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退休金感到擔憂,到底要存多少錢才夠用?問題的答案,牽涉到個人對退休生活的想望;但如果期待退休前後的生活水準不致出現太大落差,世界銀行(World Bank),退休後的收入至少應該是退休前的7成;用專業術語講,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應達到70%。錢從哪理來?世界銀行也有提出解答:靠政府、靠老闆、靠自己;簡單的說,這就是每當討論退休金規畫議題時,你經常會聽到所謂的「三層柱(a Three-Pillar Model)」概念。
錢從哪理來?世界銀行也有提出解答:靠政府、靠老闆、靠自己;簡單的說,這就是每當討論退休金規畫議題時,你經常會聽到所謂的「三層柱(a Three-Pillar Model)」概念。
台灣目前的退休金規畫,大致就是依循三層柱的思惟設計。「靠政府」的部份,也就是政府經營的社會保險或老年給付,包括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等,均屬此類;「靠老闆」的部份則如雇主必須負責部份提撥的勞退基金、或是軍公教退撫基金等;最後,靠自己,則是來自於個人平時的儲蓄、投資或是購買商業年金險。
1994年,世界銀行發布一份「避免老年危機」的研究報告,針對老年危機問題,提出所謂三層柱模式,以達成退休經濟保障的目標,避免退休準備金因通貨膨脹、景氣蕭條,以及低投資報酬等風險的影響而遭到侵蝕。如今,世界上實施各種退休經濟保障年金制度的國家,包括台灣,大都是參考世界銀行的三層柱退休經濟保障模式來建構。
退休金結構:著重保險功能
用較為嚴謹的角度來看,所謂三層柱保障,包括:
第一層保障,是由政府主導、強制性的社會安全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或社會津貼等方式辦理,主要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原則。型態上大致有三種,一為政府透過資產調查方式,提供貧窮者的社會救助,第二種是提供最低年金保證的法定儲蓄制度,第三種方式為提供普遍性或特定職業取向的定額給付。
第二層保障,則是由企業提供的員工退休金制度,主要是以維持退休勞工適當生活為目的。通常有兩種型態,包括個人儲蓄帳戶制度(例如台灣的勞退基金)、企業退休金制度等。
第三層保障是個人自願性的商業保險儲蓄制度,主要是為享有相當於退休前的生活,可透過購買商業儲蓄保險或自行儲蓄等方式,以提高未來老年生活的適當保障。
這三種層次的保障制度,均具有共同保險的功能,至於差異方面,依其預期的目標來區分,第一層保障的公共年金主要是著重於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功能。第二層保障的私人企業年金與第三層保障的個人保險儲蓄制度,都是強調儲蓄或保險的功能。
就責任歸屬而言,第一層保障所強調的是政府的責任,第二層及第三層則強調企業雇主或個人的責任。對於未來的退休生活所需,政府的責任只提供最低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果你想要擁有較高的消費水準,或者維持過去一定的生活水準,則是雇主或個人的責任範疇。
至於財源及處理方式,亦有所不同。首先是第一層的政府年金,大部分是透過強制性的稅收移轉方式,進行所得再分配,以保障貧窮老人的最低生活水準,或者透過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方式,採隨收隨付式的「確定給付制」,提供最低的年金保障。台灣的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就是屬於採隨收隨付方式給付。
而第二層的私人年金與第三層的個人商業保險,則強調完全提存的財務處理,並以「確定提撥制」為主導的退休金給付型態。
退休後單靠勞保、退休金明顯不夠
說完基本定義,接下來,就該看看這三根柱子能夠給予退休族的保護力道各有多強;以國內情況來說,一般上班族,退休後通常都有兩筆退休金,第一筆是政府社會保險的各項養老給付,包括國民年金或勞保年金等,第二筆是雇主提撥的退休金。但,這就夠用了嗎?
第一筆退休金是政府保險給付,以勞保年金來看,假設你在退休前5年平均月薪10萬元,投保年資達30年,那麼,投保薪資為最高上限4萬3,900元。以現行制度,退休後每月可領20,414元。
第二筆退休金則是職業退休金,若以勞退新制為例,以今年30歲,今年開始加入勞退新制、月薪4萬元的年輕人為例,若每年調薪2%,在65歲退休時月薪可超過10萬元,假設勞退新制每年平均報酬率為4%,退休時的勞退月領金額為20,498元。
如果光靠勞保、勞退這兩筆退休金,加起來是每個月40,912元,相當於退休前10萬元左右月薪的4成,也就是每月所領取的退休金僅有退休前薪資的40%上下,與世界銀行建議的70%及格門檻還有一段不小距離。況且,勞退新制的勞退金報酬率是以4%來估算,如果報酬率低於4%,或僅達到政府的最低保證收益2%的話,那麼,退休後可領到的勞退金就更少。
說到這裡,大概就能看出「第三支柱子」應該扛起的任務了,最好,它能提供30%的所得替代率。在進行個人退休金規畫時,這30%替代率的數字,就必須念茲在茲的放在心上,透過各種的資產配置布局盡力達陣。
當自己的退休金操盤手
第一層保障,是由政府主導、強制性的社會安全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或社會津貼等方式辦理,主要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原則。型態上大致有三種,一為政府透過資產調查方式,提供貧窮者的社會救助,第二種是提供最低年金保證的法定儲蓄制度,第三種方式為提供普遍性或特定職業取向的定額給付。
第二層保障,則是由企業提供的員工退休金制度,主要是以維持退休勞工適當生活為目的。通常有兩種型態,包括個人儲蓄帳戶制度(例如台灣的勞退基金)、企業退休金制度等。
第三層保障是個人自願性的商業保險儲蓄制度,主要是為享有相當於退休前的生活,可透過購買商業儲蓄保險或自行儲蓄等方式,以提高未來老年生活的適當保障。
這三種層次的保障制度,均具有共同保險的功能,至於差異方面,依其預期的目標來區分,第一層保障的公共年金主要是著重於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功能。第二層保障的私人企業年金與第三層保障的個人保險儲蓄制度,都是強調儲蓄或保險的功能。
就責任歸屬而言,第一層保障所強調的是政府的責任,第二層及第三層則強調企業雇主或個人的責任。對於未來的退休生活所需,政府的責任只提供最低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果你想要擁有較高的消費水準,或者維持過去一定的生活水準,則是雇主或個人的責任範疇。
至於財源及處理方式,亦有所不同。首先是第一層的政府年金,大部分是透過強制性的稅收移轉方式,進行所得再分配,以保障貧窮老人的最低生活水準,或者透過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方式,採隨收隨付式的「確定給付制」,提供最低的年金保障。台灣的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就是屬於採隨收隨付方式給付。
而第二層的私人年金與第三層的個人商業保險,則強調完全提存的財務處理,並以「確定提撥制」為主導的退休金給付型態。
退休後單靠勞保、退休金明顯不夠
說完基本定義,接下來,就該看看這三根柱子能夠給予退休族的保護力道各有多強;以國內情況來說,一般上班族,退休後通常都有兩筆退休金,第一筆是政府社會保險的各項養老給付,包括國民年金或勞保年金等,第二筆是雇主提撥的退休金。但,這就夠用了嗎?
第一筆退休金是政府保險給付,以勞保年金來看,假設你在退休前5年平均月薪10萬元,投保年資達30年,那麼,投保薪資為最高上限4萬3,900元。以現行制度,退休後每月可領20,414元。
第二筆退休金則是職業退休金,若以勞退新制為例,以今年30歲,今年開始加入勞退新制、月薪4萬元的年輕人為例,若每年調薪2%,在65歲退休時月薪可超過10萬元,假設勞退新制每年平均報酬率為4%,退休時的勞退月領金額為20,498元。
如果光靠勞保、勞退這兩筆退休金,加起來是每個月40,912元,相當於退休前10萬元左右月薪的4成,也就是每月所領取的退休金僅有退休前薪資的40%上下,與世界銀行建議的70%及格門檻還有一段不小距離。況且,勞退新制的勞退金報酬率是以4%來估算,如果報酬率低於4%,或僅達到政府的最低保證收益2%的話,那麼,退休後可領到的勞退金就更少。
說到這裡,大概就能看出「第三支柱子」應該扛起的任務了,最好,它能提供30%的所得替代率。在進行個人退休金規畫時,這30%替代率的數字,就必須念茲在茲的放在心上,透過各種的資產配置布局盡力達陣。
當自己的退休金操盤手
事實上,即使是提出「三層柱」退休經濟保障模式的世界銀行,在2005年也重新修訂了保障層次的建構模式,發展出「多層次」退休經濟保障模式(the Multi-Pillar Approach),以因應各個國家不同條件的需要。
所謂「多層次」是從三層次提高至五層次的養老保障,新增的兩層分別是給予貧困長者最低收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通過家人的支持,協助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少國家有制定政策鼓勵奉養父母,例如對奉養父母的子女提供免稅額或現金援助。
不論是三層式年金制度,或是新的五層式年金架構,安穩退休靠自己最實在。退休財務規畫除了「政府保險」、「職業退休金」之外,每個人還需要補強「個人財務準備」,才是影響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兼顧尊嚴與品質的晚年退休生活的真正關鍵。
所謂「多層次」是從三層次提高至五層次的養老保障,新增的兩層分別是給予貧困長者最低收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通過家人的支持,協助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少國家有制定政策鼓勵奉養父母,例如對奉養父母的子女提供免稅額或現金援助。
不論是三層式年金制度,或是新的五層式年金架構,安穩退休靠自己最實在。退休財務規畫除了「政府保險」、「職業退休金」之外,每個人還需要補強「個人財務準備」,才是影響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兼顧尊嚴與品質的晚年退休生活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