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報導過不少經典的經營權爭戰故事,綜合過往案例,不論內鬥或外患所引爆的經營權之爭,最終是以股權多寡定勝負,而委託書收購、外資投票動向常是廝殺的主戰場。
為了爭取更多股東支持,兩軍交鋒時往往透過刊登廣告、媒體放話相互抹黑、攻擊,達到形塑你惡我好的目的。其中「市場派」經常打出股東行動主義的旗幟,訴求維護股東權益,以爭取支持。
股東行動主義卻是一把雙刃刀,行使得當,可削除公司害群之馬,帶來正面改革;但相對地,也可能成為市場派工具,干擾營運,帶來不利影響,需要投資人細細判別。
可成持股1%外資股東,5年來與公司派溝通不良,今年便打著股東行動主義的大旗,行使股東權利,在改選年提名董事,爭取進入董事會。對一%外資而言,不論是「項莊舞劍」,抑或能否取得席次,這筆投資先立於不敗之地。
積極正面迎戰的可成,過去在經營者突出領導下,營運獲利出色,吸引國內外機構法人、小股東投資,持股總達七成。
然而,有法人反映,在賣掉泰州廠,公司進入轉型陣痛期後,對外溝通變少了,且透明度不若過往。投資大眾大多是沉默的,但對公司轉型進度依然有知的權利,公司更有善盡溝通說明的義務,即使對方是一股的小股東也一樣。
握有權力者必須謙卑,謙卑並非示弱,經營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