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卻在現代陸地思維主導下,漸漸淡忘與海洋的血緣。語言學與考古研究證實,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數千年前,南島先民自此出航,踏上海洋藍色公路,橫跨太平洋、印度洋,遠至馬達加斯加、夏威夷、紐西蘭。如今,來自帛琉的傳統雙體帆船Alingano Maisu號,再次航向台灣,為南島文化找回與海對話的身分認同。
今年母親節前夕,台東縣政府舉辦「海洋文化領航——南島國際交流活動」,邀請11位帛琉水手與達悟族水手張也海.夏曼,駕駛無動力的Alingano Maisu號,歷經20天、僅靠星辰與洋流導航,從太平洋航抵蘭嶼與台東杉原灣,重現祖先乘風破浪的智慧。
當船隻靠岸時,達悟族以兩艘大舟迎航,岸邊莿桐部落與長者一同為船隊祈福。暴風中的靠港場景,不只是航程的句點,更是文化記憶的重啟——來自不同島嶼的語族後代,以同樣的海洋記憶,再次串聯成藍色公路。
「我們住在島上太久,卻忘了原本是海洋民族。」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但我們積極推動與部落合作,將造舟、駕船重新納入文化教育。」
台東縣長饒慶鈴推動南島文化航海交流,帛琉與達悟水手乘傳統舟航抵台,重現祖先智慧。
台東與帛琉交流,讓年輕世代重新接觸造船、駕船等祖先技藝,也喚醒對南島文化的歸屬感。「這不只是文化學習,而是一種靈魂的喚醒。」饒慶鈴回憶,去年前往夏威夷參與傳統航海文化盛會後,更堅信太平洋才是台東的方向,「是一場跨越語言、海域與時代的文化接力。」
來自莿桐部落fudafudakan船團長cinaw劉裕義指出,阿美族傳統造船多以竹筏、黃藤綁紮而成,雖與帛琉帆船型制不同,但雙方對大海的敬畏與造舟精神如出一轍。「就像找回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樣,能讓年輕人再次與這些技藝相遇,是最珍貴的事。」
莿桐部落fudafudakan船團長cinaw劉裕義
原民處科長金惠珠表示:「文化不是只有典禮或課本,它活在我們怎麼看海、如何生活。」她分享,阿美族早年近海航行只需觀察山形辨位,不用星象;如今卻因儀器普及與文化斷層而加速消失。台東推動航海教育,希望將造舟技藝回歸日常,讓青年不只是參與活動,而是成為具備實力的航海者,也發展相關產業與教育,讓文化走入未來。
Alingano Maisu號領航員,來自雅浦島、擁有超過35年經驗的Sesario Sewralur。4歲起即隨父出航,他說:「我們的血脈因海而連結,沒有海洋,就沒有我們。」他也多次到台東,深感與部落之間有共同文化基因,「每次航行都提醒我要敬祖敬海。」
擁有超過三十五年航海經驗的Sesario Sewralur,為此行Alingano Maisu號的領航員船長。
來自關島Ronald Acfalle,長期致力復興查莫洛族的造舟與航行文化。「關島文化曾長期被壓抑,我們遺失了很多,包括航海的智慧,但我們不能放棄。」透過親子造舟實作,從淺水練習到開放海域,希望孩子能重新親海,用身體記住文化。
此次水手團中,67歲的CARR ANDREA YAMAOKA是唯一女性水手。她指出,現代開發使得島嶼缺乏造舟資源,加上人們怕水,文化斷裂加劇,「若不教孩子從頭學造船,航海文化將無以為繼。」她還幽默分享,船上如廁雖不便,但靠一條裙子就能克服,「性別不該是與海洋疏離的理由。」
抵達台東適逢母親節,縣長饒慶鈴獻上花朵祝福。
另有一位水手是夏威夷大學的心理諮商師,他表示這次航行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但也讓他學會如何與自己對話。「海可以是夢想,也可以是生計。每次專注投入,終將得到回報。」
這次航行的紀錄片導演、也是參與水手之一的達悟族青年張也海.夏曼,則從蘭嶼啟程、走過印尼、到帛琉,經過十多年航海實踐,終於將夢想變為現實。他回憶航行中兩次遭遇暴風雨,一度風帆固定鎖斷裂,靠Sesario船長帶領大家輪班守夜、靠風與星星前進。他說:「每一位水手看到島嶼時都會激動,聞到島的味道,血液裡流著海的鹽分。」
來自蘭嶼的達悟族水手張也海.夏曼,為此趟航行的紀錄片導演。
張也海也鼓勵原住民青年:「不要只是空想,要有勇氣出發。夢想確實有困難,但每一次嘗試都能拓展生命的視野。」他期待,未來十年內台東能迎來新的大航海時代,讓部落青年成為新世代的海上探路者。
當Alingano Maisu號的帆影遠去,浪花輕拍岸邊,也象徵著這趟文化航程尚未結束。這不只是一次傳統航海的重現,更是一場跨越時代、連結血脈的文化召喚。當更多青年學會造舟、駕船、看海圖、讀星星,原民文化將不再只是歷史,而是活在浪花與風中的日常。
(台東縣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