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當世界一起變「老」 你準備好了嗎?

當世界一起變「老」 你準備好了嗎?

天下雜誌出版

聰明理財

2013-07-30 09:47

撰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出處:天下雜誌

未來的50年,世界人口肯定會增加,而且不只增加,世界還會一起變「老」,大家都已經準備好,承擔人口紅利消失所帶來的影響了嗎?

2011年10月31日,全世界歡慶第70億人口誕生。人類經過25萬年才達到10億人口,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在1927年達到20億,花了33年達到30億。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而且這個數字會繼續增長。若干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一直相當驚人,也將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奈及利亞1970年有5,700萬人,到2050年,儘管生育率出乎意料迅速減少,還是會有3 億8,900萬人,和美國那時的人口差不多。坦尚尼亞增長得更快,從1970年的1,400萬人,增為2050年的1億3,900萬人。到了2100年,這兩國將分別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三和第五高的國家。

相反地,有些現在排名很高的國家,將會在達到高峰後回跌。俄羅斯的人口自1995年以來節節下降。日本在2010年達到1億2,600萬人的高峰。中國將在2025年達到14億人的高峰,此後下降。就連印度的人口也比大部分人所認為的更接近最高水準,而且在2050年高居世界首位,印度的人口高峰將在2060年達到17億,之後下降。

人口增長率不同,將使得住在世界各地的人口重心發生移轉。亞洲仍將是人口最多的大陸,略高於世界人口的一半。但這顯著低於2000年,有三分之二的人住在那裡。2000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歐洲人口數相當。到了2050年,非洲人口將是歐洲的三倍左右。2010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加23億,非洲就佔了其中約一半。

世界愈來愈老!

2050年的全球人口除了數量增加,也會老得多。高於65歲的人口將增加一倍以上,從2010年佔總數的不到8%,增為2050年的16%以上。從2010到2050年,年齡中位數會從29歲增長為38歲,不論是大小,還是速度,都是前所未見的。而所謂的年齡中位數,就是有一半的人口高於該年齡,也有一半的人口低於該年齡。

富有國家中,許多人的預期壽命將達100歲。年紀較長、數量較多的人口,都市化程度也會遠高於以往。2010年,全球一半的人住在都市。到2050年,這個百分率將接近70%,世界各大都市將有約65億人,相當於2005年的全球人口。1950年只有紐約紐瓦克都會區和東京兩座巨型都市,可能最快在2025年,便有30座巨型都市出現,市民人數高達1,000萬或更多。但是成長最快的,將是居民達1,000萬或以下的都市。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估計,400座以上這樣的都市將領導開發中國家的成長。

這些趨勢將對人們的家庭生活和經濟條件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前者大致是產生好影響,後者不見得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1950年,以預期壽命和家庭人數來說,全世界分成兩類截然有別的國家。窮國人民的預期壽命短得多,平均約只有37 歲,家庭人數多很多,經常有六或更多個孩子。到2050 年,仍然會有富國和窮國之別,但是就預期壽命和家庭人數來說,不再分成涇渭分明的兩類。

世界將匯流,兩個孩子的家庭和70歲以上的預期壽命將是幾乎一致的標準。

這將改變政府所做的事,並對公共服務構成很大的全新要求。而且,這將改變商業創新和金融市場,以及世界人口最多兩個國家的均勢等相關事物。2050年世界能餵飽90億張嘴嗎?全球有這麼多人,會不會超過脆弱地球的「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導致環境惡化和掀起蹂躪地球的氣候變遷?幾十億人口摩肩擦踵,會不會使得戰爭更常爆發,並且深化暴力的苦井?

未來四十年,全球增多的人口,大多將出生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小的地方,不會自然而然導致碳排放量或化學污染大幅增加。這取決於人們如何生活。如果他們變得像美國人或澳洲人那麼依賴能源,那麼這些國家的人口成長將帶來巨大的環境後果。如果不然,人口增長造成的衝擊會比較小,但還是很大,因為窮國難免想要變得更加富有以及消費更多。無論如何,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對全球暖化有多大影響方面,經濟成長的型態比人口型態重要。

2050年之前的四十年內,世界將需要增產約70%的食物。不過平心而論,70%的增幅遠低於過去四十年全球農業產出的增幅;近四十年來,穀物產出增加250%。人口增長所需要的食物總量,理論上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農業產量一向被視為農作成功的主要衡量標準,1990年後,農業產量成長減慢,缺乏可以立即耕種的新農地,長期性缺水和過度使用肥料,以及氣候變遷,將使幾乎所有地方的產量降低,其中有些地方的降幅高達三分之一或更多。所有這些意味著:即使人口成長得較為緩慢,2050年養活全世界仍會是個問題。好消息是,我們已有解決辦法,而不需要採取激烈的人口控制手段:提高使用水和其他投入因素的效率;經由遺傳標記,選擇更好的作物;減低浪費等。和抑制全球人口增長的手段比起來,這些措施對養活全球人口的影響更大。

生育率持續下降?

這些相對變化中,生育率下降是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2050年,全球的總生育率,也就是大致指一名婦女在生育年齡可望生產的孩子數目, 將下降到2.1。這是生育率的「更替率」(replacement rate),意指人口剛好自我繁殖的數字。精確的更替率會因為各地的嬰兒死亡率而略有不同,貧窮國家的數字較高。但2.1通常是個神奇數字,會導致一國的人口增長減慢,最後穩定下來。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全球生育率首次降到2.1或以下。

以前的各個世代中,當人口遲滯不前或下降,生育率都相當高,但因為更高的死亡抵銷率而抵銷或甚至成為負值。生育率2.1 表示人口會在遲滯不前中下降。1970 年,總生育率是4.45,表示全世界一般家庭有四、五個孩子。2010 年,生育率遽降到2.45。世界總人口70 億人中有約32 億的人,此時住在生育率2.1 的國家。

2050年,非洲以外幾乎所有國家的生育率都會是2.1或更低,甚至許多非洲國家會落到更替率附近。2050年之後,人口增長率會一路下降,開始下滑到零。早在2010年,生育率低於更替率的國家不只包括日本和俄羅斯等有名的低人口增長國,也包括巴西、突尼西亞和泰國等人口通常快速成長的國家。

隨著生育率跌向2.1,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可能減慢。有些國家如北歐的數字長期以來低於2.1,生育率已經開始止跌回升;由於人們重新發現較大家庭的樂趣,生育率會繼續上揚。在非洲一些地方,生育率的降幅不如財富等級相當的其他大陸那麼明顯。但是其他地方的降幅會繼續增大:巴西2050 年的生育率會降到1.7;衣索比亞現在是3.9,將下降到1.9。

生育率下降會釋出一波又一波的人口統計變動。最明顯的是它會導致全球人口增長立即減慢。長久以來,人口增長率一直在下降。最高增長率出現在1965至1970年,上升到每年略高於2%,為現代史上所僅見。但是一個世代的嬰兒人數變化,需要另一個世代或更長的時間,才會顯現在整體數字上。落後時間約為20年。由於這種人口統計慣性,1965 至1970 年後的二十年,世界人口繼續上升,在1980年代末達到高峰,總人口每年增加約9,000 萬。1970年後,增長率保持在相當高的水準,1990年代因為開始感受到生育率降低的衝擊,增長率才大幅下挫。直到2050 年代中期降為約3,000萬人,只及1980年代末數字的三分之一。屆時,全球每年人口增長率將低於0.5%,是1800年以來首見。從工業革命之初,始於歐洲,並且擴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全球人口巨幅且不斷增長的趨勢將告一段落。

兌現人口統計紅利!

生育率下降,會使人口中不同年齡群之間的均勢發生既深且遠的變化。簡而言之,生育率下降會使人口中的某個世代突增,留下一條發生變化的尾巴。我們所說的這個世代,是在生育率下降開始造成影響之前,在歐美就是一般所說的1946 到1964 年間出生的嬰兒潮世代(baby-boom generation)。

起初,當這個人口「突增」的世代在兒童時期,國家需要大力投資於教育,以及孩子需要的其他資源,因為這段時期中,一國的家庭人數很多,尤其是小孩,不過祖父母很少,因為他們出生的時候,預期壽命較低。這段時期,婦女往往待在家裡料理家務。1950年代的歐洲是這樣,1970年代的東亞如此,現在則是非洲。

但是隨著這個世代長大成人,踏進勞動行列,成人的工作日子前後約四十年的時間內,一國會受益於「人口統計紅利」。這段時期,因為生育率下降而導致孩童相當少,也因為以前的死亡率較高,所以年紀較大的人也少,在經濟上活躍的成人卻很多,現在還包括大量進入勞動行列的婦女。此時期家庭人數較少、所得上升、中產階級增加、預期壽命迅速攀升,加上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包括離婚率升高、晚婚、單身家庭增多,以及某些國家的中產階級對獨裁統治的壓力加重。歐洲的這種情況,就是法國人所說的「光輝三十年」(trente glorieuses,1945 至1975 年),以及1980至2000年間的東亞許多地方。

但在這之後,黃金世代的頭髮變白,相繼退休。現在,紅利變成負債。老人不成比例地增多,需要人數較少的下一代奉養。此外,如果生育率在長期低於更替水準之後再次上升,後嬰兒潮便會面對雙重負擔:需要供養更多退休養老人士,同時扶養和教育更多的子女。人口開始下降,一國的部分人群遭到遺棄,對老人的關懷大幅增加。歐洲和美國會在2010至2040年間面臨這種狀況,東亞則需要在2030至2050年間面對。

未來四十年,這些世代交替將產生很大的經濟影響。人口統計畢竟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很大,因為有大量的勞動年齡成人存在,勞動力才會增多,將工資壓得相對偏低,提升儲蓄和增加新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但是,人口統計紅利不會自動促使經濟成長。問題在於一國能否將日益增多的勞動力投入生產性用途。1980年代,拉丁美洲和東亞有類似的人口統計型態。但是東亞享有經濟奇蹟,拉丁美洲卻經歷「失落的年代」。不過,有了紅利,經濟才有可能成長;而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善用紅利,才能對經濟有所貢獻。一份研究報告計算後指出,東亞在1965 至1995年間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有三分之一來自有利的人口統計,特別是勞動力突增。不是只有東亞才享有人口統計上的貢獻。2000至2010年的十年內,美國的GDP(GrossDomestic Production,國內生產毛額)每年上升約3%,其中人口增加貢獻了一個百分點。人口統計可能拖累將來的成長,而且有些地方的影響會高於其他地方。

隨著時間的消逝,拖累的程度會惡化。迄2010年的四十年內,全世界坐收人口統計紅利,其中特別重要的原因,在於富有世界和東亞的發展。1970年,全球每100個達到工作年齡的成人,需要扶養75人,包括孩童和65歲以上的人。2010年,受扶養人數減為52,原因是全球工作年齡人口比率提高,他們也是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但是到2050年,全球的扶養比將轉為上揚,回到58。這並不是很大的反轉。2010至2050年,扶養比惡化,只及1970至2010年改善幅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未來四十年的人口統計「損失」,和前四十年的獲益相比,還算相當溫和。不過,這將是首次發生損失。而且,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反轉的情況會相當激烈。

2050年之前的數十年內,這些變動中的人口統計型態,可能比其他任何因素,更有可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形塑整個世界的變動。(本文選自第一章,陳若雲整理)

作者︰
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自2006年起擔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主編至今。2003年起擔任《經濟學人》年刊《全球大趨勢》(The World in...)總編輯,2010年起負責《經濟學人》商業、財金、科技新聞報導。富蘭克林於1983年進入《經濟學人》服務,撰文報導蘇聯和東歐事務。1986年到1992年擔任東歐編輯期間,報導歐洲的巨變。曾調往美國擔任華盛頓總編輯,報導柯林頓第一任期內的新聞。1997年調回倫敦,擔任經濟學人情報中心(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主編,協助將傳統的印刷出版商,轉型成線上企業,不斷更新國家分析和預測文章的內容。

約翰.安德魯斯(John Andrews)
在《經濟學人》撰文長達三十餘年,並且擔任《全球大趨勢》副主編。著有《經濟學人主義大全》(The Economist Book of Isms)。

出版:天下雜誌(2012年12月)



目錄:
推薦序 一本正面思考的預言書 吳惠林
導讀 遇見巨變 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第一部 人口、健康與文化
第 一 章 人口紅利衰退拖累經濟成長
第 二 章 慢性病與傳染病的雙重夾擊
第 三 章 女性地位攀升
第 四 章 社交連線無所不在
第 五 章 本土文化不可取代

第二部 環境、政府與信仰
第 六 章 宗教力量消退
第 七 章 持續尋求再生能源的新可能
第 八 章 軍事強國優勢不再
第 九 章 自由的崎嶇之路
第 十 章 國家的財政危機

第三部 經濟、創新與市場
第十一章 新興市場恐將消失
第十二章 全球GDP和經濟力量分布轉移
第十三章 貧窮國家的成長超越富裕國家
第十四章 創造性破壞的正面影響
第十五章 利率、商品價格、股市動能推動景氣循環

第四部 知識、科技與太空
第十六章 研究科學新領域
第十七章 美國探索星際的最大對手
第十八章 知識網的技術發展
第十九章 科技將人際距離愈拉愈遠
第二十章 悲觀的預言不會實現
謝 辭

延伸閱讀

地表最爛工作環境!台積電美國員工曝賣肝文化是「面子工程」:習慣加班只是做樣子…張忠謀怎麼看?

2024-04-25

集結15家業者,台灣館正式開展!翁章梁率隊參加美國XPONENTIAL無人載具展

2024-04-24

美國降息慢吞吞 長短期公債應變彈性較差 非投資級債抗跌 選中天期搭BB與B級債

2024-04-24

TikTok死都不賣給你!字節跳動寧關閉平台也拒出售給美國 路透獨家揭露關鍵原因

2024-04-27

美國銀行倒閉危機未停...又有銀行撐不下去成今年首例 守住民眾存款!32家分行被接管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