾,或遭遇軍隊拿槍指頭的生死關頭,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有心理準備。「儘管準備再多,卻無法接受實際情況。」宋睿祥苦笑的說。
原本懷抱著浪漫理想,準備行醫濟世的宋睿祥,在抵達賴國沒多久後就完全幻滅,因為他每天都必須面對死亡,更曾在一天內開出六張死亡證明書,那種震撼對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來說,是相當痛苦的。「夢想化作實際的每一天時,就一點都不浪漫了。」
更有一次,宋睿祥與醫療小組的領導者起了嚴重爭執,起因就在於是否要治療一名罹患肺結核的患者,他主張立即將病人送往城市接受投藥治療,但卻遭到否決,這讓宋睿祥很生氣也很不諒解,因為他認為,這明明就是可治療的病,為何放病人在這裡等死?
後來他才明白,主管之所以不送病患去治療,是因為肺結核是一種需要長期吃藥才能痊癒的病,療程往往長達六個月,倘若將病人送到都市醫院,卻可能只待兩個月病情稍有改善就被趕出來,在都市生活不易的情況下,病人只好回到原來鄉下。
但此時卻易因停藥而產生抗藥性,若又傳染給其他人,根本無藥可醫,這對病人以及其他鄉民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宋睿祥因此體認到凡事都有深層的意義,絕非只看表面那麼簡單。
歷經十個月的行醫回到台灣以後,宋睿祥繼續長庚醫院住院醫師的任務,雖是熟悉的環境,但他卻有一點不能適應台灣的醫療環境。
「剛開始,我的確有著憤世嫉俗的想法。」宋睿祥說,因為看到許多病人與家屬不斷抱怨國內的醫療環境,也感覺台灣人不懂得珍惜。有一天,他突然想到非洲行醫時的種種,也忽然明瞭原來這世界本來就不相同,在賴比瑞亞的經驗只是幫助他了解這世界,而不是拿來做比較的。
此後,宋睿祥儘管每天還是須面對病人與家屬的抱怨,但他只要一想到世界的另一端還有人過得更辛苦,就會收起不耐的情緒,繼續關懷病人。
「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很多事情都會不同。」宋睿祥表示,病人與家屬會不斷向醫師抱怨,最主要原因在,很多時候病人真的只是需要聽到醫生發自內心的關懷,如果能體認到這點,對人的包容性與忍耐度就會提高。
宋睿祥認為,年輕時要盡可能為自己建立基礎,並且放手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儘管會被認為魯莽、天真甚至愚笨,都要勇敢去做。因為三十歲以前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就算失敗,也不過是完全歸零,還有從頭再來的機會。「而且,三十歲前要給自己一段時間為別人而活。」
「這需要勇氣。」宋睿祥說,為別人而活,就是培養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的能力。此外,更要敞開心胸去接納他人,並做一些冒險的事情,「每個人都有勇氣,端看你要不要拿出來。」
/小檔案/
█宋睿祥
出生:1975年
現職:長庚醫院林口院區住院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無國界醫師組織醫師派赴賴比瑞亞
█宋睿祥的3 項競爭特質
1.【忍耐力、執行力】把服務當成人生的一部分,知道為人而活所需的勇氣。
2.【國際力、創意力】了解事情總有不同面向,並習慣用更多角度看事情。
3.【國際力、忍耐力】從不同於台灣艱苦環境的親身經歷,學到控制情緒和為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