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紐約時報:比起蔡英文,習近平更討厭賴清德「北京什麼都記著」...賴執政將比過去8年更艱難

紐約時報:比起蔡英文,習近平更討厭賴清德「北京什麼都記著」...賴執政將比過去8年更艱難

《紐約時報》授權

政治社會

蕭芃凱

2024-05-20 16:29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台灣總統賴清德週一宣誓就職,他面臨著如何在動盪時期確保台灣民主未來的艱難選擇——國外戰火不斷,美國國內對美國的全球安全優先事項存在分歧,而在如何維護與中國大陸脆弱的和平上,台灣內部也存在政治分歧。

 

賴清德在一個早間儀式上開始了台灣總統的四年任期,隨後在台灣台北的總統府大樓外發表就職演說,向觀眾闡述了他的優先事項。

 

他已作出表示,稱將繼續加強與華盛頓和其他西方夥伴的關係,同時抵制北京的威脅並加強台灣的防禦。然而,如果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拋開他的關鍵先決條件:台灣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他也可能會向北京伸出試探性的橄欖枝,歡迎重啟談判。

 

「我們將看到國家安全、兩岸問題和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受到重視,」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國際部主任、新領導人的發言人李問說。

 

但64歲的賴清德在努力堅持其前任蔡英文制定的方針時面臨著障礙。

 

國際環境比蔡英文時期艱困   賴清德面臨多重挑戰

 

蔡英文和賴清德都屬於民進黨,該黨主張台灣與中國分治。不過,賴清德的性格有所不同:在公開場合更加圓滑,在外交政策談判方面經驗不足,而且經常發表好鬥言論,這些言論可能會反過來給他造成麻煩。

 

他還必須應對兩個更有底氣的反對黨,這兩個黨在今年年初贏得了立法院的多數席位——這是蔡英文在擔任總統八年中從未面臨過的挑戰。

 

2016年蔡英文上任時,習近平的強硬政策開始激起西方的反對,但現在西方國家也受到烏克蘭和中東戰爭的壓力。習近平一直在尋求削弱針對中國的聯盟。美國即將舉行的選舉增加了其外交政策方向的不確定性。

 

「對於2024年的賴清德來說,國際環境比2016年的蔡英文更加令人擔憂,」史丹佛大學智庫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表示,他的研究領域是台灣政治。「烏克蘭戰爭、中國轉向更嚴厲的國內壓制、美中關係惡化,以及過去八年的兩岸敵對,都讓賴清德陷入了更加困難的境地。」

 

一句「務實台獨工作者」踩地雷   比起蔡英文   習近平更討厭賴清德

 

北京已經明確表示,相比於蔡英文,它更討厭賴清德。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內,它可能會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和貿易壓力,試圖削弱其總統地位。習近平手下的官員還一直在積極爭取台灣反對黨國民黨,該黨主張與中國大陸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並在今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台灣立法院的最多席位。

 

雖然賴清德不是中國官員所描述的那種魯莽的煽動者,但他們不會忘記他曾在2017年說過,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曾在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該協會是事實上的大使館)擔任會長的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說。

 

「北京什麼都記著,而且非常不信任他,」現在楊百翰大學擔任兼職教授的酈英傑說。「他們將在未來幾年繼續考驗他。」

 

台灣內部陷爭論:美國會挺台到什麼程度

 

出席賴清德就職慶典的賓客中包括美國官員和政要,以顯示華盛頓對台灣的支持。

 

美國在台協會。

▲美國在台協會。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國會最近批准了一項補充支出計劃,為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資金,為台灣提供81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並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台灣國防部上週表示,美國和台灣海軍的軍艦上個月還在太平洋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

 

賴清德身邊的官員說,美國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持不會威脅到台灣與華盛頓之間的安全命脈。他們說,情況恰恰相反。

 

「這種捍衛民主的堅定決心,不會減損對台灣等地的防衛,」即將離任的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最近在《外交事務》上撰文稱。「事實上,這是對北京方面冒險主義的關鍵威懾。」

 

去年在台灣舉行的反登陸軍事演習

▲去年在台灣舉行的反登陸軍事演習。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即便如此,台灣仍在爭論未來幾年裡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台灣建設軍事力量,與此同時,美國還要關注烏克蘭和以色列-加薩的戰爭,這兩場戰爭預計都不會很快結束。

 

據華盛頓智庫卡托研究所的埃里克·戈麥斯和本傑明·吉爾特納估計,截至4月底,未交付台灣的美國武器和軍事裝備訂單已增長到近200億美元。戈麥斯在電子郵件中說,國會最近批准的對台灣的額外撥款將「有所幫助,但不是靈丹妙藥」。

 

藍綠白大亂鬥  恐拖累賴清德政府

 

賴清德在台灣的反對者說,他冒著把台灣推入安全死胡同的風險——既無法與北京對話,又沒有為任何對抗做好準備。最近訪問過中國大陸的國民黨台灣立法委員傅崐萁指出,烏克蘭是前車之鑒。

 

「自古以來,一個小國或地區的人民不會和鄰近最大的國家打仗,」傅崐萁在接受採訪時說。「台海戰爭真的符合美國人的利益嗎?我真的不這麼認為,美國同時面對三個戰場,這可能嗎?」

 

台灣國內的政治分歧可能會拖累賴清德的政府,這在上週的台灣立法院得到了激烈的展示。反對黨的議員們就審查政府官員的新規定提案相互推搡、大喊大叫、大打出手。

 

與中國打交道  賴清德面臨兩難境地

 

台灣政府官員和許多專家說,在賴清德上任後,台灣不太可能立即與北京發生衝突。習近平希望穩定與華盛頓的關係,並把重點放在修復中國經濟上,這降低了他在台灣問題上冒險的意願。

 

目前,習近平可能會對台灣施加軍事、經濟和政治壓力。近幾個月來,中國向靠近大陸、由台灣控制的島嶼金門附近派遣了海警船,此舉旨在恫嚇台灣,同時避免引發可能把華盛頓牽扯進來的衝突。

 

幾位專家說,賴清德或許可以通過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一些安撫性的措辭,從而遏制與北京的緊張關係。這可能包括強調他對憲法的承諾,根據憲法,台灣被稱為中華民國。其他與賴清德關係密切的人對兩岸關係能否取得重大改善持懷疑態度。

 

習近平「希望推進統一,他希望在這方面取得進展,」台北政府資助的智庫遠景基金會主席賴怡忠(與賴清德無親屬關係)說。「但台灣不能在這一點上做出更多讓步,所以這是賴清德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面臨的兩難境地。」

 

作者簡介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首席中國記者,在台北報導中國和台灣問題,重點關注政治、社會變革以及安全和軍事問題。

Amy Chang Chien是《紐約時報》記者/研究員,常駐台北,報導台灣和中國新聞。

Meaghan Tobin是時報科技記者,常駐台北,報導亞洲地區的商業和科技新聞,重點關注中國。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By 儲百亮, AMY CHANG CHIEN, MEAGHAN TOBIN© 2024 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賴清德喊話重啟兩岸觀光,業界認先解這禁令才有機會!他提16年前的「觀光小兩會」能行得通?

2024-05-20

520總統就職全紀錄/賴清德接印信開新局、蔡英文揮別總統府蕭美琴落淚…她交代兩人這句話!

2024-05-20

520就職演說5300字全文/賴清德喊話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釋善意「可從重啟雙邊對等觀光做起」

2024-05-20

520總統就職》賴清德上任前一天在忙什麼?揪友邦元首「釣蝦」體驗台灣文化,親授「增量」小技巧

2024-05-19

520就職典禮》賴清德就職演說搶先看!聚焦「四大關鍵元素」:落實在國際「上架台灣」

2024-05-18

直擊/沈伯洋頭朝下重摔送台大,究竟誰推他?立法院爆衝突已5人送醫…潘孟安代賴清德發言譴責暴力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