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台灣歷史逾五十年的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近期出版新書《台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今(6/20)舉行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是若林正丈的學術研究回憶錄,他於發表會上感嘆自己有幸來得及目睹「台灣最好的時刻」。
若林正丈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並於1980年代來到台灣,開始轉而關注台灣的政治與民主化進程。新書發表會上,他援引台灣歷史學者吳乃德《台灣最好的時刻》一書,認為從1977年中壢事件到1987年解嚴間的十年,正是台灣最好的時刻。
他表示,雖然當時政治迫害與打壓不斷發生,但越來越多台灣人站出來、將國家社會利益放在一己的利益之前,前仆後繼地挑戰戒嚴體制,促成1987年的解嚴,而他在1980年代來到台灣、與許多黨外份子接觸,有幸來得及目睹到這個「最好的時刻」。
若林也提到,在1980年代,研究台灣的日本學者被戲稱為「稀有動物」;在新書序中,他也記得自己在攻讀博士班時曾被學長問起何時要「反攻大陸(轉換跑道研究中國)」,足見當時台灣是一個冷門的研究領域。然而,正是因為若林當時另闢蹊徑,讓他在半個世紀後,擁有了撰寫回憶錄的「特權」。當時他與台灣政治運動人士接觸交流的經歷,都成為珍貴的歷史素材。
然而若林也感嘆,當時一些留日台灣人曾經建議他,拜訪戒嚴時期的政治運動參與者,最好不要做紀錄、不要留對方的電話號碼,因此當他近年開始撰寫當年的回憶錄,經常苦無全面的紀錄,只能靠記憶跟零碎的備忘記事,成為撰寫回憶錄上的一大困難。
此外,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台灣最好的時刻」已經成為歷史,當時許多第一手資料陸續出土、官方檔案公開,許多當事人也出版許多回憶錄,也讓若林陷入糾結,不斷思考自己在撰寫回憶錄的過程中,有沒有需要顧及這些新的資料?但他後來意識到,如果著手開始閱讀這些資料,勢必又要變成一個新的研究計畫了。最後他決定本於自己記憶,不再去看相關的資料。
吳密察分享,新書《台灣政治有意思!》中,若林也記錄下許多過去無法收錄在正式研究中的軼事,譬如1990年,以時任司法院長林洋港等四人帶頭反對李登輝續任總統的「三月政爭」爆發時,若林曾與李登輝私下交流,李私下告訴若林,林洋港對於搞政爭並不熱衷,反而是時任行政院長李煥最積極。這樣的歷史花絮,在幾十年後讀起來別具趣味。
吳密察也指出,從1970到1980年代,日本的學術界與媒體圈的政治氣氛,依然是「親中左派」當道。即便吳密察當時在台灣活躍於黨外運動,但當他在1980年代赴日留學,日本人依然將他視為「法西斯蔣家政權」之流、絕非善類。然而若林卻能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堅持他對台灣的政治觀察與研究、走出一條正道並獲得認可,「這是不容易的事!」
被出版社問到台灣民主化進程中重要的轉捩點,若林特別點出,1974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案下台,對台灣政治的意義值得深思。他表示,尼克森於1972年訪華時簽署「上海公報」,若非1974年提前退位,美中大概不會遲至1979年才建交。從1974年到1979年之間五年的時間差,為台灣政治局勢的發展帶來什麼意義與影響?他認為這是半世紀後依然值得玩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