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捐錢還被罵「假公益真避稅」,有錢人心冷「我不捐了」!4年善款縮水127億「弱勢生6年沒營養午餐」

捐錢還被罵「假公益真避稅」,有錢人心冷「我不捐了」!4年善款縮水127億「弱勢生6年沒營養午餐」

今周刊編輯團隊

政治社會

攝影 吳東岳

2022-08-10 09:44

「這幾年,大家承辦的態度都很消極,包括主管機關、我們銀行受託人員都一樣,還有會計師甚至勸原本有意捐錢做『公益信託』的客人,走別的管道,因為媒體不斷地負面報導,甚至,我們手上有客戶已經捐出財產成立公益信託,看到媒體不斷說『假公益、真避稅』,氣憤地說,『算一下我這幾年所得稅少繳多少,我全繳回去,但我捐出去的錢全部撤回來,還我,我不做了!』」

 

說這話的,是一位國內大型民營銀行信託部資歷超過20年的資深人員,他在第一線,親眼見到許多有心人,原本有意將長輩的身後財產,或是自己的財富捐出來,成立「公益信託」,以此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但是近年來,只要網路搜尋「公益信託」關鍵字,跳出來的都是「假公益、真投資」「假公益、真避稅」等負面訊息,原本熱烈的心,頓時冷了。

 

根據信託公會統計,自公益信託成立20年來,國內公益信託的歷年新增件數、金額均能穩定攀升;然而,在公益信託的負面報導接連出現隔年起,也就是自2019年開始,公益信託的件數、金額都結束長期以來的正成長,到今年第二季止,件數共減少12件,金額減少127億元。這個金額,足以讓全台弱勢生長達6年時間沒有營養午餐可吃。

 

心冷了,善款不再湧現,最後受害的,是原本公益信託的最終受益人——台灣的弱勢團體,再也拿不到這些資源。

 

外界近年對公益信託的指摘,常見所謂的「假公益、真避稅」。但,真的有人會這麼做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一位官股銀行信託部資深專業人士說。

 

他解釋,假設某人有1000萬元的所得,他應該要按所得稅率40%,繳400萬元的稅;若捐給公益信託200萬元,要繳的稅就是1000萬元減去200萬元,再乘以40%,等於320萬元,單看繳稅總額,成功「避稅」80萬元,「但有人會為了少繳80萬元的稅,而去捐獻200萬元嗎?」

 

再以上述情況為例,外界也質疑,他捐贈出去的200萬元這部分,往後所產生的收益從此不用繳稅,但銀行信託部資深人士直言,這筆200萬元的財產既已捐出,未來的稅務責任,當然毫無疑問是由受贈人承接。

 

但,這就是目前市場的現況,外界誤解、市場消極、善錢縮手,下一步甚至走向——修法!

 

今年4月,法務部宣布,「行政院院會通過『信託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完善公益信託制度,促進公益。」主要條文的修正,幾乎完全針對外界誤導的內容而來,包括第七十一條之八:「對個別團體、法人或個人所為之獎助或捐贈…,不得超過當年度支出10%」;第七十一條之六:「公益信託…年度支出不得低於前一年底信託財產總額2%、或年度收入總額60%…。」

 

其中,「每年公益支出應達財產總額的2%」的規定,等於幫委託人直接限定,每年要花掉財產的2%,換句話說,如果孳息不夠豐厚的公益信託,可能50年就會花光消滅。這個修法方向,已經「嚇走」不少想要百年傳承的公益信託基金。

 

外界的誤解,造就了一套錯誤的立法,甚至可能禍延錯誤的修法,傷害的是嗷嗷待哺、幾乎難以為繼的弱勢團體…。當熱燙的心冷卻,善款一點一滴收回,台灣,恐怕真正要淪為缺乏善心之手的鬼島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

延伸閱讀

用音樂歌聲追思台灣摯友安倍晉三…好德公益文化協會8/20舉辦慈善追思音樂會

2022-08-09

第4位以公益董事接證交所董座!林修銘7/1走馬上任、朱漢強無縫接軌基富通董事長

2022-06-30

「好心做了壞事,不如不做!」 PayEasy老總退休創業做什麼? 精準公益:媒合資源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2022-01-24

他創業送暖心物資給邊緣戶 讓月收入一萬元的五口之家免挨餓 熬過十年虧損證明做公益也能獲利

2022-01-24

「賣的不只是保險,更有一份關懷社會的心意…」 他如何用幾十場公益活動與社區建立連結、進入人群?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