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美國出動B-2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總統川普發表演說表示,伊朗這個中東惡霸,現在必須實現和平,如果他們不這樣做,未來的襲擊規模將更大,難度也將更大。
外媒指出,這場行動顯示美國未退回孤立主義,在國家利益與盟友安全受威脅時仍會出手,可能牽動中國權衡是否攻打台灣或推進其他領土主張。
而紐時則指出,「一場失控的衝突會讓中國損失慘重」,這是因為中國有一半的石油進口透過油輪,經由伊朗南部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運輸,此外,德黑蘭是中國在中東合作夥伴,長期倚重其牽制美國的影響力。然而即使戰火燎原,北京也不太可能用軍事方式聲援。
此外,美國的行動可讓中國藉機了解,川普的外交政策方針以及動武意願,這些觀察有助於中國研判,美國是否會在中國入侵台灣時保衛台灣。
而在伊朗被美軍轟炸後,伊朗軍方也向以色列約10個地點展開,發射20到30枚彈道飛彈,目標鎖定以色列國際機場「班古里昂機場」、以及特拉維夫等大城市,其中,港口城市海法建物遭擊中,醫療組織稱16人受傷。
澳洲媒體「澳洲人報」報導,美國出動B-2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也在印太地區重新釋出戰略訊號,顯示美國並未退回孤立主義,在國家利益與盟友安全受威脅時仍會果斷出手,有助重建美國在印太地區抵禦中國大陸的嚇阻力,可能牽動中國評估權衡是否攻打台灣或推進其他領土主張。
澳洲人報報導指出,雖然部分分析人士擔憂,美國重返中東會分散其在印太的注意力與資源,尤其是艦艇、飛彈與戰機重新部署之際,但這次行動可能反而有助於重建美國的嚇阻力。誠如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重申,印太仍是美國的戰略優先區域。
美軍空襲伊朗行動
某種程度重建在印太地區嚇阻力
俄烏戰爭凸顯一個地區發生的事件會直接影響另一地區的戰略局勢,尤其是印太地區。同樣的道理,中國在評估是否攻打台灣或推進其他領土主張時,會參考國際社會對侵略行為的反應。
儘管國際社會聲援烏克蘭立場強硬,實際軍援卻緩慢受限,讓普亭與中國倍感鼓舞。自俄羅斯在中國的經濟與技術支持下入侵烏克蘭以來,北京在印太行動更趨強硬,不僅對台灣進行包圍式軍演,發布飛彈攻擊宣傳,還在南海發射水炮攻擊菲律賓船隻,也對澳洲軍機艦艇頻繁進行危險攔截,擴大區域脅迫行為。
無論外界最終如何評價,美軍這次空襲伊朗已在某種程度上重建在印太地區的嚇阻力。
這場中東衝突釋出明確警訊
世界正在改變
就如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沉默回應,曾助長中國膽量,此次行動則釋出更明確訊號:挑釁行為是有限度的。儘管外界對當前美國政府在北約、烏克蘭與關稅議題上的政策感到憂慮,但美國並未退回孤立主義。只要國家利益受到威脅,例如伊朗追求核武的情況,美國仍會選擇出手,尤其是為了支援其盟友。
重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嚇阻力正是赫塞斯近期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重申的戰略要務,此次對伊朗的打擊有助強化這項目標。
報導描述,這場中東衝突釋出一個明確警訊:世界正在改變,各國日益傾向以武力推進國家目標。若澳洲要對區域嚇阻力有所貢獻,並在必要時保護本國利益,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支持。這代表必須立即強化戰略韌性,從燃料儲備做起,並迅速提升國防預算與作戰能力,以因應這個更危險的時代。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美國正式參戰以伊衝突!美軍空襲伊朗3處核設施 川普打破46年來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