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新藥市場炙手可熱 P.74

新藥市場炙手可熱 P.74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股市大幅修正,特別是科技類股,跌幅之大,令許多投資人傻眼。股市哀鴻遍野,當中卻有一個類股不但相對抗跌,甚至在九一一恐怖事件後,逆勢上揚,那就是生技類股。

頓時之間,生技類股成了投資大眾的新寵兒。不少人好奇,為何生技股可以「一枝獨秀」 ,打敗大盤?這一次,就讓我們來談談生技股「不死」 的祕訣,看看這些生技公司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首先,我將現今美國生技股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今年呈現高額成長,已有生技藥物上市的公司,營收成長約兩成,是目前表現最亮眼的一群。它們的共同特色是,資本額很大,平均都有二十億美元以上,股價不但沒受影響,反倒有些漲幅。

這類公司諸如知名的 Amgen、 Genentech、 Immunex 等, 股價居高不下, 像Amgen 至今還有約五十五美元,Genentech 也維持約四十美元的水準。

第二類是營收成長沒那麼多,但仍屬「正面成長」 的公司,資本額大約在五億美元到二十億美元之間,它們也有個共通特色,就是手上擁有一些生技藥物剛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 )的核可,正準備上市行銷, 或是即將拿到 FDA執照,握有市場利器。

這類公司算處於新藥開發最後一階段( last stage )的生技公司,「錢途」 指日可待,不是擁有一些重要專利,就是新藥的市場潛力雄厚。 像 ImClone's 與Cephalon 兩家公司,就是這類的佼佼者,其中,Cephalon 今年股價更是大漲四八%,表現相當突出。

第三類公司股價稍受到影響,但「受傷」 程度還不算大,尚未動搖到公司堅強的體質,這類公司大都正在進行新藥第二、三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因為還不能確定這些開發中的產品能否上市,使得投資人信心稍有動搖,股價不免下跌。

不過,就算股價稍微下挫,幅度仍不大,大約只有一成,最主要是由於這類公司仍有屬於自己的專利藥物,在拿到「智慧財產權」 之後,公司的研發能力仍受到應有的肯定。

第四類公司就比較慘了,是上述四種中股價表現最差的,和一般科技類股一起「向下沉淪」 ,跌幅不一,有的跌兩成,糟糕一點的,跌個五、六成都有所耳聞。這類公司的共同屬性,就是純粹地提供技術服務,以技術為導向,儘管有些公司技術真的很好,但因屬艱澀技術,很多投資人「聽不懂」 ,便失去了信心。

從以上這四類公司的股價表現來分析,其實,第二類、第三類都不賺錢,但因擁有利基,而能獲得投資人認同,至於第一類公司,因為股本雄厚,又賺錢,投資人當然就放心許多。

去年,美國生技產業共募集到三百五十億美元,一堆資金熱情地湧向生技業。今年,即使大家對生技業的前景仍看好,但卻有了不同的評估標準,不再一聽到投資標的是「生技」 ,就胡亂地把錢砸下去。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去年初,大家談到生技產業時,總是將蛋白質體掛在嘴邊,不管什麼研發方向,就是要和蛋白質體扯上關係;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歐美再也沒有業者敢大聲強調:「我們是以開發基因體或蛋白質體相關技術平台為主的生技公司。」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答案很簡單。生技產業發展至今,不管是法人,還是一般投資人,不再以「做夢」 的態度來看待生技業,已回歸到本質,認為能開發出實質產品,才是一家在經濟不景氣時的好公司。

如果,現在還是專注在純粹提供技術服務,或只是產品開發中的一些技術平台,而無法直接去開發實際的產品,那麼,當投資人在進行比較時,不免就會在心中做出誰勝誰敗的區分。說得直接一點,光有技術,沒有產品,現在是很難讓投資人掏錢出來的。

讓我們再看一個驚人的事實。 根據統計,目前,經 FDA 核可快上市的新藥,或是已拿到核可正準備上市的生技藥物,就有一百三十六種,而正處臨床實驗第三階段的生技藥物有三百種;以通過第三階段臨床實驗,最後可以順利拿到執照的比率約為六成來計算,那麼,不久的將來可以預見,即將有一百三十六種加上一百八十種,共三百多種新藥上市,局面相當熱烈。

新藥百百種,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身為生技業者,若是現在或是不遠的未來沒有實質的生技產品問世,則競爭力十分堪虞,因為大部分資金會集中到有實質生技產品、尤其是擁有專利新藥的生技公司。所以,美國最新的產業趨勢是,幾乎多數的技術平台生技公司都轉型成和新藥開發有關。

為什麼開發新藥這麼吃香?為什麼前三類型的生技公司這麼有「價值」 ?和現今大藥廠的生態大有關聯。根據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二○○一年至二○○四年,大藥廠若想維持現有股價,必須保有每年一三%的營收成長率。

一三%,這樣的數字看起來或許不難,但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畢竟,單靠販賣現有產品,資本額龐大的大藥廠是絕對不夠的,唯有不斷開發新藥,販售新產品,才能擴大營收來源。但問題來了,目前各大藥廠因組織過於龐大,研發過程不夠靈活,致使在新藥研發的成果上,常比不上一些專注於新藥開發的中、小型生技公司。

另一方面,這些大藥廠行銷網遍及全球,在行銷成本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已無多餘心力去努力開發新藥,導致大藥廠的新藥研發成績總不如預期中的好。像是已有研究指出,德國各大藥廠的研發進度還不到原計畫的五分之一。

既然藥廠對新藥「求才若渴」 ,卻又沒有能力完全自行研發新藥,這時候,就必須仰賴其他開發新藥的生技公司了。以新藥為導向的生技公司,也就此凸顯出「價值」 。 像是一家名為 CAT 的公司,針對發炎分子,開發出治療型的抗體,過去還在做第一階段臨床實驗時,便賣給 BASF 公司,權利金為兩百萬美元,行銷費抽四%。

今年,Celltech 公司以同樣的產品,做到臨床第二階段, 賣給 Pharmacia,權利金飆漲至兩億五千萬美元,行銷權抽五○%,身價翻了好幾番。再如生技業史上最大的合約|| ImClone's 開發出了直腸癌新藥,賣給大藥廠必治妥, 結果, 必治妥一出手就是二十億美元,並只取得四○%的行銷權,讓 ImClone's 大賺一筆。

這兩個案例透露出的訊息是,新藥「供需」 之間嚴重失衡,大藥廠需要新藥來維持成長,造成擁有新藥的公司炙手可熱。大藥廠勢必要和生技公司合作,才能藉此帶動生技公司的價值,進一步達成雙方互惠。

我在今年初就發現了這個重要的產業趨勢,所以,台醫在年初經過轉型後,已往新藥開發的方向邁進。過去,我們在技術合作與新藥研發的比重為六比四,如今已調整為三比七,而且進度快速;我們知道,不往新藥開發的路去走,將來會非常辛苦。

特別是台灣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生技業者面對的競爭只會更激烈,現在,我給多數純技術服務或從事基因體開發的台灣生技業者一項建議:「如果能做新藥開發,就趕快做,一刻也不要浪費,若是沒有直接新藥開發能力,就盡快找策略聯盟的合作對象,共同來開發新藥。」

我相信,沒有人願意被世界潮流所淘汰,台灣業者,努力吧!
(林榮華是台醫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電子信箱是 rhlin@abgenom

延伸閱讀

李玟離世前午餐與母姊共享、被判腦死86歲老母淚求救下去…「難以走出婚姻觸礁」憂鬱, 24小時陪伴仍遺憾

2023-07-06

李玟抑鬱成疾…罹患乳癌半年前瞞老母手術,富商夫沒陪伴還去旅遊!乳癌早期不致命「看清徵兆」

2023-07-07

48歲李玟傳奇一生:寡母含淚帶大的遺腹子...世紀婚禮豪擲6億,那段有愛又有錢的婚姻中她卻為這事崩潰大哭

2023-07-06

李玟過世/曾登奧斯卡喊「要拚命唱」,李安不捨她那麼開朗可愛...一度失聲沉寂,靠這事重新發光

2023-07-06

李玟膝下無子,逾40億遺產會被「出軌尪」接收?傳已立遺囑全留給她…生前悲吐「最大遺憾」

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