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台日友好 = 日本願意出兵協防台灣?前日本防衛省高層:這是兩碼子事,台灣最好別期待他國一定出手幫忙

台日友好 = 日本願意出兵協防台灣?前日本防衛省高層:這是兩碼子事,台灣最好別期待他國一定出手幫忙

劉煥彥

政治社會

Shutterstock、劉煥彥攝影

2024-03-28 01:42

曾任日本防衛廳(現在的防衛省,相當於國防部)高層官員的柳澤協二,本月初在台北演講時表示,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曾任首相的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也這麼說,但這種說法一旦出了自民黨這個圈子,日本社會就不見得大家都接受。

柳澤協二也直言,台日友好不等於若台灣面臨中國武力威脅時,日本願意出兵協防台灣,這是兩碼子事。

他強調,台灣不應該期待其他國家一定會出手相救,而且台灣應該要儘量避戰。

 

柳澤任職日本防衛省30多年 現為民間智庫負責人

 

現年77歲的柳澤協二,本月初應邀來台,在亞太千里論壇以「從日本看台灣海峽有事」為題發表演講。

 

柳澤協二從1970年東京大學畢業至2004年,30多年的政府生涯全都在防衛廳服務(防衛廳在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其中在2002年小泉純一郎首相任內,他曾升任防衛廳官房長(相當於秘書長或幕僚長)。

 

他也曾經擔任防衛廳旗下的防衛研究所所長,以及內閣府的內閣官房副長官補。

 

2009年他從政府體系退休,轉任民間企業顧問,並於2011年起擔任智庫國際地政學研究所所長。

 

▲右為日本NPO國際地政學研究所所長柳澤協二,左為日本上智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中野晃一。

 

柳澤:「發動戰爭很簡單,阻止戰爭才困難」

 

綜合他在演講後問答環節的發言,以及會後接受媒體聯訪的談話,柳澤協二認為,日本社會確實對台灣有情感,但與這與能否期待若台海戰爭發生,日本願意協防台灣,這是兩碼子事。

 

他直言,台灣最好不要期待其他國家協助,每個國家要處理自己國家的問題。

 

柳澤協二也指出,日本應極力避免陷入「不得不介入」台海的狀況,所有政治人物都應該要努力克制,「發動戰爭很簡單,阻止戰爭才困難」。

 

若日本真的面臨「不得不介入」的情境,日本將得面對中國的飛彈等軍備,全力應戰。

 

他也提到,日本內部討論增加國防預算是正確的,但令人擔憂的是軍購優先順序、預算分配等問題。

 

柳澤說:「彈藥多寡可能決定一場戰役誰能夠勝利,若面臨預算不足,我們可能不會在承平時期儲備足夠的彈藥。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這一複雜問題,沒有受到充分討論。」

 

 

松田康博:日本政策架構不存在「協防台灣」的政策

 

其實,去年就有熟悉台日關係的日本專家,提出類似的說法。

 

長期研究美中台關係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前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主任研究官的松田康博,2023年5月初接受政治大學東亞所邀請,來台發表題為「日本的『台灣有事論』與其防衛戰略的轉變」的專題演講。

 

松田康博在政大演講中提到,希望台灣要看懂其他國家的外交語言,包括戰略模糊,因為從美國、日本到其他國家,在建立對中國嚇阻的同時,不見得會同步反映在這些國家的公開說法上。

 

「今天要再三強調,日本政策架構裡面不存在『協防台灣』的政策,但大家也不要斷章取義。」

 

 

「美國大哥不跟你一起登山,你就不要爬山了嗎?」

 

舉例來說,岸田政府已經確立,國防預算要從目前佔日本GDP的1%,到2027年度要倍增至2%。如果日本今後增強軍備,使得反擊能力、生存能力夠強,自然會對中國產生嚇阻力量,而如此的嚇阻效果就不可能只有日本受惠。

 

一定要了解人家(其他國家)的來龍去脈,更要了解其他國家的行動,像日本在做什麼、菲律賓做什麼、英國做什麼、澳洲做什麼。」

 

「(這些行動是)要讓台灣變成戰場嗎?不可能嘛,當然是要嚇阻(中國)。」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延伸閱讀:
 

台海觀察系列報導》為何中國研究二戰美軍在太平洋攻島戰術?前日本防衛廳長官:共軍目前無能力侵台 但要小心這招

 

延伸閱讀

台海觀察系列報導》為何中國研究二戰美軍在太平洋攻島戰術?前日本防衛廳長官:共軍目前無能力侵台 但要小心這招

2023-07-12

台海觀察系列報導》70歲日本爺爺曾飛F-15戰機,升空攔截共機!貴為日本參謀總長,為何他認為國軍素質仍優於共軍?

2023-07-05

台海觀察系列報導》「日本國內對台海危機感,搞不好比台灣更強!」為何他說美日嘴上不提 其實都在暗助台灣?

2023-06-14

台海觀察系列報導》日本軍事專家語出驚人:台灣人想保台抗中 為何最佳線索是「老喊要反攻大陸的蔣介石」?

2023-05-24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