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未來十年,是翻身或跌落懸崖關鍵的十年......

未來十年,是翻身或跌落懸崖關鍵的十年......

商周出版

聰明理財

2014-06-26 11:54

如果未來數十年內,生物科技、機器人工藝和奈米科技一如預期,不但能夠對抗汙染與全球暖化,而且把人類壽命延長到一百二十歲以上,會有什麼結果? 像平常一樣,進步最先會在最富裕的國家出現(這些國家的人民負擔得起這種進步),但是最後會逐漸擴散到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例如,即使我們接受期間比較長的教育,在二十五到三十歲之間加入勞動力,然後工作到一百到一百一十歲,工作期間會延長到七十五到八十五年,而不是今天的四十到四十五年,這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一輩子的創新、所得、借貸、消費、儲蓄和投資會增加多少?

在比較大、比較集中的都市經濟體系裡,大家可以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把不擅長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這表示我們可以賺更多錢,但是也會為很多事情花更多錢,這會造成比較高的通貨膨脹,因為要推動這種專業化要花更多的錢,彼此之間要從事更多對整體有利的交易。這樣也就需要更大的政府、共同的基礎建設和管制,結果是產品、服務、教育、健保和娛樂方面都有更多的選擇。

我從自己的長期研究中,可以看出科技持續不斷地指數式創新。目前孕育中的科技會再度改變典範,使今天能源、都市壅塞、汙染和放慢的人口結構限制變成過去式。我可以看出比較年輕的人會推動經濟上的創新,剛剛從大學畢業的人尤其如此。世界各國比較年輕的勞動力數目上升(指二十到二十四歲的族群,見圖E-1)顯示從一九六○年代到二○四○年代之間,會出現一波重大的創新潮。接著因為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我們可能看到這種創新循環和通貨膨脹趨勢放慢下來。就像庫茲威爾在二○○五年出版的大作<奇點迫近>(Singularity Is Near)中所說的一樣,未來三十年內可能出現很多新科技。
 

  
我在超大科技創新中看出的五百年循環現象(見圖E-2),顯示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仍然可能是從十五世紀末期到一六五○年代中期開始的通貨膨脹與創新期間的早期階段,這個循環後來延長到十九世紀最末期到二一五○年之間。在前一次的創新時期,印刷機、高大的船舶和火藥等等的超級重大發明,開啟了最大規模的指數式人口成長與科技進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看到資訊革命、電視機、電腦和噴射機旅行。未來會有第二次資訊革命,生物科技、機器人工藝、奈米科技和潔淨能源等領域中,會有很多創新。
 

  
如果未來數十年內,生物科技、機器人工藝和奈米科技一如預期,不但能夠對抗汙染與全球暖化,而且把人類壽命延長到一百二十歲以上,會有什麼結果? 像平常一樣,進步最先會在最富裕的國家出現(這些國家的人民負擔得起這種進步),但是最後會逐漸擴散到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例如,即使我們接受期間比較長的教育,在二十五到三十歲之間加入勞動力,然後工作到一百到一百一十歲,工作期間會延長到七十五到八十五年,而不是今天的四十到四十五年,這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一輩子的創新、所得、借貸、消費、儲蓄和投資會增加多少?

平均壽命大大延長,會延長人口統計趨勢,形成的衝擊會像上世紀美國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延長到七十九歲一樣重大。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羅伯.戈頓(Robert J. Gordon)最近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美國的成長已經結束,我們該怎麼辦? 他認為,從十八世紀末開始的兩大工業科技革命不可能再度出現,我們的都市化程度已經很高,得到其中最大的好處,而且回聲潮世代是所受教育水準不超過父母親的第一個世代。他舉出英國的例子,說明英國的生活水準從一四○○年到一七五○年之間,花了三百五十年的時間提升一倍! 一七五○到二○○七年難道只是歷史上一段異常的時間嗎?
 
從所有正在減緩的趨勢來看,我認為戈頓提出了非常精明的問題,其中最基本的趨勢很可能是人口統計斷崖─也就是規模比較小的世代在規模比較大的世代後面出現,這種現象最先從一九九○年代到二○二○年代以後,在已開發國家中出現。但是我要用很多科學家,以及包括吉爾德、庫茲威爾和我這種現代企業與科技作家所觀察到的指數成長式歷史趨勢,反駁他的說法。單細胞生物花了十億年的時間,才進化為多細胞生物;原始人花了二百萬年的時間,從第一件石器進步到會利用火。大約八萬年前,第一位真正的人類離開非洲後,只發現了世界的一小部分。然後這種趨勢呈現指數成長,到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之間,全世界才第一次有人類定居。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生活水準在上一個世紀進步的幅度,超過過去五千年的進步幅度。

歷史上的所有進步都呈現指數成長,但是舊科技或進步成熟、人口激增速度放慢下來時,會碰到循環性的挫折。我認為,就是這些挫折形成了挑戰,造成比較根本的創新,也促使比較長期的指數成長趨勢加速成長。不論你是從聖經時代開始衡量,或是根據科學標準一直回溯到生命早期開始衡量,都無關緊要,趨勢總是呈現指數成長和循環性質。
  
我也會建議戈頓,考慮我們剛剛從資訊革命中開始看到的政治、社會與企業組織的二百五十年革命,這種革命促成以顧客和公民為中心、由下而上、幾乎沒有什麼官僚氣息和管理的組織出現。這種現象會為未來數十年提高多少生產力和生活水準? 未來的人口統計斷崖會創造一次加速這種創新的危機。把以資訊或網絡為基礎的生產力躍升,跟不斷提高的平均壽命結合起來,你就會得到另一個未來的經濟成長新模式。但是要看到下一次資訊革命的初步成果,至少還要花十年時間,我們必須看出新興國家年輕人口潮流所顯示的未來科技重大突破。
  
長期間的成長不只是指數成長,也是循環性的成長。股票經歷了大約從一五○○年開始的長期繁榮後,陷入一七二○至一七八七年間六十七年的空頭市場,然後出現一七八八至二○一三年間指數成長的多頭市場。已開發國家的這種趨勢(可能從二○○八到大約二○八○年間)可能盤整幾十年,新興國家的股市卻會繼續上漲。但是到了某一個時點,我們會看到科技創新和平均壽命延長所造成的另一次全球股價暴漲,這種暴漲可能至少延續到二一五○年,也就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二百五十年的政治、社會與企業創新循環,會從這個十年間開始。我們顯然已經進入利用新電腦、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的進步,開啟通訊革命。這次革命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吉爾德和庫茲威爾等遠見人士所預測的─還更具革命性。我們應該已經看出企業和政府所能採用的網絡模式已經出現,世界各國的獨裁者會垮台,促使新興國家追求進步,促使已開發國家政府加強透明度,也促進突破性的科技出現。毫無疑問的是,未來潔淨能源、替代能源和工業製程會進步,平均壽命也會延長,旅行科技也一樣,已經有人預測,長程噴射客機飛行的時間在二○三○年前可能減半,二○五○年前可能降得更低。
  
然而,目前我們已經陷入僵局。已開發世界因為老化趨勢而減緩,新興世界因為人口統計而成長,但是在這個世紀內,卻不可能成長到像已開發世界那麼富裕,何況還要面臨會延續到二○二○年代初期的原物料下坡循環。這次危機後十年的成長,顯然比較可能來自新興世界,但是和過去的已開發世界相比,這些國家能夠成長多少並不清楚,畢竟新興國家最好的出口市場是歐美等富國。雖然如此,新興國家將來一定會發展出比較強而有力、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國內經濟,就像今天的中國認清出口成長和基礎建設投資有其限制一樣。
  
請記住,大部分新興國家都沒有足以在比較高階的產業和資訊領域競爭所需要的技術或基礎建設,而且無論如何,能夠競爭的國家只有這麼幾國。換句話說,除非他們比較年輕、比較有創意的人─這些人經常在最傑出已開發國家受過教育─推動科技創新,否則無法參與競爭。如果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繼續老化,開始喪失科技主導力量,會有什麼後果? 現在有很多科技變化,可能改變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的均衡,機會的確有利於向新興國家傾斜,這些國家成長比較快,正在取得科技力量(雖然比較慢)。
  
未來數十年內,比較富裕、正在老化的已開發國家有一個重大機會,就是投資在能夠促進新興國家科技、基礎建設和中產階級家庭成長,同時對環境造成較少衝擊的基礎建設和科技上。即使新興國家不能變得跟已開發國家一樣富裕,對已開發國家來說,投資和出口更多商品到新興國家,還是會變成雙贏的局面。年老的父母不就是這樣幫忙小孩嗎? 這種投資也可以使這些國家的汙染減少,以至於他們在成長之餘,不會像中國今天讓人難以接受的高汙染水準那樣,隱然有拖累全世界的危險。如果很多新興國家在未來數十年內,人均GDP從大約五千美元倍增為一萬美元,就會產生極多的全球性成長,不過在人口急速上升之際
(見圖E-5),還是有全球性汙染的可怕陰影。如果我們不能推出更好的科技來對抗汙染和氣候變化,全面人口成長可能因為某些生態慘劇而減緩下來,過去曾經發生這種事情,未來如果發生這種事情,一定不會很好看。
 
  

從一開始,人口就一直是以指數方式成長,然而因為冰河時代、火山爆發、瘟疫和其他大事的影響,間歇性地出現人口大減的現象。從十八世紀末開始,我們已經能夠更精確地預測人口成長。我們可以預測人口會在二○六五到二○七○年間,升到大約九十億人以上的最高峰。都市化從十八世紀末的英國和西歐開始,一直配合人口的加速增加而成長,從現在到二○六○年間,這種現象還會傳遍整個新興國家世界。
  
雖然人類看來是最聰明、最有創意的物種,卻也非常愚蠢、短視、自私。在艱苦環境中生存的痛苦歷史教導我們,為了今天的生存,先吃再說,晚一點再擔心明天的事情。在今天互相依賴、人口稠密的全球化經濟中,這種"現在主義"和"孤立主義"再也行不通了,如果我們不開始用比較共同的方式思考與行動,適當考慮未來的後果,我們可能會極度瀕臨滅絕。
  
我認為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但是我們的確必須不再認為自己今天可以借錢,以後再擔心怎麼償還,我們根本不能今天先吃東西,以後再擔心體重增加的後果,我們最好慎重考慮今天吃一顆棉花糖和明天吃三顆棉花糖之間的抉擇。如果我們不慎重考慮,我們就會變成傻瓜,準備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泡沫,相信減少努力、減少真正的投資和犧牲,就可以輕鬆收穫的承諾。我們根本不能袖手旁觀,看著氣候變化的速度加快,希望後果不至於太嚴重。即使影響緩慢出現,我們的子孫還是會感受到。事實上,過去十年裡,這種趨勢雖然略為停滯不前,卻可能在未來數十年裡,像所有其他事情一樣指數成長,加速發展。但是科技也會以指數方式繼續擴展,我們會從中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克服人口和汙染的重大挑戰。
  
 
未來數十年裡,我們要面對可以清楚預測的四大挑戰:
  
一、 空前的民間與公共債務。未來十年裡,我們必須對抗銀行與政府的堅決努力,減少債務,否則未來數十年裡,債務會壓垮我們。誠如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說:「如果我們不遭遇艱難的十年,我們會面臨深具挑戰的一個世紀。」 像一九三○年代這樣艱困的十年會讓債務大量減少,促使企業與政府提高效率,帶來未來生產力提高與科技進步的好處,即使人口像現在預測的一樣繼續減緩,情形還是一樣。

二、 健保與退休津貼。在我們迅速老化又變得更長壽的社會裡,這些計畫根本沒有永續經營的希望。要大幅減少已經承諾幾十年的福利,在政治上根本不可行,因此我們需要一場經濟危機,促使公民和政府回歸現實,接受更能配合我們平均壽命和支付能力的福利。這樣會讓比較年輕的世代實現美國夢(和整體的人類美夢),可以繼續成長和欣欣向榮。
  
三、 威權統治。世界各地有很多獨裁者、部落領袖、軍閥和黑手黨為了本身的權勢與財富,繼續打壓很多新興國家的進步。這些人必須離開,如果有必要,必須動用武力。他們離開後,會有更多的人變成中產階級,至少會變成最低階層的中產階級,對世界成長和創新做出更多貢獻。
  
四、 環境汙染。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汙染危機就層出不窮,原因在於我們延後付出清潔成本,對環境造成重大傷害。未來一百年內,這件事可能是全球經濟所碰到的最大威脅,需要新的科技模式對抗環境汙染,創造沒有環境衝擊的新成長。恢復略為減少用電或其他資源,通常會減緩人類的成長和創新。如果我們不創新,不考慮以碳為基礎的科技和其他科技的衝擊,以便自由市場可以更有效率地創新,汙染和全球暖化可能打斷我們的人口泡沫幾十年,迫使人口降到比較能夠永續維持的水準,然後才可能恢復成長,這種景象並不美妙。
 
雖然從過去的任何時間來看,整個人類歷史都是以指數的方式成長,其中卻有過很多很長的期間裡,會出現經濟發展放慢腳步,以便更重大創新出現的現象─不錯,這就是我們需要睡眠或放慢腳步期間的原因!
 
一九九○年代內,人口統計斷崖開始在日本出現,隨後從二○一四到二○一九年,會繼續侵襲幾乎所有的已開發國家,這種時候的確可能是已開發世界睡覺和放慢腳步的時候,在這個困難的十年裡(甚至可能是幾十年裡),新興國家會搶盡鋒頭。但是因為科技會以指數方式出現,我認為我們不會碰到長達五個世紀以上的黑暗時代,尤其是因為目前這個五百年循環顯示要到二一五○年才結束。重大的科技突破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出現,我會早早開始尋找這種突破。
  
但是現在我們應該武裝自己。如果我們沒有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的勇氣和遠見,那麼看到我們過去二百年間的空前進步─甚至看到過去兩千年的進步─像羅馬帝國一樣衰亡,也是我們罪有應得。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解決之道,但是全都要求我們面對嚴峻的現實,運用遠見和創新、投資與犧牲的能力。我們所需要的林肯、羅斯福或邱吉爾在哪裡? 我認為未來十年內,會出現一位以上的偉人─但是只有在重大危機中才會出現。
  
你必須為這場危機做好準備,危機會在二○一四至二○二三年間爆發,最嚴重的危機可能從二○一四年開始,然後斷斷續續地持續到二○一九年下半年。我們目前預測的價格下跌和股市崩盤,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可能在二○一九年下半年前出現。你可以保留自己的金融資產,在危機之後重新投資,協助危機的解決。創立你夢想中的新事業或非營利機構,對未來經濟復甦和客製化的網絡型新經濟最有幫助。現在要由你來利用這次無法避免的危機,因為將來政府防止危機的策略會失敗,如果你了解狀況,現在就採取行動,整個世界都會是你獲利的機會。(本文選自結語,陳若雲 整理)
 
 
作者︰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
鄧特公司(HS Dent)創辦人及總裁。鄧特公司出版《鄧特預測》(HS DentForecast)與《鄧特觀點》(HSDent Perspective),並監督鄧特財經顧問網(HS DentFinancial Advisors Network)。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2012大蕭條》《2010大崩壞》《榮景可期》(TheGreat Boom Ahead)等書。當多數經濟預測家大發1990年景氣衰退警語的同時,他藉《榮景可期》一書獨排眾議,準確預測即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經濟榮景,也因此讓他成為最受矚目的預測家,在同行中備受尊崇,獲譽為「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家」。鄧特為哈佛MBA,兼具《財星》(Fortune)百大企業的顧問、新事業投資人、知名演說家等身分,備受投資顧問領域的尊崇。
 
出版:商周出版(2014年3月)
 
書名:2014-2019經濟大懸崖:如何面對有生之年最嚴重的衰退、最深的低谷     
 
        
 
目錄:
 
推薦序 最嚴重的衰退即將到來?——千金難買「早知道」/吳惠林
台灣版序 勞動力與人口將減少,台灣的經濟要如何成長?
前言 準備面對這輩子最可怕的衰退
 
第一章 全球人口統計斷崖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消費行為變化是可預測的,人口統計資料是史上最棒的經濟長期領先指標。經濟的確存在四季循環,只是週期比我們以為的更長——八十年,約莫是人一生的長度。
 
第二章 跟著日本陷入「昏經濟」
昏迷將近二十年,日本的經濟沒有成長,也不怎麼跌,但人口持續老化,債務不斷飆升。安倍首相在上任後祭出史上最大規模的振興方案,這麼做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第三章 為何房地產將從此不同以往
當房子即將脫手的老人超過可能買房的年輕人,房市的供給將遠遠超過需求,再加上房屋幾乎不會消滅的特性,對高齡化社會的房市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第四章 綜觀政府與民間債務
我們正面臨現代史上最大的債務泡沫,目前負債比率大約已是一九二○年代的兩倍!我們不能靠舉更多債來解決債務危機,只要有一條全球性的導火線被點燃,就會引爆一場比二○○八年更嚴重的債務風暴。
 
第五章 金融泡沫簡史
研究現代史上所有的大型泡沫之後,我發現十條和泡沫有關的原則。泡沫就像很有吸引力的黑洞,會吸引愈來愈多人投入。但最終,泡沫總是難逃破滅的結局,從來沒有例外!
 
第六章 原物料價格下滑:新興市場的致命弱點
原物料商品價格每三十年循環一次,最近的高點已經出現在二○○八年,未來十年的價格走勢將是長期下跌,不僅會傷害新興國家的出口,更將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第七章 中國是最後也最大的泡沫
由政府主導的長期過度建設、驚人的房價,讓中國成為現代史上最大的泡沫。為了加快都市化發展,更計畫將二億五千萬人遷入城市。中國經濟即將硬著陸,屆時會如大象重摔倒地般,對全球造成嚴重衝擊。
 
第八章 因應下一場金融危機的投資策略
長期利率開始上升,表示量化寬鬆已經接近終點。美國道瓊指數將從一萬六千點的高峰跌至六千點,幅度約為六三%;黃金則將跌至七百至七百四十元。除此之外,有哪些標的或產業適合在困境中投資?
 
第九章 經濟寒冬的企業策略
因應經濟循環不同的季節,需要不同的經營策略。其實,經濟寒冬對等待、專注、通過適者生存挑戰的企業來說,是最有利的季節,有機會提高市占率、規模和成本優勢,奠定未來數十年豐收的基礎。
 
結語 每二百五十年醖釀一次的重大革命
未來二百五十年的政治、社會與企業創新循環,將從這個十年開始。我們已經利用電腦、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的進步,開啟了通訊革命。這次革命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具威力。   

延伸閱讀

台股站上2萬點後 如何笑傲股海 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秘訣就是「用正確觀念來破除交易的心理魔關」

2024-04-17

想要成為台股常勝軍 為何成敗關鍵不在於技術高超 而在於「細心、耐心、愛心」?

2024-04-10

李強出手幫碧桂園拆彈?路透:人行介入主導,要中國平安銀行收購接管「目標持股佔5成」

2023-11-09

台股今年已大漲2400點!但站上2萬點後 真的會清明變盤嗎?「三個要訣」教你謀定而後動

2024-04-03

大醫院教授級外科大咖的股海教訓》為何慧眼挑中飆股,卻常常「買點嚇死人,賣點笑死人」?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