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市進入高檔震盪期,每一次經濟波動、利率變化,或資金退潮,都可能引發區域房價分化現象。
在市場盤整甚至下修的過程中,有些區域能夠穩住價格甚至逆勢小幅上揚,有些區域則因支撐力不足而出現明顯跌價。
那麼,哪些區域的房價最抗跌?又有哪些區域最容易下跌?這背後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本文將從地段價值、人口結構、產業支撐、供需平衡等面向,深入分析。
一、最抗跌區域特徵:核心地段+堅實需求
綜觀台灣各大都市,每次房市修正中最抗跌的區域,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1. 核心市中心地段:台北市的大安區、中正區、信義區、松山區
新北市的板橋區、新店區
台中市的西區、西屯區、南屯區
高雄市的鼓山區、美術館特區
這些地段有幾個共通點:
交通便利、生活機能成熟、醫療與教育資源完整、政府重大建設密集。即使市場景氣轉弱,自用需求仍然旺盛,支撐價格穩定。
2. 高自住比例,低投機成分: 核心地段買方以自用型居多,購屋動機以長期持有、居住使用為主。相較之下,純投資型產品(如小套房、旅館型住宅)在景氣下行時更容易被拋售。
3. 土地稀缺,供給緊縮:市中心地段開發空間有限,新建案供給稀少,即使需求稍有萎縮,供需仍相對緊繃,避免了價格劇烈波動。
總結: 核心地段+自住主導+土地稀缺,是抗跌區域的三大護城河。
二、最易下跌區域特徵:外圍擴張+過度供給,這3類房子最易跌:
相對地,房價最容易下跌的區域,通常具有以下風險特性:
1. 外圍重劃區、大量新開發區域
• 新北市淡海新市鎮、林口特區(特定案型)
• 桃園青埔、高鐵周邊重劃區
• 台中單元十二、大肚山台地邊緣
• 高雄橋頭新市鎮、小港區特定開發區
這些區域共同特徵是:
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生活機能尚未成熟、依賴未來建設題材(高鐵、捷運、產業園區)推動房價。
一旦市場轉弱,或者題材進度落後,投資客撤出,供給遠大於實際居住需求,很容易出現價格修正。
2. 高投機成分,低自住率:許多外圍新興重劃區推案集中在小宅或投資型產品,原始買方多為短期資本操作。一旦市場失去資金支撐,脫手拋售壓力急劇上升,房價自然下跌。
3. 人口支撐不足:沒有穩定成長的人口基礎,純粹靠題材炒作的區域,終究難以支撐高房價。人口紅利消失後,空屋率上升,也是價格修正的重要因素。
總結: 外圍區域+高投機成分+人口支撐不足,是易跌區域的三大隱憂。
-本文由作者胡偉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