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宣布赴美投資上千億設廠後,在野黨頻質疑恐成「美積電」,甚至台灣供應鏈可能外移,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今(29)日在立法院表示,以台積電目前產量,還沒辦法誘使供應鏈移往美國,除非台積電把6座晶圓廠都蓋好,供應鏈才可能過去,「但不是現在,可能是7、8年以後的事。」
面對美國關稅衝擊,台灣產業如何因應,國民黨立委牛煦庭在質詢指出,台灣產業界擔憂的危機不只有高關稅,還包含企業外移以及海湖莊園協議恐引發的台幣升值,他續問,政府是否掌握台積電赴美設廠後,有多少上下游供應鏈會一起過去?
郭智輝表示,以台積電目前的產量,還沒辦法誘使供應鏈移動到美國,除非台積電把美國6座晶圓廠都蓋好,供應鏈才可能過去,「但也不是現在,可能是7、8年以後的事。」
牛煦庭示警,除了台積電,包含PCB和伺服器產業也可能外移。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答覆,行政院與化學原料業者討論過,台積電赴美設廠後是否也要跟著過去,但如同郭智輝所說,產量不大時還沒這必要,「但產量夠大就得考慮」,雖然不是現在正在發生,但政府都討論過這些問題。
※本文授權自TVBS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