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推動臺灣地熱產業發展,並促進國內外技術交流、國際合作與人才引進,經濟部日前舉辦第三屆「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特別邀請到美國、紐西蘭、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地熱專家、政府代表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全球地熱能源前瞻技術與未來發展等。吸引來自22個國家超過700名國內外產、官、學、研代表踴躍參與。透過這次論壇的舉辦,引領臺灣地熱產業發展,提高台灣在國際綠色能源領域的競爭力。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日前圓滿落幕,在經濟部與能源署的推動下,結合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台灣中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紐西蘭商工辦事處、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等多方協力,共同為臺灣地熱產業注入創新動能,開啟地熱發展新篇章。
經濟部賴建信次長於開幕致詞中強調,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政府已明確設定減碳目標,並持續推動多項具體行動,致力於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在此進程中,再生能源的推動至關重要,地熱能源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賴次長指出,臺灣擁有優良的地質條件,地熱開發潛力豐富,目前已有六座地熱電廠建置完成,並將於今年迎來更多地熱電廠接續併網。透過國際企業與在地廠商的攜手合作,臺灣將進一步強化地熱技術與產業鏈,為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注入關鍵動能,共同面對與解決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邁向永續未來。
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吸引來自國內外頂尖地熱專家共同出席參與。
臺灣地熱政策已從資源盤點邁向實質開發
臺灣積極推動地熱能源發展,作為邁向淨零碳排與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途徑。透過政府機關、國營事業與地方政府的分進合擊,逐步建構出兼具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產業合作與在地參與特色的地熱發展模式。
經濟部能源署以2030年達成1.2GW裝置容量、2050年達6GW為政策目標,持續透過修法、成立專責推動小組及跨部會協作,加速開發審查流程與資源整合效率,並積極引進國際技術與鼓勵民間參與。2024年已啟動國內第一口4000公尺深井的開鑽,並進行再生能源躉購制度(FiT)參數蒐集、啟動增強型地熱(EGS)、先進地熱(AGS)與國際合作。
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則針對全臺十大潛力熱區進行說明,包括大屯火山群、瑞穗、鹿野等地,展開地質調查與鑽井探勘,為全臺地熱資源系統性開發提供具體依據。以臺東縣為例,地熱已成為當地綠能主力,目前已設置裝置容量0.5MW,成為在地能源自主化的典範。
台東縣政府財政及經濟發展處章正文處長說明,臺東縣推動「慢經濟」策略,以地熱能與小水力為再生能源主軸,發展綠能同時保護自然與部落文化。
地熱同時也是國營事業實踐淨零碳排戰略的重要支柱。台灣中油投入高馬力鑽機與先進設備,於宜蘭員山與土場等地進行深層鑽探與電廠建設,並強化三維建模技術與部落社區協作,結合國內外研究能量打造高品質的地熱開發場域。台灣電力公司則透過「四大行動方案」強化開發量能,包括:擴建仁澤地熱示範電廠,提升示範效果與運轉效率;於谷關與宜蘭等地引進專業鑽井團隊,提升施工進度與成功率;導入國際先進AGS技術,加速新型封閉式系統應用;打造與民間共享利益與風險的合作平台,建立自主且具前瞻性的開發模式。隨著政策明確、技術成熟與產業跨域合作深化,臺灣正迎向地熱發展的新階段。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區域地質組林錫宏副組長表示,儘管面臨地質複雜、技術挑戰與行政程序等困難,地礦中心將持續推進台灣地熱發展。
台灣中油陳炳誠處長說明,地熱發展為中油實現淨零碳排戰略的關鍵,採行嚴謹評估與社區溝通機制,並積極與國際與學術機構合作,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協助台灣能源轉型。
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蔡英聖處長表示,台電致力於提升地熱發電效率,實現多元、前瞻、合作與自主的開發模式,加速台灣能源轉型。
國際地熱與創新趨勢 為臺灣地熱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地熱因為穩定、低碳、可在地化的特性,再度成為國際能源市場的關鍵焦點。來自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地的政府與企業紛紛投入地熱創新,展現了從技術突破、產業鏈整合,到市場落地的高度成熟。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代表Mr. Chris Langley以論壇協辦單位的角色分享,紐西蘭擁有超過70年地熱開發經驗,地熱發電占全國電力約23%,非常樂於與台灣分享經驗,共創永續地熱發展。
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計畫經理Dr. Amanda Kolker分享美國地熱技術的最新進展,臺灣可借鏡美國經驗,擴展地熱潛能、強化能源自主與永續轉型。
傳統的水熱型地熱雖然基礎穩定,但資源區域有限。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加拿大Eavor等機構與企業,正積極推動次世代地熱技術,例如增強型地熱系統(EGS)與先進型地熱系統(AGS),這些新型技術不再受限於地層透水性與含水層,大幅拓寬了地熱應用的地理空間,也讓地熱成為「隨處可生」的能源形式。
從標準化與風險控管探究,Black Reiver與Halliburton等企業,已經建立起一套地熱井分類與風險指引系統,從井位設計、壓力評估、環境溝通到監測程序,全面提升工程安全與投資信心。這對臺灣而言,如果能引進並在地化這些制度,將可有效降低開發風險,並吸引更多民間資金投入。
在系統整合與市場規模方面,Baker Hughes提供從地下到地表的「S2S」整合解決方案,包含熱源建模、高溫鑽井、模組化發電、儲能與電網接軌。Ormat模組化與零碳排的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美國、非洲與亞洲,將是臺灣未來規劃區域型微電網與偏鄉能源自主化的重要參考。
從落地應用的角度,加拿大Eavor公司提出的Eavor-Loop技術,完全封閉、無需抽水、無誘發地震,甚至不需要壓裂,營運成本比傳統地熱低了80%,建置期也從傳統的五至十年,縮短為二至三年。這樣的特性,非常適合高地形變化與地質條件複雜的環境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Google在2019年簽署了臺灣第一個再生能源購電協議以來,持續努力加速潔淨能源的發展。近期又與Baseload Capital簽署台灣首宗企業地熱能源購電協議(CPPA),以無碳電力支持Google在台灣的資料中心與營運,也為亞太區、乃至全球地熱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
臺灣擁有獨特的地熱資源,過去受限於技術、政策與市場整合,如今在全球技術進步、國際合作加速與產業需求明確的推力下,正是我們重新定位地熱、加速實踐的黃金時機。
讓地熱成為臺灣下一波綠能亮點
論壇最後,經濟部能源署李君禮代理署長與多位專家從能源治理、產業投資、國際合作與地方共創等面向進行深度對談,為臺灣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經驗。
經濟部能源署李君禮代理署長表示,透過專家們的發言,我們不只看見世界地熱技術的最前沿,更讓我們感受到:地熱,不只是臺灣能源轉型的選項,而是通往永續未來的戰略要角。
美國積極推動EGS與AGS系統,不僅提升地熱的可開發範圍,更透過開放資料與政策試點加速技術落地。對臺灣來說,建立早期風險補償機制與標準化開發流程,是發展深層地熱的第一步,相對也將有助於提升地熱專案的透明度與投資吸引力。而與會企業從投資者與開發商的角度指出,臺灣具備政策明確、地質潛力與在地合作意願三大優勢,這些都是國際企業願意在臺灣落地的重要基礎。企業代表們也提出具體建議,簡化行政流程、簽訂長期PPA、導入試點專案,以及鼓勵資料中心與產業園區成為地熱電力的首批使用者;這也意味著,若臺灣能成為亞太地熱創新的實驗基地,我們就能用技術與市場,吸引更多全球夥伴加入這場能源轉型。
地熱產業發展迫切需要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不管是設立專責推動機構、專法立法與公開資料平台,甚至地方地方政府如何透過與民合作、回饋機制與經濟共享,才能打造在地參與、在地創能的成功模式。
本屆論壇特別安排國外貴賓參訪全臺首座深層地熱探勘井-中油員山一號井,該井為中研院與中油公司合作調查、選址,具一定地熱潛力與深層地熱示範效益,是臺灣地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讓國際業者深入了解臺灣對於發展地熱的環境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