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發生集集大地震,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輩子難得的經歷。
地震過後,各地災情陸續傳出,社會各界開始動員賑災;世界展望會知道我有一台四輪傳動的吉普車,便通知我前去埔里災區,看看是否能在山地社區幫幫忙。這種事我當然義不容辭;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實在也不敢一個人去,便找了
一位員林的朋友陪我南下。
禮拜五我從台北出發,為了避免造成災區的負擔,我還準備了口糧、汽油、礦泉水、口罩、睡袋及綠油精 (怕屍臭) 。到了埔里,災情比我想像中的要好。原我想像中的是斷垣殘壁,屍橫遍野的景象,或許是已經經過初步的整理,大體都還算有秩序。當晚是中秋夜,我和朋友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旁的空地上,本來要睡在車上的,可是住在附近帳篷的居民熱心地邀請我們一起聊天、吃月餅、消夜,還請我們喝威士忌,想想真是不好意思。
在埔里當天晚上又發生兩次五級多的餘震,因為台北的地質較鬆軟,所以震動的力量被吸收了,但是埔里當地是地殼直接震動,那種感覺十分嚇人。
埔里酒廠炸掉了,整個空氣中都瀰漫了紹興酒的味道;當時我就想,回到台北後要趕快買一些紹興酒放著,因為一定會漲價。不過我自己不喝紹興酒,想想買了也沒意思,所以也沒有付諸行動。
由於埔里到山區的道路完全坍方,即使是吉普車也派不上用場,隨後我就和朋友回到他的員林老家看看。埔里的老房子多,塌掉還可以理解,但是大台中地區也有很多大樓倒塌,不少房子都呈現X型的裂縫,柱子也倒了,一樓不見了。尤其員林有一棟新大樓,整個攔腰斷成兩截,一看就知道當初蓋的時候一定有問題。倒塌的大樓並沒有隔離,不少人走近從窗子向裡望,我看到了整個房間橫了過來,門也變形卡住了。那種印象非常深刻。
上個禮拜又傳出某個地方的蚯蚓大量冒出地面,當晚我作夢就夢到又發生地震,我的房子也倒了,而倒的情況跟我在員林看到的那棟大樓房間裡的景象一模一樣,嚇醒後我就再也睡不著了。
在員林時,我順道前去中纖的工廠看了一下,還好損失不是太嚴重。
我媽從美國打電話給我說,你不覺得該回來了嗎?我回答,這種一百年才一次的大地震,不會再遇到了。沒想到過幾天又發生嘉義地震。
我這輩子最大的兩個心願,一個是買部吉普車,是 WRAGER那種真正的四輪傳動吉普;另一個,由於我在大學念的是地質學,當時只曾在火山口旁實地勘察,但是一直沒有親身體會大地震的撼動。前不久我終於買了吉普車,後來遇上大地震,又可以開著吉普車前去賑災;雖然並沒有幫太多的忙,但是對我來說,那種從年輕時種下的心願總算有了實現的一天。
從這次地震可以明顯感受到,電力結構已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包括電力、電信、石油,甚至肥料,過去都是由政府提供;可是當經濟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後,整個環境會愈來愈複雜,政府會愈來愈難以掌握。即使像中共一樣,還是沒有法完全控制整個產銷系統。電信的情況還好一點,因為已經有民營大哥大業者加入市場經營;但是固網的部分還要等到明年才有眉目。
台灣先前是七二九大停電,接著又是九二一大地震,後頭還有Y2K,這一連串的事件或許會讓外國大廠檢討是否太依賴台灣的代工;停電並非一、二周停工的問題而已,而是直接挑戰外國客戶的信心。
我個人對Y2K的問題並不是特別擔心,但是像美國很多機構在通過多次模擬測試後,將時間設定在公元二○○○年,結果還是狀況百出;南加州就有一例,結果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到公園裡面。所以這個問題到底台灣的廠商,尤其是電力公司準備好了沒有,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
這次地震令外國訝異的是損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我指的是竹科的損失,復原情況相當不錯,這表示台灣業者很有彈性,也很可靠,因此短期來看訂單也不太容易轉到其他國家去。因為其他供應商不像台灣的上下游體系這麼完整,品質、產量既穩定又有彈性。但是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應該讓國外客戶心中存有疑慮,電力系統還是要再改善。
除了電力不穩外,我個人對核電也不太放心,倒不是因為台電的管理,而是在國外時我就反對核能發電;尤其台電的管理能力更令我不安。我對這方面沒有什麼特別專業的看法,只是總認為核電在台灣不應該是唯一的選擇,火力、天然氣等的方式也可以多考慮。因為即使有九九.九九%的把握,但是只要碰上那○.○一%的狀況,後果就讓人不敢想像。
經過幾次的經驗後,現在新規畫的電子工廠幾乎都考慮自設電廠,但是每蓋一座工廠就要在旁邊蓋一座電廠,一年用不到一、二次,這樣的投資自然是很大的浪費;可是對業者來說,這樣是買保險,備而不用。所以台電不民營化的損失,應該把這種投資上的浪費也計算進去才對。
現在政府雖然大力推動民營電廠,但是除了地方的抗爭外,民營電廠的上游燃料要向中油買,發了電非賣給台電不可,卡在兩個國營事業中間也很為難。我聽說中油要求民營電廠不論如何要保證購買一定數量的燃油或天然氣,但是台電方面卻不保證收購一定額度的電力;在這種條件下,民營電廠要如何經營?
還有,台電現在掌握發電、輸電、送電的系統,和民間業者之間根本就是競爭的態勢,電力市場並非完全開放;理想的情況是,台電將幾個不同性質的業務拆開,或者成立公司上市,或者分別開放民營,這樣才能讓台灣的電力品質更好。
以國外法人的角度看,不少法人對電廠的股票有興趣,因為報酬率穩定,而且股本夠大,對多數外資來說,這樣的股票非買不可;就好像金融股中的國泰人壽一樣,外資法人握有國壽不一定期望它會大漲,但是國壽權值夠大,不能沒有它。
經過這兩次的天災人禍,會有人開始覺得投資大陸比台灣要好;過去外國人一以為大陸的市場很大,而且大陸有關方面常常承諾很多協助的事項;但是結果卻是連連受騙,而且市場也沒有想像中的大。如今大家的認知是,台灣是一個投資大陸很好的管道。若再加上這次災後的處理,我覺得台灣真的很好。
如果一定要從這次地震的善後提出問題,我認為電力系統要作得更好才行;再者,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還要加強。災後成立跨部會的危機處理小組時機好像慢了些,而最重要的兩個單位,一個是即時訊息中心,一個是指揮官,都沒有發揮功能;前者可以隨時對外發布最新的情況,也可以將政府作了哪些事情說出來,可是我們看到的是電視台的記者四處流竄,報導的可能只是片段的訊息,徒然增加政府與民眾間的誤會與隔閡。
指揮官則必須掌握全盤的狀況及資源,包括救護車的數量及調度,國外救援單位的聯絡及協調,還有民間救災資源的整合,都還有改善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