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署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發出地磁擾動特報,G4等級的強烈地磁風暴來襲,在6/1夜間通過近地太空環境,將持續影響51小時至6/3深夜。
期間像是高頻無線電通訊可能出現雜訊或中斷數小時,衛星導航定位也可能有較大誤差,不過,磁暴對於人體健康有影響嗎?
醫師表示,超過六項大型國際研究中統計,磁場擾動有可能會干擾交感神經,導致血壓上升、心跳不規則,尤其對已有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動脈硬化的族群,更是一種隱形威脅。
(原文刊載於6/2,更新時間為6/4)
地磁擾動最大規模可能達強烈磁暴G4等級
氣象署說明,受到太陽表面活躍區(AR4100)於5月31日發生顯著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CME),造成行星際空間中的太陽風風速及密度明顯增加,依據NOAA WSA-Enlil模式資料分析,地磁擾動將會明顯增強,最大規模可能短暫達到強烈磁暴等級(Kp=8, G4)。
氣象署預估,管線電流將對預防設計起作用,高頻無線電通訊干擾,衛星定位準確率下降達數小時,低頻無線電通訊中斷,極光活動最低可發生在磁緯45度的地區。
行動電話訊號、無線網路或藍牙所用頻率,不會受影響
電力系統上,有機會導致大規模的電壓控制系統與保護系統的問題,造成電力輸送網的系統誤判;太空飛行器操控上,可能導致表面導電及追蹤問題,飛行器姿態需要進行修正。
至於行動電話訊號、無線網路或藍牙等所用的頻率,並不會受到太空天氣的影響。
▲圖/中央氣象署
▲圖/中央氣象署
宇宙級風暴干擾交感神經、心臟及大腦失調
不少人好奇,磁暴是否會影響健康和身體?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過去10年來自芬蘭、俄羅斯、美國、日本的研究團隊相繼證實,強烈的地磁擾動會干擾人體的自律神經、心血管系統與睡眠節律。這不只是科學假說,而是經由心率變異性變化追蹤、長期追蹤統計分析與電生理觀察等方式,層層驗證的科學結果。
「這場宇宙級的風暴,其實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身體」。
張家銘表示,系統性文獻回顧已確認,在強烈地磁風暴期間,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與中風的發生風險,平均提高了25%至60%。
「來自磁場擾動會干擾我們的交感神經,導致血壓上升、心跳不規則,尤其對已有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動脈硬化的族群,更是一種隱形威脅。這不是個案經驗,而是從超過六項大型國際研究中統計出來的結論」。
大腦與荷爾蒙也會感受到這場「看不見的風暴」
另外,大腦與荷爾蒙,也會感受到這場「看不見的風暴」。地磁變化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生成。這種激素是幫助入睡、調節情緒與生理時鐘的重要角色。
在磁暴來臨時,有研究觀察到受試者在腦波變化、REM睡眠比例降低、焦躁情緒增加等現象。這些都來自嚴謹的實驗設計與生理監測,不是主觀感受。也難怪不少人在這幾天會覺得「心浮氣躁、怎麼都睡不好」,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短暫的記憶模糊或注意力難以集中。
受影響人群是電磁敏感體質
地磁風暴並不會影響每個人,但有些人特別容易受到波動影響。這在科學上稱為電磁敏感體質(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研究指出,這類族群對極低頻磁場(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ELF-MFs)反應特別明顯。他們在磁場擾動時會出現:
- 頭暈頭痛
- 胸悶、心悸
- 失眠、夢多、睡眠中斷
- 情緒波動大、思緒混亂
張家銘說,這些症狀在電生理學與心理生理研究中都有被記錄下來,不只是「體質敏感」而已,而是可以被測量、追蹤的生理現象。
雖然無法關掉太陽的開關,但可以從科學中,找到讓身體穩住的方法。
透過以下方法可幫助身體穩定生理節奏:
- 維持穩定作息,幫助晝夜節律穩定
- 避免晚上長時間暴露在螢光或藍光下,保護褪黑激素生成
- 補充鎂、鉀、Omega-3脂肪酸,可幫助調節心律與神經活動
- 每天進行冥想、深呼吸、輕運動,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經張力
- 電磁敏感族群可減少電子設備長時間使用,並增加自然環境中的活動時間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