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換股比例成為頭號炒作題材 P.50

換股比例成為頭號炒作題材 P.50

金融控股公司已經成為現今台灣股市頭號重大題材,也引發國內外投資人對於金融市場整合的莫大憧憬,然而,在各公司紛紛宣布共組金融控股公司的新聞當中,對於投資人最關心、利益攸關最巨的「換股比率」,卻出現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數字遊戲,而一心只想創造業績的財政部,對於這個攸關投資人權益的現象視若無睹,放任金控公司股價漲跌操縱在少數人手中,使得頭號利多題材淪為頭號炒作題材。

「換股比率亂象」第一個案例,首推第一銀行、大安銀行與泛亞銀行的三合一合併案。第一銀行董事長陳建隆、大安銀行董事長高志尚,以及泛亞銀行董事長柯飛樂,都是與執政黨層峰關係密切的人士,在二月十三日率先宣布同時召開董事會,推動三合一合併,當時還請到行政院長張俊雄親臨簽約會場致詞,稱許這是台灣最重要的金融整合範例。

然而,這個關係四十萬股東、一萬多名員工的重大合併案,所簽訂的合併意向書卻極為草率,《今周刊》在二一九期就揭露這份意向書,內容只有簡單四點,對於換股比率,只以一句「由公正的專業會計師評價後決定」輕輕帶過。


一銀三合一悄悄破局

這句「由公正會計師評價」看似美麗無比的口號,說穿了,就是換股比率的決定根本屬於董事會的職權,期間折衝、談判、相互殺價的空間莫大,每家公司也有不同的考量與利益,這樣重大的責任,怎麼可以推給只領取幾百萬元公費,基本責任只限於查帳工作的會計師?

果不其然,這件中華民國第一樁的上市銀行三合一合併案,在宣告不久就傳出各種障礙,包括大安銀行繼續與其他的外商銀行洽談合併,會計師到對方公司查帳根本無法推動等,兩家被購併的銀行大安與泛亞,股價在宣布三合一之後出現短線漲幅,隨即跌回起漲點,三方設定的半年期限很快就過了,第一銀行宣布將要自行籌設金融控股公司,並且在十月初宣布併入太祥證券,三合一案正式破局。

然而,第一銀行似乎沒有從三合一案的破局得到教訓,在十月十六日宣布與太祥證券合組金融控股公司的重大訊息說明中,不僅依舊不宣布事實上已經決定的換股比率,而且再度開出又一張「半年期票」,使得第一銀行的大小股東如墜五里霧,搞不清楚這個太祥證券案到底是成了,還是又只是個隨便說說,不成也無所謂的遊戲。

不論是大安、泛亞或是太祥,對第一銀行的未來都有重大的影響。加入大安與泛亞,一銀的員工人數與營業據點一口氣增加四成,併入太祥證券,一銀的證券業務規模比重一下子大增,投資人絕對有權知道董事會協議的內容,包括將來如何吸收新公司、如何整合業務、合併各方的股權以什麼價格轉換,乃至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由誰出任,將來公司決策機制如何運作,都是攸關股東權益的重大事項,然而台灣第一大商業銀行的龍頭,卻草率宣布結合,「先上車後補票」的心態濃厚。


國壽、群益換股比率版本傳言多

官股主導的第一銀行做了示範,後面民營銀行的小朋友們有樣學樣,紛紛拿出「公正的專業會計師評價」作為不公布換股比率的擋箭牌,而且越是搞不定的案子,越是倉卒決定合作,越容易出現這個「公正專業會計師」的說辭,十月十七日勁爆市場的國泰人壽與群益證券合作案,算是這樣的代表作。

國泰人壽是最早宣稱要籌組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團,國壽將大量資源投入世華銀行,與富邦正面衝突,爆發股權爭奪戰,好不容易在十月初與執政最高層達成共識,獲得官股的支持,不料卻事先被媒體曝光,連與世華銀行同一天舉行董事會的安排都提早一周見報,引起富邦蔡明忠兄弟極大的反彈,世華銀行經營權爭奪戰時程向後延燒,而且雙方被迫搬出大筆鈔票來競奪。

在這樣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國壽董事長蔡宏圖難免心急,尤其是眼見富邦、華信銀行、華南銀行、第一銀行都已經陸續宣布完成金控公司布局,而且銀行與證券的異業結合形成主要趨勢,蔡宏圖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時間內,就與數家證券公司進行緊密談判,最後在十月十七日當天,與群益證券陳田文達成協議。

如此緊迫的談判,對於企業整合之後的各種細節當然無法妥善規畫,甚至原本畫在同一天同時納入國壽、群益與世華的計畫,也因為世華內部無法擺平而缺了一角,所以,雖然蔡宏圖與陳田文,以及雙方的大股東對於國壽與群益的換股比率達成了初步的共識(傳聞為二比一,群益兩股換國壽一股),卻因為將來世華是否加入而處於極為不確定的狀態,迫使國壽與群益只好搬出「公正會計師」的說辭,董事會真正的協議,則成了台面下的交易。


建華金控賣關子

另外一個搬出「公正會計師」的案例,是建華金控公司,這個案子與國壽群益完全相反,是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經過長期安排與協商的結果,在宣布當天的記者會中,不僅印製精美的文件,安排詳細的規畫報告,董事長、總經理以及各子公司的高層人員全部就定位,連未來合併之後的綜效價值都計算得一清二楚。

但是建華當天宣布的換股比率,只是三家結合公司股權的比重,對於換股比率,仍然說是請公正會計師做實地查核之後再決定。據了解,所以如此是因為華信與建弘不同於其他財團「大吃小」的模式,而是一個「六四比」的結合,宣布當時,建弘依照換股比率存在將近兩成的溢價空間,可能引發「賣華信、買建弘」的利操作,觸發華信銀行的賣壓,因此換股比率雖然也已經決定,卻依然賣了關子。

相對之下,另外兩家集團旗下自行結合的金控公司,在宣布換股比率這個議題上也透露出一些曾經存在的爭議,例如富邦集團原本預計在九月十二日宣布共組金控公司,但是因為各子公司的主要股東(包括美商花旗銀行在內),對於換股比率還有爭議,因此只好先宣布共組金控公司意願,至於換股比率則到九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兩周之後的董事會才真正敲定。日盛集團為了要不要背負寶島銀行(已改名為日盛銀行)這個包袱,集團內部也有不同的想法,因此雖然早已擺出集團內結合的態勢,卻一直到十月十八日才正式對外宣布,至於換股比率則與當時的市價相當。

企業購併與結合,最重要的實質議題就是「換股比率」,事實上,公司董事會所以能夠通過與其他公司結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談妥換股比率之後才可能對外宣,如果在宣布當時不敢對外宣布換股比率,其實正是暗示合作案有極大的障礙無法克服,而如果換股比率已經談定,卻遲遲不對外宣布,則相對上給予少數大股東內線交易的機會。

「換股比率」是所有企業合併案的最重要表徵,換股比率的價格高低,透露的不只是股價的高低,還有未來公司主導權歸屬、合併公司是否有潛在重大爭議,以及結合之後裁員、整編的幅度等重要決策。換股比率更牽涉到結合公司所有股東動輒數十億元計算的利益,這麼重大的問題,實在應該要求上市公司在第一時間公布,以確保未來上市公司在宣布金控公司的時候,不是急就章地衝動決策。


哪幾家金控公司有套利空間

撰文:江慧貞

金融控股公司在台灣是大姑娘出嫁,從主管機關、到業者、到投資人都沒有經驗,就連最基本的換股比率,也由於算法多種,使得投資人看得霧煞煞,搞不清楚到底怎麼計算。

十月十八日日盛集團宣布籌組金控公司的新聞稿,可以作為投資人計算換股比率的範例。日盛證券當天收盤價為每股一一.六元,寶島銀行收盤價每股四.三七元,日盛集團總裁陳國和宣布,日盛證券原有股東將以一股換取日盛金控公司一.九○八股。

因此, 以宣布當日股價計算,日盛證券每股股價為一一.六元除以一 .九○八,換算金控公司股價為六.○八元;此外,寶島銀行股東將以一股換取金控公司○.七六三股,因此寶銀當天收盤價四.三七元除以○.七六三,換算金控公司股價為五.七三元。

這樣算來,不論是日盛證券或是寶島銀行,在宣布的換股比率下,都與市價相當,沒有「溢價空間」存在。但是,富邦集團宣布的換股比率,就給富邦證券相當大的溢價空間。

富邦是以富邦產險為金控公司主體,因此旗下證券、人壽與商業銀行,都是以富邦產險為基準來換算股價。根據富邦宣布的換股比率,產險為一,證券為一.五○七八,銀行為一.七○五三,人壽為○.七五五六。在九月二十五日決定換股比率當天,富邦產險收盤價為二七.二元,因此給予證券的換股價為一八.○四元,給銀行換股價為一五.九五元,人壽為三六元。

不過,九月二十五日當天富邦證券收盤價只有一六.四元,富邦銀行只有一四五元,所以,對於證券與銀行的股東,均享有一○%溢價,如果現在買入富邦證券或是銀行,等到明年年初金控公司正式成立之後,投資人就可以享受到這十幾個百分點的無風險溢價。

溢價幅度最大的,目前為止可能將是國壽與群益的結合案,關於群益與國壽的換股比率有兩個說法,一個是依照群益證券的淨值十五元換股(換算後約為群益二.五股換一股國壽),享受三二%的溢價;另一個說法則是以一.三倍的淨值計算換股比率(換算後約為兩股群益換一股國壽),以國壽市價三六元計算,換股價格高達一八元,群益股東在宣布當天享有超過六○%的溢價,幅度極為驚人。

有趣的是,雖然存在幅度驚人的溢價空間,理論上全無風險,但是國內的投資人似乎極為謹慎,已經宣布的幾個案子,包括富邦、建弘、永昌在內,宣布一個月之後,仍然存在一五%的溢價空間,有時子證券公司與控股公司的價差還會擴大到二○%,這個差距,可能要在十一月各公司分別召開股東會之後,才會逐漸拉近,而最終則要等到明年三月各金控公司正式成立之後,才會完全消失。

延伸閱讀

工研院攜手墨西哥 簽署科學園區策略規劃顧問協議  深化半導體、電動車、AI、自動化產業交流

2023-09-27

「我遭掃地出門,一億元資產也蒸發了!」 巧新前總座獨家告白 爆內鬥、閃辭隱情

2017-08-31

從巧新到健信—股價總是預先告知我們不知道的未來

2017-09-14

熬過內鬥風暴 「鍛造輪圈王」董座首談心路

2019-10-08

其他國家是如何靠AI打假? 2023亞洲事實查核論壇分享3國經驗談「自動化就是把人放在對的地方!」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