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如何看懂畢卡索?P.118

如何看懂畢卡索?P.118

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中國時報、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聯袂共同主辦的「畢卡索的世界」,目前正在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展出。相較於台灣所曾經舉辦過的畢卡索作品展覽,如「畢卡索橡膠版畫展」,和「畢卡索陶藝作品展」,此次世紀末展覽可說是來勢洶洶,頗有看頭。據法國畢卡索博物館館長赫尼葉先生所稱,本展乃在亞洲地區曾經舉辦過規模最大、作品最為完整的一次。在台灣大部分的人對於畢卡索的名號大多可琅琅上口,在瑞伯、芭比絲颱風之後,這一陣子可觀察到「畢卡索旋風」正在醞釀發展中。到底,什麼是畢卡索的藝術特色?畢卡索為何被時代雜誌尊奉為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畢卡索的三多:壽命長,作品多,女性伴侶多,與其創作的關係又是如何?


青年畢卡索--人性的關懷

畢卡索從小生長在一個拘謹保守的中產家庭中,他的父親是一名畫家,除了擔任藝術學校的老師之外,並同時在當地博物館工作。高瘦的父親啟蒙了畢卡索繪畫的天分,而母親則是他情感的最大庇蔭所在。少年早熟,從未畫過兒童畫的畢卡索曾經揶揄父親的作品是「掛在餐廳的那種畫」。在他十三歲時,畢卡索的父親因驚嘆於兒子藝術上的天賦異稟,便將自己的畫筆、畫板以及油畫彩料全部轉送給畢卡索,並且從此封筆輟畫。


I. 陰沈憂鬱的「藍色時期」:1895-1907

野悍、暴力,混合著人與獸的原始慾情

畢卡索活在創造與毀滅的邊際

活在主流與顛覆的邊際

活在榮耀的君王與哀傷孤獨的小丑的邊際

目前收藏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的「科學與慈善」(一八九七年)(圖一),即是畢卡索十六歲時所繪,具有典型學院風格的作品。畫中的醫生便是由父親擔任模特兒的。這幅作品呈現出純熟的寫實技法,準確的透視構圖,以及清晰的明暗對比,不但是少年畢卡索的代表作品,並曾經在馬德里的全國美術展比賽中奪魁。 一九○○年畢卡索偕其同鄉友人卡羅‧卡薩吉馬斯) CarlosCasegemas (一齊前往藝術之都巴黎闖天下。對畢卡索而言,一九○○至一九○七年是體驗人生的重要階段,在短短六、七年中,他的作品風格產生了巨大的轉變,明顯的流露出對於人性的關懷,並揭露了人類的悲慘和絕望。前期(一九○至一九○四年)的作品大多描寫社會階級卑下的小人物的生活境況,窮人、妓女、老殘、流浪漢等都是他的作畫對象。畫面色彩陰沈憂鬱,常使用灰藍、墨藍的沈暗色調,是著名的「藍色時期」作品。

著名的法國詩人阿波里內爾( G. Apollinaire )曾經見證畢卡索的成長以及立體派的發展,是畢卡索的伯樂兼摯友。阿波里內爾描述藍色時期的畫家心靈「一年來,畢卡索活在這樣潮溼的繪畫裡,藍得像深淵漉漉的深處,充滿了悲憐。而悲憐使得他更為尖刻。」為了使情感真實呈現,畢卡索採取一種簡單、直接而不帶矯飾技巧的方式作畫,因此作品風格比較樸實而含蓄,但也同時具有一種深刻而尖銳的觀察視野。

此次「畢卡索的世界」展覽中價值最為珍貴的「賽蕾斯汀」(一九○四年)(圖二),即是藍色時期的代表作品。從這名巴黎妓女院獨眼老鴇的畫像,我們可以看見畢卡索對於人間悲慘現實的體悟與觀察。畢卡索的友人沙爾門亦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首次看到這些畫作時的感受:「我進入了藍色時期的中心,…當時黑油燈的光太微弱,畫畫和看畫都得要點上蠟燭。畢卡索高舉著閃閃爍爍的蠟燭,站在我面前,仁慈地帶我進入那個母親們沒有奶水,處處充滿著飢餓者、殘廢者的非人世界,一個藍色悲慘的超現實世界。」

居住巴黎期間,除了繪畫創作之外,畢卡索曾多次偕同友人前往蒙馬特區觀看馬戲團演出,並深深著迷於其中似嘉年華會般愉悅的歡樂氣氛。同時也開始以街頭明星、小丑藝人以及馬戲班生活等作為繪畫題材,例如「兩兄弟」(一九○六年︶(圖三︶畫的便是戲班生活一瞥。這段時期作品表達的是畢卡索對於人性的關懷,不論是社會底層悲慘世界,或是遷移流徙的戲班人生,藝術創作可說是對於現實的記錄與再現。然而,畢卡索也逐漸體會到,創作不應只是複製現實而已。他對於藝術本質的探討更有興趣。是故,一場藝術本質的尋道之旅於焉展開。



II. 顛覆視覺經驗的「立體派」時期:1907 - 1916


這些視覺加上性慾的緊張

全部如跌碎在地面的鏡子的破片

反射著斷裂的局部

而這些加起來斷裂的局部

才可能是比較真實的「完整」

若說畢卡索最大的藝術貢獻之一,是將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所奉行不渝的觀看方式完全打破,其實一點也不為過。畢卡索在度過適應的階段之後,已逐漸地成為一名十足的巴黎人,除了和詩人、藝術家交往聚會之外,在創作方面,他越來越專注於純粹繪畫問題的探討。終於在一九○七年完成了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立體派作品「亞維儂的姑娘」,並進一步從事繪畫空間與形式的實驗與革命。畢卡索一生雖有過些許的寫作,卻未曾直接談論自己的藝術觀。有關他在立體主義上的努力,一些與他過從較密的友人曾有如下的描述:「畢卡索一直都在孤軍奮鬥,也因此他的奮鬥令他自己與其他在場者均感驚愕。過去與現在都無法援助他;他看到他的時代,而不揭示它,他必須獨自完成它。」「畢卡索當時正在領導著一種令人敬佩的生命方式。他那天馬行空的才華從未閃爍得如此炫目過。」

立體主義( Cubism )在二十世紀造成所向披靡的重大影響。究其最重要原因,無非是改變了從文藝復興以來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畢卡索創造出一種「自由移動」的透視方式,在空間之外加進了時間的要素。因此,記憶中的認知與眼見的印象合而為一,繪畫不再只是記錄眼睛確實所看到的而已。所以許多藝評家以為,立體派藝術其實是觀念性的,而不只是知覺性的。在「亞維儂的姑娘」之後, 畢卡索更大膽的發展了「分解的」( analytical )以及「合成的」synthetic )立體派風格。「分解的立體派」將畫面形象拆解成結構性的線條,再將其重新組合,以完成他在二度平面畫布上表達三度空間形式的企圖。在這些作品中,光線完全變成一種表達的媒介,而色彩則簡約到近乎單色,如灰色、灰綠、棕黑或棕紅。完成於一九一一年的「持曼陀鈴的男子」(圖四)即是此種風格的代表。 「合成的立體派」則由畢卡索與其另一名法國畫家布拉克( GeorgeBraque )所共同發展而成。 據說兩人閒逛巴黎街頭時,看到各處牆面充斥著層層堆疊的廣告海報,因而靈感閃現啟發了「拼貼」的概念。合成立體派為繪畫引進了「真實的物體」,如報紙、樂譜、壁布等等,以及拼貼的手法。藉由拼貼(膠黏)實物,以及畫家手繪的組合,開發了另一種畫面上的真實。如「壁爐前的男子」(一九一六年)(圖五)。



III. 回歸古典:1917 - 1924

裝飾華麗的衣飾圖案,如蝴蝶的翅翼

畢卡索古典描繪的能力無懈可擊

他對愛情的幻夢

也似乎在此短暫綻放

如曇花一現

變成略帶感傷的美麗的詠嘆調,迴旋不去

畢卡索曾經表示,他創作的靈感大多來自生活中的人、事、物。包括自畫像在內,畢卡索一生繪製了許多肖像畫。他的肖像畫,就像一面鏡子,忠實地呈現畫家對模特兒的感覺,或者他們之間的關係;而相像與否,其實並非重點。對他而言,畫面的風格和形式其實是主觀所賦予的理想化以及轉化,或是一種再創造。畢卡索一生與許多女性交往,也為她們作畫。從最早的費爾南德開始,接著有歐嘉、瑪麗 - 德雷莎、朵拉、方斯華姿以及賈桂琳等人。 雖然他與女性伴侶的離合關係常是人們談論畢卡索的話題,不可否認的,對這一位世紀大師而言,這些女性不但是他情感的慰藉,生活的伴侶,更是啟發他創作的繆思。

一九一七年的「歐嘉肖像」(圖六)是畢卡索為他的第一任妻子歐嘉‧柯克洛瓦所畫,展現出畢卡索古典時期的精緻優雅風格。美麗的歐嘉是俄國芭蕾舞團的女舞者,與畢卡索邂逅在巴黎,當時畢卡索正深深著迷於戲劇與舞蹈的世界,並投身於舞台布景、戲服道具的製作工作。「歐嘉肖像」呈現出一種未曾見過的古典華麗特質,畢卡索不厭其煩地以精細的筆法描繪細節,如沙發布套、歐嘉所持握的摺扇以及所穿著的裙裳。在這裡,我們看到十九世紀新古典畫派大師安格爾的影響。如果說歐嘉表達出一種典雅而神聖的女性美,瑪麗-德雷莎‧華特則啟發了畢卡索熾烈而毫無保留的原始情慾。

畢卡索在一九二七年與當時年僅十七歲的瑪麗-德雷莎相識,並被她年輕性感的身軀與活潑明亮的個性所深深吸引。瑪麗遂成為畢卡索接下來近十年的繆思。《與畢卡索說話》一書曾描寫瑪麗-德雷莎對畢卡索的影響:「一個新的女人進入了畢卡索的生活。…她的年輕、愉快、笑容以及活潑的個性都吸引著他。他喜歡她的金髮,明亮的膚色以及雕塑般的軀體。…從這天起,他的作品就開始呈現波浪狀。…因而柔和代替了生硬,溫婉接替了暴力,…所有的線條是蜿蜒的曲線,捲著的手臂,渦狀的頭髮。」一九三二年的「閱讀」(圖七)即是瑪麗-德雷莎的畫像。畢卡素以心愛的情人為對象,延續他對於形體、量感與空間的探討。「閱讀」也可視為畢卡索蛻變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畫中人物的造型被刻意地簡化,只突出具有明顯特色的部分,如鮮明突出的鼻子,渾圓似球狀的胸部等。他同時結合了正面以及側面不同的觀看角度,空間也被化約成簡單的平面,僅由平塗的色塊和蜿蜒的曲線所表示。




Ⅳ. 性、暴力與慾望:1925-1936

他似乎更寧願是鬥牛場上的一頭野牛

用原始的暴力與血的獻祭

去喚回生命的尊嚴,一剎那間

我們似乎在眾說紛紜的畢卡索的情慾世界中

看到了他不可言傳的巨大寂寞與孤獨

1970 年的「亞維儂姑娘」曾經最早透露畢卡索青年時期的性的原慾, 但是,似乎很快,這種原慾的透露就被「立體主義」的分析所掩蓋了,我們常常以立體派的第一件作品來看待「亞維儂姑娘」,卻可能遺忘了這張畫中透露的創作者內心原慾的,性的不安與焦慮。

在和歐嘉結婚之後,畢卡索維持了接近十年的穩定,以古典的愉悅展開他對愛情或婚姻的憧憬。

但是,愛情顯然並不等於婚姻,也並不等於性的原慾。

做為一名生命力旺盛的男子,做為一名創作力高亢的畫家,畢卡索在一九二五年之後,忽然失去了他古典時期的美麗和諧,他的畫面再度騷動了起來,許多男子與女子擁吻交媾的圖像,糾纏著、壓迫著,不再是愛情的聖潔崇高,不再是對女性的仰慕與完美的詠嘆,相反的,畢卡索似乎揭露了自己最內在野獸一般的性慾,他對女性的身體,渴望著一種征服式的快感,他要一種原始的性的暴力,不再是精神上夢幻式的愛情,不再是倫理上的婚姻,他把女性復原成赤裸裸的原始的性的狂暴,而在那種狂暴中他也重新把自己復原成為一名赤裸裸的男性,不是畫家,不是畢卡索,不是丈夫或父親,卻更像一種牛頭人身或人頭馬身的獸;他第一次大膽撕開人的外在表象,使我們一窺人類內裡那從亙古以來不曾消失的獸的本質。

他與歐嘉的婚姻也失去了「古典」的寧靜優美,一九二七年,他與瑪麗-德雷莎.華特相戀,如果歐嘉啟發了畢卡索對愛情優美崇高的幻想,啟發了他對女性極其精神性的聖潔的仰慕,那麼,瑪麗-德雷莎則剛好相反,在十餘年間,她開啟了畢卡索對肉慾感官的描繪,開啟了他深藏內在的性的渴望,性的暴烈,性的原始的悸動。

如果我們以「閱讀」為畢卡索表達愛情之安詳,那麼「鬥牛:鬥牛士之死」(圖八)則傳達了性愛的赤裸暴烈。正值壯年的畢卡索從二○年代中期始,不但顛覆繪畫形式、語彙,更是在主題上挑戰道德禁忌。在他作品上可以閱讀到對立、衝突、性、慾望、情色以及暴力等情緒。「鬥牛」描寫愛情與死亡,征服與暴力。作品中粗暴凶猛的公牛代表著雄性,而正在嘶喊掙扎的馬,則是女性的象徵。其中落馬騎士的面容酷似瑪麗-德雷莎,我們不難看出這件作品中所隱含的情色內容。





Ⅴ. 返璞歸真:1937 - 1953

受苦的意義是什麼?

是親愛的,終將分離,是親愛的,終將死亡,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使現代主義的藝術

回到了古遠的悲劇主題,

這也是他在愛情與戰爭中

同時感傷到的「受苦」意義。

畢卡索晚年作品風格不一,大抵上他採用一種「解放」的態度,已超越了藝術界品評價值的標準。有部分人甚至議論他的畫為「一個瘋狂老人的塗鴉」。一九七○年的「坐著的老人」(圖九)似是畢卡索的自畫像,但也同時結合了幾位他對於所崇敬的大師的印象。如人物姿勢是常見於塞尚肖像畫中模特兒的姿勢,老人頭上的草帽令人想起梵谷,這或許代表著對於大師們的懷念。而畫面上信手揮就的線條,凌亂不羈的筆觸,淌流漶漫的色彩,可看出畢卡索絲毫不講究技法與形式,然而「坐著的老人」依然流露出一種渾然天成的爛漫趣味。

畢卡索被紐約時報雜誌評選為本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他是名副其實的冒險家,大膽創新、不畏冒險無疑是他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在長達九十二年的生命歲月中,畢卡索始終是開創者。他以豐富的生命力,創作了繪畫、雕塑、版畫、陶藝、攝影和素描等等形式不同而風格多樣的作品,也直接或間接地啟發了許多同期或後進的藝術家。他說:「這就是我所喜歡的,必須嘗試冒險,才能突然發現井底的真相。」



延伸閱讀

星展併花旗啟動200萬信用卡換卡!飛行卡打頭陣、威秀電影優惠票還有?總座這樣回…
星展併花旗啟動200萬信用卡換卡!飛行卡打頭陣、威秀電影優惠票還有?總座這樣回…

2023-10-25

星展銀啟動第三波花旗卡換卡,推「極耀無限卡」留客!消費5元可得1積分終生有效,連保費都能累
星展銀啟動第三波花旗卡換卡,推「極耀無限卡」留客!消費5元可得1積分終生有效,連保費都能累

2024-03-14

星展併花旗滿月,信用卡換發將啟動!花旗30年老客戶憂機場接送、貴賓室都沒了?公司回應了
星展併花旗滿月,信用卡換發將啟動!花旗30年老客戶憂機場接送、貴賓室都沒了?公司回應了

2023-09-15

星展併花旗之亂僅「零星個案」?網銀不順、客服打不進...他揭1個月影響1.2萬筆交易,金管會這樣解釋
星展併花旗之亂僅「零星個案」?網銀不順、客服打不進...他揭1個月影響1.2萬筆交易,金管會這樣解釋

2023-09-27

「台灣併購金鑫獎」今頒獎!國巨董座陳泰銘獲頒「卓越成就獎」,統一、星展(台灣)、佳世達分獲年度併購大獎
「台灣併購金鑫獎」今頒獎!國巨董座陳泰銘獲頒「卓越成就獎」,統一、星展(台灣)、佳世達分獲年度併購大獎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