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也就是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前一年,法國與英國為了備戰,將約25–30%的政府預算用於國防支出。當戰爭爆發且法國淪陷後,英國迅速提高國防支出,將大約50%的公共支出投入戰爭。
時間快轉到2025年,川普提名的五角大廈國防政策次長人選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三月的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表示,台灣應該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10%,或至少接近此數字」。
台灣國防相關預算並不低 問題出在經費配置及使用效率
儘管科爾比對台灣安全的關切值得讚賞,但他可能沒有充分瞭解10%的意涵。(幾年前他主張台灣應投入5%的GDP於國防預算,但川普喊價式的提10%之後,他馬上跟著老闆改口。)
事實上,台灣如果將GDP的10%用於國防,將占台灣政府總預算的80%以上,這將使國家馬入進入戰時經濟,而且將無法持續如此規模的預算支出。台灣確實需要加速重視國防,但科爾比提出的數字並不可行。
科爾比並非第一位敦促台灣增加國防支出的美國官員。2005年,小布希政府的時任國防部副次長理查·勞勒斯(Richard Lawless)也曾批評台灣對國防的花費不足。
在2005年與2025年,台灣執政的民主進步黨皆試圖提高軍事支出,但掌握立法院多數的在野黨國民黨,卻反而削減國防預算。20年前如此,20年後的今天亦復如是。
實際上台灣的國防支出比美國人說的更高。中央政府長久以來把國防預算劃分為三個獨立科目:國防部、退輔會、和重大軍購特別預算,例如F-16V戰機,與M1A2戰車等。
把三個部分加總,台灣整體國防相關支出(不只是國防部預算)約占政府總預算的25%,接近GDP的2.9%——遠高於美國官員經常引用,僅涵蓋國防部預算的1.9-2.0% GDP。
也就是説,台灣國防面臨的嚴重挑戰並非支出不足,而是國防經費配置及使用效率低落。台灣現任國防部長顧立雄,也是8年以來首位文人部長,似乎可研究不僅提高預算的同時,也可探討如何有效地運用國防經費。
如果大幅投資於科技、訓練、和組織改革所產生的長期效益,將遠超過單純的、沒有重點的增加預算。
一個規劃完善的國防預算絕不能墨守成規,而需充分掌握新興威脅,具備戰略視野與規劃,以準備未來的戰爭形態。
因此台灣的國防計劃人員必須嚴格評估當前的所有計畫,淘汰過時與不合時宜的武器系統、訓練方式、與組織體系,並重新配置資源於更有效的軍事投資,例如不對稱作戰與網路中心作戰等能力。
人事成本過高、組織頭重腳輕的軍隊
台灣國防支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人事費用過高。超過一半的國防部預算用於人事費用,使訓練、作戰、與關鍵國防投資的比重嚴重不足。若再加上退輔會的支出,將近三分之二的國防相關支出都用於人事,即使把重大軍購特別預算計算進來也是如此。
相較之下,日本自衛隊的人事成本只占國防預算的42%。考量日本比台灣高的人均收入,台灣這樣的分配比重顯得過度膨脹。
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軍隊的高階人員比例過高。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軍官與士兵比約為1比10,而台灣的比例卻大約是1比3.8,顯示軍官編制過於臃腫。
在高階層級,差距更加明顯。美軍約有131萬兵力,僅有約900名將領,日本與韓國比例與美軍類似。而台灣僅有17.6萬兵力,卻有近310名將領——超過美軍將領總數的三分之一。
身經百戰的以色列國防軍只有約30名將官。過多的將領不僅抬高人員成本,也削弱作戰效能,影響士氣。
外交孤立阻止台灣國防現代化 電子戰是最大弱點
台灣的外交孤立進一步阻礙國防現代化。台灣軍隊長期脫離全球軍事趨勢,多數官士兵們的軍事知識由透過中國來的文獻,或翻譯資料取得(翻譯是再創造的過程,讀久了難免會被共產黨洗腦),而非與外國軍隊直接交流。因此國防部根深蒂固的舊式作戰觀念持續存在,使軍隊難以應對現代戰爭。
舉例來説,台灣國防部仍過度依賴大型傳統陸戰武器,未能快速採納先進的無人系統與無線網路作戰方式。
台灣電子戰是最明顯的弱點之一。現代戰爭日益仰賴電磁頻譜干擾、欺騙、與攻擊,而台灣的電戰系統引進卻長期受到忽略,不但導致系統不足,而且仍然使用過時系統,未能將電磁頻譜認真視爲重要作戰領域。
而1991年的波灣戰爭,是人類史上第一次運用太空科技,執行(影像與電子)偵察、通訊、導引、預警等任務的戰爭。歐、日、俄、中等軍事大國,無不相繼開發與部署相關衛星。反觀台灣對太空作爲戰略制高點,太空科技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理解與運用,似乎慢了好幾拍。這些長久以來的問題,執政黨與國防部都應懇切檢討。
台灣國防採購體系的不合時宜使科技領域的挑戰更為嚴重。顧立雄部長仿效美國國防創新單位(DIU)成立「國防創新小組」,以加速無人載具、反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的引進。
但現有的政府採購法仍充斥官僚阻礙,延宕採購程序,並且扼殺風險較高的技術創新機會。
於在野黨佔立法院多數的今天,欲修改採購法與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等法規,恐怕前途多艱。
防衛台灣不只是預算問題 更是美國承諾的考驗
台灣若想徹底改革國防,不僅要增加國防預算,也應請美國軍事人員進駐國防部及參謀本部,協助軍事現代化。
這種協助不是短暫的顧問團訪問或開課,而是應將美軍人員直接配置於國防部及參謀本部的各單位,以長期的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協助進行觀念、程序、與文化等面向的改革。
科爾比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表示,台灣如果淪陷將是美國利益的災難。這裏有一個關鍵問題:即使台灣將GDP的10%用於國防,台灣國防支出仍低於解放軍公開預算的40%(其隱藏經費更多)。也就是説,台灣即使滿足川普政府的要求,美國是否就會在中國入侵時協助台灣?
防衛台灣不僅是預算和武器的問題,更是一場人才、戰略、戰術、及美國承諾的考驗。
台美雙方必須合作進行國防的全面改革,確保資源有效運用。若華府確實視台灣安全為優先事項,就必須展現具體而堅定的承諾,協助台灣國防現代化。
原文刊登於2025年3月12日的《外交家》雜誌《Beyond a Budget Boost: Modernizing Taiwan’s Defense》
作者簡介_廖宏祥
在美國的國防與航太工業工作36年,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台綜院戰略所研究員、戰爭學院榮譽講座;領域跨國防與航太科技、軍事與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