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別再當超級爸媽,學會感受與表達你的情緒

別再當超級爸媽,學會感受與表達你的情緒

2015-04-27 10:10

如果要父母體會孩子的感受,他們必須先察覺到自己的情緒。

察覺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研究發現,如果要父母體會孩子的感受,他們必須先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然而「察覺情緒」到底代表什麼呢?它是否意味著開誠布公、卸下心防?或是完全揭露你寧可保留的那一部分自我?

如果是這樣的話,天生保守或自制的父親可能會懷疑,他們從國中時就一直追求塑造的那種剛毅男子漢形象會變成怎樣?他們是否應該在看迪士尼電影時感動落淚;或是在孩子的球賽後和其他老爸熱情相擁?

那些在壓力下仍努力要表現耐心與仁慈的母親,可能也會憂慮——當妳關注起孩子的怨恨或憤怒,結果會怎樣?妳是否會對小孩嘮叨、埋怨或發怒?妳是否會失去他們對妳的愛與忠誠?

事實上,情緒察覺力只是意味著,你能識別、確認自己感受的各種情緒,也能敏銳察覺其他人表現的情緒。

情緒察覺力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一個人表達情緒的自在程度,有一部分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例如,跨文化研究顯示,義大利人或拉丁美洲人通常就表面來看都比較熱情;日本人或北歐人則比較拘謹和自制。然而,這樣的文化差異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感受能力。那些對情愛、憤怒或悲傷等情緒表達並不明顯的人,並不代表他們內心沒有這樣的體驗,也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去洞悉、回應別人的這些情緒。

理所當然地,任何文化背景的人們都有能力去感應自己孩子的情感。

為了確認是否有哪一種性別更具備同理心,我們將夫妻討論婚姻衝突的過程做了錄影紀錄。然後我們請每對夫妻重新看過影帶,並且憑著記憶告訴我們,他們在對話時有什麼樣的感受。為追蹤他們的反應,我們給了他們一個有刻度的轉盤,讓他們在從負到正的範圍之內評定自己的情緒狀況。例如,當他們看到其中一段內容,記得自己當時的感覺是悲傷或憤怒的,他們就將轉盤扭向「負」的那一邊;而當他們看到覺得開心的段落,就將轉盤扭向「正」的那一邊。然後,我們再將影帶重放一遍,請他們對於配偶在同一段對話中的感受進行評估。將這兩組評估結果拿來比較,我們就能得知每對夫妻察覺對方情緒體驗的準確度。

出乎意料地,我們發現丈夫洞悉妻子情緒的熟練度,和妻子對丈夫的瞭解度並無差異。當我們邀請第三者來看這些影帶並進行評估,也發現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其探究他人情緒反應的技巧也是同樣熟練。

如果男性和女性一樣,都能對情緒產生同理心與反應力,為什麼人們會如此普遍地認為男性是冷淡無情的?答案顯而易見——雖然男性和女性有著相似的內在情緒體驗,但男性會傾向於掩飾而不外露。我們的研究發現,女性較能自在地用語言文字、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而男性則比較可能會克制、掩飾和忽視自己的感覺。

有一項理論認為,男性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要順應社會的需求表現堅強,同時他們也對「失控」的後果感到戒慎恐懼。事實上,的確有些男性會保持這種扭曲的男性防衛意識,而將自己完全隔絕在任何情緒經驗的認知之外。

雖然不願意面對情緒,嚴重影響男性的家庭關係,但並不會剝奪他們成為優秀情緒教練的資格。對大多數男性而言,要達到察覺情緒的目標,並不是要去學習哪些技巧,而是允許自己去體驗原本就存在的感受。

當父母感覺自己失控時……

對於那些害怕憤怒、悲傷或恐懼等負面情緒會導致失控後果的父母來說,要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或許會是一個問題。

在我們的研究中,那些會感覺失控的父母,通常會有下述一項以上的特徵:
1.他們經常會有憤怒、悲傷或恐懼的情緒。
2.他們認為自己的感受太過激烈。
3.在體驗過激烈的感受之後,他們會很難平靜下來。
4.當他們發洩情緒時,會變得混亂失序、並且影響正常生活。
5.他們討厭自己發洩情緒時的行為。
6.他們總是對情緒有所「防備」。
7.他們認為自己「表現」正常(平靜、體諒、有同理心),其實只是在演戲。
8.他們認為感情是具有破壞性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9.他們覺得自己在情緒方面是需要幫助的。

這樣的父母為了要掩飾自己對失控的恐懼,會表現出「超級父母」的模樣,對孩子隱藏他們的情緒——然而,他們或許會對自己的配偶發洩強烈的怒氣,而孩子們很可能親眼目睹到這樣的情景。

反諷的是,這些隱藏情緒的家長,要比那些懂得讓孩子適當表現情緒的家長,更可能養育出無能處理負面情緒的草莓族,這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情感是疏離的,也缺少可學習的行為榜樣,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因應負面情緒。

而這些害怕失控的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較從容地和孩子一起處理情緒問題呢?
 
假如孩子做了一些讓你抓狂的事,你是可以發脾氣的;重點是你要運用不會破壞你們關係的方式來表現你的怒氣。這樣你等於表明了兩件事:
1.強烈的情感是可以表達、並且可以控制的。
2.你確實很關心自己孩子的言行。


只要你以尊重的態度去溝通,就可以運用你的憤怒來表現熱情與真誠。我們的研究顯示,最好避免使用諷刺、侮辱或輕蔑的評語來對待你的小孩,這樣將可能導致孩子的自尊低落。此外,父母該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個性;你的評語必須明確清楚,而且你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你發現自己雖然氣炸了,不過應該還能理性地跟孩子說話,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瞭解,就繼續下去。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傾聽他的回應,繼續和他交談。相反地,假如你發現自己大發雷霆、以致於無法冷靜思考時,就暫時抽離這樣的情境,等你覺得比較平靜時,再重新處理這件事。

與其毆打孩子或是對他們提出傷害性的批評,父母此時更應該暫停,承諾孩子等自己情緒穩定一些了,再繼續回來討論。

最後,害怕失控的父母也要記住寬恕的療癒力量。父母難免都會犯錯、對孩子發脾氣,或是說出、做出一些事後才覺得懊惱的事。從四歲開始,孩子就能明白「對不起」的概念,所以別錯過這樣的機會,趕緊在覺得後悔時,及時「彌補」。把你在事件發生時與發生後的感受告訴孩子;對他們而言,這可能就是處理懊悔與悲傷情緒的一個正面範例。你的孩子甚至可能靈機一動,幫助你找出讓雙方在往後避免更多誤會與衝突的點子。

請記住,孩子一般都會渴望父母的親密接觸與溫暖相待,所以對孩子最好的結果,就是趕緊修復你們之間的關係,他們會給父母無數次重來的機會。此外也要記住,這樣的寬恕是雙向進行的。在允許孩子偶爾鬧情緒,而父母也會坦然原諒孩子作為的家庭裡,寬恕的功效將能發揮到極致。

雖然培養情緒察覺力可能是一輩子的功課,但父母應該能從立即的洞察中發現正面的結果。一個終於准許自己發脾氣的母親,也比較能容許兒子表現出相同的感覺;當一個父親肯承認自己的悲傷,就更能傾聽兒子或女兒的難過感受。

如何察覺孩子的情緒?

能夠察覺自我情緒的父母,可以運用他們的敏銳善感去呼應孩子的感受——無論這些情緒是多麼難解或強烈。然而,即使你是一個敏銳而有情緒察覺力的人,也不一定代表你能隨時隨地、輕而易舉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小孩常常會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則會讓大人覺得困惑難懂。

不過,只要我們能敞開心胸、仔細傾聽,通常都能解讀出孩子在互動時、嬉戲中以及每天的行為裡不經意隱藏的訊息。

重點在於,孩子和所有人一樣,他們的情緒都是有其成因的,無論他們是否能清晰地表達這些成因。每當我們發現孩子正為了看似不合理的事發怒或不安,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況,或許有助於解決問題。一個三歲的孩子不可能告訴妳:「媽咪,對不起,我最近太煩躁了。這只是因為我去了新的日間托兒所之後,覺得壓力很大。」一個八歲的孩子大概也不會對妳說:「當我聽到妳和爸爸為了錢在爭吵時,我覺得好緊張。」

然而事實上,這可能真的就是他的感受。

從幻想遊戲中獲得提示

七歲左右或是年齡更小的孩子,則常在幻想遊戲中顯露關於情緒的提示。假扮遊戲可以透過不同的角色、場景與道具,讓孩子安心表現各種情緒。我還記得我的女兒莫莉亞在四歲時,就曾經利用芭比娃娃這麼做。她在浴室裡一邊玩著娃娃,一邊告訴我:「你生氣的時候,芭比真的好害怕。」這是她要展開我倆之間重要對話的一貫作法——我們談的都是關於我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時我的音量有多大,以及這讓她有怎樣的感覺。

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機會和女兒暢談,而我也向芭比娃娃(和我的女兒)保證,我並不想嚇壞她,我偶爾會發脾氣,也不表示我不愛她。由於莫莉亞是以芭比來代表自己,所以我直接向芭比說話、並且安撫她。我認為這樣會讓莫莉亞更願意繼續談論,她在我生氣時有何感受。

雖然孩子的所有訊息並不見得都像這樣易於解讀,但他們一般都會透過和遺棄、疾病、傷害或死亡等嚴肅主題相關的遊戲,來表達自己的恐懼(所以,孩子喜歡假裝自己擁有金剛戰士的神力並不奇怪)。

警覺性高的家長能從孩子在遊戲中表達的恐懼而獲得提示,之後則會將這些恐懼提出來討論、處理,並給予孩子慰藉。

觀察行為中的不安徵兆

孩子情緒上的不安徵兆,也會在行為中表現出來,像是暴飲暴食、沒有胃口、會做惡夢、覺得頭痛或胃痛等;已經學會上廁所的孩子,也可能突然又開始尿床。

假如你懷疑孩子似乎正感到悲傷、憤怒或恐懼,試著設身處地從他們的觀點來看看這世界,將會有所幫助。這件事實際做起來,可能要比光用聽的更具有挑戰性,尤其當你自認有豐富許多的人生經驗。例如當一隻寵物去世時,你知道悲傷會隨時間而流逝,但頭一次體驗這種情緒的孩子,可能會比你更無法承受這個經驗的震撼力。雖然你無法根除你和孩子之間的經歷差距,但你可以試著記住:孩子是從一個較新鮮、較青澀、較脆弱的觀點來面對生命。

當你感覺到自己全心關注著孩子;當你知道自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在體驗同理心,這也是情緒輔導的基礎。假如你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體驗這些情緒——就算有時候這些感覺可能是難熬的或不舒適的,你就可以邁開下一步——體認到情緒表達時刻,是建立信賴、提供指導的良機。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約翰.高德曼博士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婚姻關係與兒童成長研究專家,專研領域涵括情緒管理、生理學和溝通技巧;並創立「高特曼諮詢機構」。他在婚姻與教養理論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更獲得眾多大獎肯定,享有崇高聲譽。高特曼博士長期於全美和世界各地舉辦研習會或講座,與廣大群眾分享婚姻經營之道與成功教養方法,著有數十本相關著作,也經常收邀於「歐普拉脫口秀」、「20/20」、「Dateline」、「早安美國」等各大熱門媒體中擔任專家來賓。著作包括美國暢銷書《恩愛過一生--幸福婚姻7守則》。

出版:時報出版

書名: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

延伸閱讀

中租-KY(5871)暴跌快10%,為何我沒下車還加碼70萬?一圖曝玄機:租賃龍頭落難「已低於便宜價」

2024-05-08

力積電銅鑼新廠只做到28奈米 未來如何因應大廠夾殺?黃崇仁對3D IC超有信心 因為力積電有「這」法寶

2024-05-02

為何力積電跨足日本 不像台積電自己蓋廠 而是走IP授權模式?黃崇仁今天在東京「這麼說」

2024-04-02

力積電3千億蓋銅鑼12吋晶圓廠,拼3年完工啟用!黃崇仁打趣道「一定要在蔡英文任滿前完成」…2利多成未來動力

2024-05-02

印度花兩年終於追到力積電!為何新晶圓廠3400億台幣投資額 黃崇仁半毛錢都不用出?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