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經濟景氣風雲詭譎,從川普再度執政帶來的貿易戰炮火籠罩,全球股市哀號,美元匯率沖刷震盪,到中央銀行限貸政策持續,利率調升,造成市場交易急凍,不少民眾心中浮現一個疑問:「台灣房價還能撐多久?」
危機不等於崩盤,市場正在「價量錯位」
「現在的市場不是崩盤,而是轉型。」2024年下半年以來,受到政府緊縮貸款與高利率雙重壓力影響,房市交易量銳減。然而,價格並未出現同步下修,反映的是屋主惜售、建商抗壓,以及重建成本高漲的現實。
「這是一個『價量錯位』的市場。成交變少,價格卻撐在高檔,看似矛盾,實則是因為供給端無法快速調整。」唯有透過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大規模提升供給,才能化解高房價結構性問題。
▲大台北地區, 30年以上屋齡的房子,佔60%以上,頂樓鐵皮屋加蓋,市容雜亂。
房市低迷反成都更機會
儘管大環境保守,卻是推動危老都更的好時機。建商不買地,延後動工,但公司還是需要營運,適合都更的地主,會較有談都更合建的空間及條件。唯需注意加快動作及整合效率, 因為川普政策造成匯率及股市的影響,國內外建材價格波動,還有碳稅徵收及ESG永續規範,使營造成本不斷上漲。不要以為台幣升值,進口物品會變便宜,光是熱錢,引起物價波動。都可能影響建設成本,這部份會是建商最主要考量的重點。
我經營的品嘉建設在2025年推進18件都更案,案量全台第一。我們是佈局已久,套句疫情時的流行語:「超前佈署!」。都更是「需要時間培養信任、耐心整合的長線工程」,在市場不景氣時,才是入市之時。就像股市一樣的道理。我們能在此時大規模推案,是因為早在三年前就已佈局整合、建立制度化團隊。
「我們不是炒短線的建商,也不搞飢餓行銷,而是以一種工程師的態度,紮實地一步步整合社區、透明說明條件、嚴格把關施工品質。」
對付釘子戶,要靠制度與同理心
談到都更推動過程最難解的關卡——釘子戶,我的建議及見解。釘子戶背後往往有三種心理:
怕吃虧:「大家都簽,我不簽,是不是可以多拿一些?」
對制度不信任:「建商會不會跑路?新房子會不會變小?」
固守既得利益:「我現在租金收得不錯,幹嘛冒險重建?」
「對這三種心態,我們不能用對抗式的處理方式,而是要用制度給予保障,用案例建立信任,用溝通化解疑慮。」品嘉推動的許多案子,幾乎都是在協議合建及權利變換中讓住戶擁有彈性選擇權,並以高規格建材、合理分回比、公開估價基準作為保證。「都更不是零和遊戲,是共創價值。」
房地產不是泡沫,是結構性調整
針對部分媒體渲染「泡沫破裂論」,我認為言過其實。
「台灣的房市不是靠炒作而撐起來的,我們沒有像美國次貸那種金融衍生品,也沒有中國那種大規模爛尾樓。反而是因為供給不足,人口老化、舊屋過多而產生的剛性需求。」全台五成以上住宅屋齡超過30年,未來10年都更需求將大爆發,房市長線仍有基本支撐。
至於價格是否會下修?「某些區域、某些產品會跌,像是遠離機能、坪數過大、規劃老舊的中古屋;但新成屋、有捷運、有都更利基的案子,不跌反漲。」
信任是台灣房市重建的關鍵
「台灣的下一步不是蓋更多豪宅,而是把老屋重建,讓城市安全、讓年輕人買得起。」未來5年是台灣都市更新的黃金關鍵期,而品嘉建設要做的,不只是賣房子,而是重建一個有信任的市場結構。
「房子不是商品,是家的容器。當企業能被信任、老社區能被整合重建、制度能被改善,那就是最大的價值創造。」
-本文由作者胡偉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