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餐桌上的革命

餐桌上的革命

謝春滿

政治社會

shutterstock

1022期

2016-07-21 15:26

「去年底,我去國外開會,一位北京的學者對我說,現在都不敢吃台灣水餃了,聽說你們都用餿水油來做食品。」身為台灣毒物專家的民進黨立委吳焜裕,提到這一幕,心底只冒出「痛心」兩字。

「痛心」兩字,不僅是刻在毒物專家心底,也是每個台灣人民亟欲擺脫的食安夢魘。自從二○一一年爆發塑化劑事件後,五年來台灣的食安事件未歇;消費者猶如驚弓之鳥,選購食材時,心中會冒出一個疑問:「這個東西安全嗎?」

這個疑惑該找誰解答? 

「不能解決食安問題,就是一個不及格的政府。」這個斬釘截鐵的答案,來自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期間的宣示。我們也在小英的五二○國宴中,找到新政府的「食安處方箋」。發現要拆解食安炸彈,第一步就是「溯源」。

在國外,溯源食品身分證,早已實施了二十年;英國政府靠它解決棘手的狂牛症,法國政府則是推動葡萄酒「身分證」,建立一套可靠的分級制度。台灣在十年前也跟進,推出了「產銷履歷」,但卻在政黨角力下,變成壁紙一張。直到食安連環爆之後,這一張被打入冷宮的食物身分證,才開始在通路上露臉。

「我種的,我負責」、「看見農夫的臉」,越來越多生產者,願意把生產過程、用藥情形,開誠布公地接受檢驗,搭起「誠食」的第一道橋樑。

本刊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食安問題,不僅是一個消費者信心重建的問題,也是一個產業調整的新契機,更隱含巨大商機。因為,有產銷履歷的食材,價格可以比一般食材高出二成,但是消費者還是願意買單。

「誠實、 公開、 友善」,越來越多從事農業的個人或企業,用更進步、科技的方式,回歸安全栽種,秀出身分證,撥開消費者心中那一層黑紗,回歸到食物初心;也讓自己在這場食安恐懼中,洞燭機先,贏得新世代的良食商機。​

延伸閱讀

他的2間公司在廁所創的!馬桶沖水聲老被客戶關心健康 16歲高中生翹課談出6億身價:但再也沒廁所上了

2023-08-15

飯店、商場搶搭危老重建順風車 未來豪宅商辦供給恐爆量?專家提4大隱憂

2022-02-18

出國老愛拍IG限動打卡?小心回程機票「被取消」、錢被盜光 專家點名:機場自拍最危險

2023-08-14

國泰世華SOGO聯名卡8/15到期!才分手好市多,為何又掰了老戰友?60萬卡友權益QA一次解答

2023-08-15

工作看起來很認真但超會「裝忙」!全球前3名都在亞洲 「這國」表面工夫無人能敵

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