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6/4)是六四天安門事件的36週年,美中關係專家蘇葆立的最新人物傳記《胡耀邦》於台灣舉辦新書發表會。
當年,改革派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死,直接啟發了隨後的八九學運,最終的血腥鎮壓為中國的民主改革畫下漫長的休止符。如今回顧胡耀邦的一生,不只是緬懷他的精神,也讓人更加認識中共體制下,改革為何始終失敗。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作者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研究中國政治逾45年,曾經擔任柯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國家情報會議東亞事務國家情報官,是政府經驗豐富的美中關係專家。2003年,他曾出版《超越天安門:1989-2000年的美中關係政治》。近期台灣出版的《胡耀邦》則是他耗時十年研究撰寫的巨著。
《胡耀邦》的原文書名是「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黨的良心)」,蘇葆立透過這個蓋棺之論,總結了這位中國共產黨史上最著名的改革派政治人物。然而,他在書中對於胡耀邦的描繪,遠不只這四個字所能簡單概括。
修正毛澤東冤錯假案、提出經濟特區概念
在新書發表會上,蘇葆立說,胡耀邦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子小(身高只有155公分)、湖南鄉音重。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聰明、有文化,他選擇導師有眼光,對下屬公平,懂得退讓,清廉正直,不擺架子;文化大革命時期,共青團出身的胡耀邦被毆打虐待、送入勞改營,多數時間遭到關押,但文革結束後,他陸續進入中共黨校、組織部、進入政治局常委,最後在 1981 年當上中共總書記。總書記任內,他修正毛澤東任內冤錯假案,成為改革派代表,他的成就在共產黨內部、普遍老百姓之間都廣為傳頌。
蘇葆立指出,儘管胡耀邦擔任總書記任內,經濟事務主要由趙紫陽負責,但胡對於中國經濟的貢獻,過去很少受到認可。舉例來說,胡耀邦主張廢除公社制度,讓人民擺脫這項拖垮經濟發展的政策;此外,經濟特區雖然是由鄧小平一手推動,但最早也是由胡耀邦提出概念。
至於他為何失敗?蘇葆立認為,許多人說他太過天真,但他並不這麼認為。他表示,最終他之所以被趕下總書記的位子,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過度的理想主義,希望透過一己之力改變黨內的零和鬥爭、利用意識形態作為手段攻擊政敵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共黨內長期的老人政治,缺乏有力的系統控制,導致胡耀邦無法保護自己。
蘇葆立認為,儘管胡耀邦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中共政治人物,但深入研究這個人,對於理解當代的中國政治經濟依然有幫助。當今中國的一黨制架構、總書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各級地方組織結構,跟胡耀邦時代幾乎沒有區別。認識胡耀邦的一生,也能更加認識中共政體與文化。他也指出,在中共多年不變你死我活的鬥爭文化下,一個改革開放路線的總書記到底能不能成功,他依然存疑。
矢板明夫:胡耀邦影響習近平走回毛路線
日裔新聞工作者矢板明夫於致詞時表示,他曾於2007年到2016年間在北京擔任記者,當時的重要採訪對象之一是雜誌社《炎黃春秋》的編輯團隊,當中核心成員如杜導正、李普、李銳,都是胡耀邦中共總書記任內的高官,讓他結識一群有理想的共產黨員。
「今天我們容易把共產黨看成邪惡組織,但九千多萬名共產黨員當中,也有充滿理想、改革派的黨員,理解胡耀邦這一派共產黨員的看法,對於當今跟共產黨打交道非常重要。」矢板明夫說。
矢板亦指出,過去胡耀邦經常被視為單純的悲劇人物,但很少人討論他對習近平的影響。
胡耀邦與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關係密切,1987年,胡在黨內生活會上被解除總書記職位後,坐在門外台階上嚎啕大哭,只有習仲勛前去安慰,甚至因此被鄧小平等人排擠、離開權力中樞。
胡耀邦過世後,習近平幾乎每年都去胡家拜訪胡夫人。許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目睹胡耀邦改革失敗,才讓習近平走回毛澤東路線。
不只一個人的命運 而是關乎一個國家的方向
中國政治專家汪浩則透過主辦單位代讀發言稿。汪浩回憶,他在1984年進入北京大學就讀,當時正值胡耀邦擔任中共總書記,是中國最自由、充滿希望的時期。
1987年胡耀邦下台,讓他意識到「哪怕總書記支持改革,只要體制不變,改革隨時可能喊停」。他也感嘆,對照九〇年代戈巴契夫帶領蘇聯走向開放與改革,胡耀邦的失敗,凸顯中共體制「對內部改革者的排斥比蘇聯更徹底」。
「蘇葆立的新書不只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面鏡子,照見中國改革幻滅的歷史軌跡。對於相信改革的人來說,它(這本書)是一劑清醒劑;對於曾經歷(中國)八〇年代自由氣息的人來說,它是一場深情的追憶與反思。胡耀邦為何失敗?這個問題仍無定論,但值得我們一再追問。因為這個問題不僅關乎他一個人的命運,更關乎一個國家的方向。」汪浩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