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邁向藝企共生的年代

邁向藝企共生的年代

二○○四年二月份的美國《Harvard Business Review》宣稱「MFA(藝術專業碩士)將是新的MBA!」越來越多的《財星》五○○大公司,運用戲劇、音樂、舞蹈及各種視覺藝術,做為發展員工在領導與團隊、溝通與自省、創意與創新等知能上的方法。這種「藝企相投」的做法,雖是好的開始卻容易淪為在邏輯、分析、量化、理性和科學各方面訓練有素的MBA與理工主管的點綴訓練課程。

為了加強組織和個人的創意、創新與創業,有些公司進一步到藝術學院聘用MFA人才,希望能從「藝企相投」提升到「藝企共生」。美加有些大學也因應這種趨勢,開始結合MBA和MFA的學程或學位。

大學教育尤其是管理教育應該迅速反映企業、社會和世界的趨勢,這些美國大學顯然已盡到責任;那麼在台灣大聲疾呼創意、創新和創業重要性的大學,到底誰會是「藝企共生」的開路先鋒?

歐美日等國的藝術教育較普及,其科學家、教授、政府官員和企業家擁有藝術的一技之長或鍾愛藝術者比比皆是,所以歐美的企業家在贊助藝術方面已蔚為風氣且具有悠久歷史。美國石油大王J. Paul Getty喜歡並收藏美術品,其在洛杉磯的Getty博物館已成為藝術教育、研究及藝術品保存的重要場所。他住在英國的兒子也因為從小熱愛美術和電影,分別捐贈五千萬英磅給倫敦National Galley和British Film Institute,做為收藏貴重藝術品,或建館收藏、處理、保存電影資料用。

五年一月十五日正式開幕的哥本哈根歌劇院,已經成為各國音樂愛好者和好奇觀光客爭相排隊進場聆聽音樂或參觀其高達十四層建築的新地標,這個國家級的歌劇院便是由丹麥船王McKinney Moeller捐贈四億四千二百萬美元建造而成。如果有一天,台灣有一位或一群企業家願意贊助國家交響樂團,使其擁有專屬歌劇院,那就表示台灣開始踏入「藝企共生」的時代。

企業贊助藝術可以催生或推動台灣的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義大利翡冷翠的Medici銀行家族,邀集不同領域和專長的思想家、藝術家等,打破文化疆界和思考框架,一起分享、對話、學習與創作,因異質交流、創意互動而催生了文藝復興;其影響範圍從義大利到法國甚至擴及整個歐洲,從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與建築。

如果沒有這些藝術作品與建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認證與歐洲觀光產業便會相形失色。以○五年為例,有七千五百萬名觀光客湧入法國,為法國賺進逾四百億美元外匯;有三十七萬名觀光客湧入義大利,為義大利創造三百六十億美元的觀光收入,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指標。

文建會表揚企業贊助藝術貢獻的「文馨獎」已舉辦八年,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企業贊助藝術在台灣的潛力,總有一天「藝企共生」可以催生台灣的文藝復興。(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輪流執筆)

 

 

 

延伸閱讀

40歲才存股,每天100元定期定額「這1檔」,退休滾出4千萬:財富自由這麼簡單,為何要勉強做不喜歡的工作?

2024-05-23

離開職場第一年常聚會吃喝,卻換來空虛...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後揭心路歷程:和自己交朋友,不怕寂寞找上門

2024-05-24

他45歲提早退休、20年來不但沒破產還常出國旅行:退休理財掌握3原則,錢一輩子夠用

2024-05-16

媽媽買的保險幾乎壓垮全家...認清當護理師無法財富自由,她辭掉醫學中心鐵飯碗,27歲年賺200萬

2024-05-27

信義區房東阿姨的啟發!國小畢業家庭主婦「以房養房」滾出3棟屋,老後不靠孩子養...為何她勸別留房產繼承?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