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精神病患+罪犯雙重身分 引社區鄰避效應、醫護反彈 三年只設55床 司法精神病房頻碰壁

精神病患+罪犯雙重身分  引社區鄰避效應、醫護反彈 三年只設55床  司法精神病房頻碰壁
司法精神病房配備充足心理師及社工師,以及設施如團體治療室, 以協助監護處分人回歸社會。

鍾泓良

政治社會

衛福部提供

1398期

2023-10-04 11:39

政府目標二○二五年在全台設置四八○床司法精神病房,並成立一所專責精神病院,安置受監護處分的精神病犯人,但推動三年進度落後,鄰避效應加上醫護反彈,兩大難題怎麼解?

二○一九年七月,一輛停靠在嘉義車站的自強號列車上,鄭姓男旅客因補票糾紛,刺殺前來勸阻的員警李承翰,成為當年駭人聽聞的「鐵道殺警案」;二一年九月,楊姓男子不滿超商女店員制止他抽菸,徒手痛毆、摳挖對方雙眼,讓店員險些失明,引發社會譁然。

 

這兩案共通點,都是屢次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所犯下的罪行,凸顯社會安全網破了大洞,也促使政府重新審視針對「精神疾病患者」和「罪犯」雙重身分設計的監護處分制度。

 

回歸社會成隱憂  修法延監護  

 

所謂監護處分,就是針對有精神障礙、其他心智缺陷或瘖啞的犯罪行為人,被判定喪失責任能力,判決減刑或不罰,卻又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法院可強制命令入院接受治療監護。簡單說,監護處分不屬於「刑罰」,目的是讓個案積極接受治療,協助日後返回社會。

 

翻開法務部統計,我國每年監護處分人數約一百到二百人,其中犯竊盜罪占逾三成,為最大宗,之後依序為殺人罪、傷害罪及公共危險罪等。半數人接受監護一年可返回社會;四分之一需兩年;其餘則會治療超過三年。

 

該制度多年執行下來,曾出現不少問題。如《刑法》原本規定,監護處分上限為五年,時間一到,無論病患狀況是否穩定,都需結束治療回歸社會,引發民眾隱憂。

 

而在未規畫專責院所之前,現況監護處分個案分散在地檢署與當地合作的二十七家醫院;儘管醫院配有戒護人力,卻仍難防範病人暴力事件,過去就曾發生牙刷、泡麵等日常用品,成為攻擊利器,第一線醫護人員面對患者,人人自危。

 

在醫療需求上,個案除了精神疾病,也往往具有複合式疾病,但具備精神科專業的病院,未必有相關療程,像基隆就曾有一名個案罹患腎臟疾病,執行監護處分的病院又沒有洗腎服務,只能定期由法警陪同,大費周章換院洗腎。

 

針對這些棘手問題,政府積極修法回應。立法院二二年一月修正《刑法》,將監護處分從上限五年,改為首次最高五年,第二次延長三年,之後每次延長時間為一年以下,次數無限制,也就是俗稱的「五+三+N」;此外也推動「暫行安置」,在判決前評斷被告是否具精神疾病,提前進行治療和隔離,避免入監後病情更惡化。

延伸閱讀

「販毒判死、無期徒刑」太重?大法官宣告違憲⋯精神科醫怒:恐龍幫惡魔減刑,全台毒販放鞭炮

2023-08-12

人權會新任委員出爐,蔡崇義、浦忠成出任!持續推動社會平等,陳菊:人權會是「國家的良心」

2023-08-02

少年矯正機關應以「教育」而非「戒護」為主…監察院辦座談會 陳菊:推動司法少年人權、腳步不能停

2022-11-22

首家司法精神病房明年才開張 空窗期得靠醫院自救 社會安全補破網 一線醫護職安誰來守護

2021-11-24

從北一女潑酸案到殺鐵路警案,為何精神病患犯罪爭議大?法律所教授解析:若問題出在法律本身,責備法官毫無幫助

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