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每年挖五萬高階人才來台灣 P.32

每年挖五萬高階人才來台灣 P.32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第一屆執行長張瑞猛,於去年年底轉戰產業界,應老朋友林孝信之邀,擔任中興保全集團總裁。張瑞猛曾於一九九二年到二○○一年八年的時間,與朋友在中國進行一些開發計畫。期間正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張瑞猛見證了、也親身參與了兩岸經濟實力的消長。

談到過去八年的大陸經驗,張瑞猛形容「其實就好像留學一樣」。張瑞猛表示,遊歷大陸八年最大心得就在:對以往所學的東西能夠有另一番深切的認識。張瑞猛舉例,以前講到共產黨就兩腳發麻、舌頭打結,但自己到大陸之後,特別能感受中國在其特定歷史下發展出來的政權組織及其獨特性。

張瑞猛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主修經濟發展及國際經濟學,曾於八八年到九二年擔任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在訪談過程中,張瑞猛對於國際經濟學專有名詞如數家珍;對於全球經濟變遷的歷程也是旁徵博引、倒背如流,顯然張瑞猛對於教育仍無法忘情。

說起張瑞猛的大陸經驗,市場人士常將張瑞猛與張榮發的名字相連。當記者問到張瑞猛是否受到張榮發指示,為長榮集團進軍大陸市場布局,張瑞猛並未直接否認,僅淡淡表示,「張榮發自己的幹部也很多,而且長榮在大陸的動作也不大」。以下為張瑞猛專訪紀要。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您一九九二年離開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去年十二月回國,這八年來都在忙些什麼?

張瑞猛答(以下簡稱答):我喜歡把理論應用於實務,為了親自體驗大陸的經濟發展,我和朋友在大陸做了幾個專案,開發一些事業,主要有兩大計畫:第一是一個上海舊城的改造,這是鄧小平南巡之後在上海的第一個舊城改造計畫。當時上海仍一片黑暗,所謂「十里洋場」天色暗後就幾無燈火。經過與中方合作夥伴的努力,現在那裡已經變成「科技京城」,聚集很多科技業,是一個滿大的專案。第二個計畫則是幾個朋友在上海共同投資一個購物中心。

一起合作的朋友認為,當時大陸風險仍高,擁有土地及財產的人,基本上比較不受其他因素及大環境的影響,所以投資是以地產為主。

這八年來,我常常往返於大陸、台北、香港之間。由於離鄉太久,疏於照顧家庭,因此才決定把重心拉回台灣。


大陸是典型雙元經濟 台灣人進大陸最勇敢

問:這八年來觀察大陸發展的心得如何?

答:大陸是標準的「雙元經濟」,由七、八成的農村經濟,以及兩成的都市經濟構成。和一般發展中國家一樣,大陸有幾乎是無限制的勞力供給,農村隱藏性失業再十至十五年也用不完;除了勞力外,大陸還有無限制的土地供給。大陸運用土地、勞工這兩個大量、低廉的生產因素參與國際經濟舞台,由於其供給量大到足以決定國際價格( price maker ), 且剛好這兩項生產因素無法越過疆界,因此對國際經濟產生巨大衝擊。

而大陸所欠缺的另外兩個生產要素||技術及資本,反而是「無祖國」限制,在國際間可以自由流動的。

四大生產因素中,大陸倚賴著兩大無法超越國界的因素||土地及勞力,加上國家又大,自然對全球生產、消費、銷售等領域,投入很大的變數。九○年代亞洲發生的問題,以及日本及台灣隨後發生的問題,都和這個大的經濟循環相關。

大陸經濟蓬勃發展,新興國家及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家認為可能可以複製上一代經濟成長的效益,因此有較強的動機將上一代發展的製造、產品管理方式及行銷經驗帶到大陸,其中台灣人是最勇敢的。


台灣有極大相較優勢 強本西進須符市場經濟

問:在大陸經濟發展中,台商的角色有何成功及不足之處?

答:台灣是海島國家,台商早就習慣提著一只皮箱打天下,由鄉下到台北、由台北到世界,並快速累積全球的市場行銷能力。加上中小企業積極奮鬥的管理能力,快速複製到大陸,利用當地兩大低廉的生產因素||勞工及土地,快速擴充營運規模,台商在大陸的生產規模動輒較台灣大三到五倍,但經營方式不變,唯一改變的只有生產基地。這對大陸的就業及外匯所得幫助很大。

產業革命後,大陸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台商及港商的存在,使大陸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並未遭遇到經濟發展國家必經的兩大困難:外匯不足及儲蓄不足。

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赴大陸投資的,多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型企業,台商因為有固定外銷市場的基礎、生產製造的能力,且語言文化相近,所以有幾百萬、幾千萬元的資金,就敢進入大陸設廠。

台商不足之處,在於台商僅利用土地及勞工兩大生產因素,出口貿易都是與國外往來,因此與大陸內地的關係薄弱,無法深入大陸市場。

九六年之後,大陸開放外資投資零售事業,外國大型國際連鎖店及台灣投資的三家量販店都進入大陸市場,使台灣傳統以出口導向的企業有能力做國內市場。而流通事業的經營經驗,也使台商了解如何開發大陸通路市場、如何習慣付帳方式等,九六年之後量販店的興起使台灣內銷企業得以獲利,品牌也可以建立起來。

問:民進黨提出強本西進的口號,台灣有些人對於戒急用忍政策的爭議仍大,究竟在大陸發展的經驗如何與強本西進相結合?

答:強本的方向是對的,但要符合市場經濟,政府要有符合經濟規律的強本方案。

台灣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係處於一個較為有利的環境。一方面,台灣與日韓星港等國家一樣,有能力開發歐、美市場,台灣留學美國人數比率也高,因此有能力打進美國市場、引進美國技術、和美國研究單位合作等等,如入無人之境。這是台灣和其他國家立足點相近的地方。

另一方面,台灣最幸運的一點是,與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血緣、語言及文化上非常接近,較其他國家有能力利用及開發大陸市場和資源。對於全世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台灣都能如入無人之境,足見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本身的「強本」絕對沒有問題,但是要如何運用國際資源及大陸資源來強本,才是課題。

以經濟學理論來說,與已開發國家生產的產品及技術越接近者,勞動報酬與企業所得也會越接近。但若無法強本,生產的產品、技術僅能與最大發展中國家相近,勞動所得也將向下靠攏。而台灣既然有能力可以「上承」已開發國家,「下轉」開發中國家,而且兩個均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台灣沒有理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重大危機,問題在於如何運用台灣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五○年代之後,台灣大量培養人才,重視教育,台灣的青年有安定的環境來讀書,人民有機會在人類無限知識領域中追尋。反觀大陸解放之後,平靜的時間不多,直到七○年代末,鄧小平逐步改革,八○年代才在知識領域中快速追趕,漸有成效。

台灣的優勢在於較大陸提早三十年落實教育普及,同時在整個華人圈中,相對地更接近、符合西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接觸,以及與東方中國文明的淵源,都是台灣的優勢所在。

問:台灣應該怎麼做才能「強本」?

答:台灣面臨了三個發展階段。一般在產品開發初期,研發成功之後利潤、報酬都是最高。之後,隨著技術普及,技術流動成本低、速度快,產品進入標準化成熟期,產品後來者將造成先進者的壓力。 而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企業無法再要求國家保護,因此僅能面臨繼續創新或是外移兩條路。

但是,並非每一種產品都能繼續創新,無法創新的產品只好選擇外移。外移之後,企業所得增加,勞工的勞動所得卻往下沉淪,國家所得貧富懸殊兩極化,倚賴人口增加,社福支出增加。這是第二階段,GNP 仍會上升,但 GDP 卻下降。

第三個階段是進入產品衰退期後,大陸廠商也學會技術,外移的企業所得無法再提高,勞動所得繼續減少。日本較台灣提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企業外移後,勞動所得下降,即使零利率也無法再刺激投資、提高就業了。台灣要避免這種惡性循環,只能永遠保持第一階段的優勢:領先技術、領先創新。


建立台灣為科學家樂園 引進三到五萬高級技術人力

要保持第一階段的優勢,不外仰賴資金、技術兩項,而台灣除了金融性的資金,其他資金可以說想都不要想,因此技術是唯一解決之道。有三種方式可以得到技術:一是由國外引進;二是自己大量投入研發;三是引進國際現成的高級人力資源。我認為政府應該大膽引進三到五萬個高級技術人才。

例如德國 IT 人才短缺三十萬人,目前展開「綠卡工程」,利用德國經濟發達、生活條件優越的優勢,吸引經濟相對落後的人才「一步到位」地向德國流去。美國至少要一百萬名高科技人才,美國國會正考慮把外國專業人員的限額,從每年十一萬五千人提高到二十萬人。日本短缺二十萬人,計畫將開放使外籍人員比率達到三成。英國也正在修改法律,以便更容易吸引亞洲資訊科技人才。韓國則發出「金卡」,期望吸引二十萬外國軟體工程師居留十年。

而手機大廠芬蘭的諾基亞就是由俄羅斯、中國及印度引進近萬人的高階人力,因此可以快速超越摩托羅拉,達到全球三成的占有率。

台灣較鄰國日本、韓國開放熱情,與西方文明較接近,足以提供第三世界國家高階人才一定的誘因。

另外,引進三到五萬名的人力,政府也可以策略性每人補助二到三萬美元,這不但可以刺激國內房地產,同時也可以帶動本地中低階的就業市場。加上兩岸加入WTO 之後,像大陸的農產品價格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有利於台灣消費者,所以台灣其實可以朝向建設為「科學家的樂園」努力。

隨著高汙染、傳統產業外移,台灣土地規畫也可以逐步還原,恢復有山有水的風貌,重建福爾摩莎美麗之島的天堂,吸引各地科學家移入,傳統農業也可以藉此轉型為觀光服務性產業。而科學家、技術人員移入後,創投業者也會隨之進入,新技術、新資金到位後,屬於台灣的科技產業也將重新建立。因此,儘管需求勞動成本較高的產業必須外移,但是台灣在「強本」之後,應不會怕產業外移。

除此之外,讓社會全民持續不斷學習,也是很重要的。我回國之後發現,晚間的進修班、政府開設的職訓班、各產業籌組的訓練班非常多,教導不同領域的人掌握時代轉變的脈動、掌握自己的命運。許多企業裁員「把員工丟向社會,然後向政府要錢」,這種情況是我們最不樂見的。


去年至少兩成的客戶要求中興保全降價 感受台灣經濟向下沉淪

去年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台灣往下沉淪的壓力。中興保全客戶遍及全國大中型企業,包括生產事業、連鎖店、商業銀行等,占有率超過五成,但是這一、二十年來從來沒有像去年一樣,面臨到如此強大的降價壓力。台灣若再不強本,失業率上攀七%、八%以上都有可能,甚至可能很快就發生。

問:很多人想去大陸打天下,您的建議如何?哪一類人比較容易成功?

答:已經有外銷市場基礎的企業,成功機率較高,因為只有生產基地移轉的問題而已。而隨著連鎖店的開啟,傳統工業只要好好用心生產,具有一定資金能力支撐行銷費用,就可以有立足之地。因為連鎖商店可以保證付款,收帳成本相對降低。能夠打進連鎖店的商品,又有足夠的管銷能力、品質及成本控管能力,這樣就有機會成功。據估計,二○○五年大陸至少會有一千家大賣場,市場胃納量應該足夠。

大陸物價便宜,個人要在大陸生活容易,但是創業卻不易,尤其想要在大陸開創像父執輩那一代的事業規模,就要具備相當條件。第一是要有團隊,第二是要有能夠撐到最後一口氣的資金,第三則要有永遠領先大陸本土企業的技術,尤其,技術最為重要。而俗話說:「大陸人一不怕苦、二不怕難」,因此在大陸創業,「刻苦是必要條件,但絕對不是充分條件」。

延伸閱讀

兆豐金、第一金、合庫金...為何今年官股很敢配股票?存股100張金融股達人:股利2大特色「這檔最吃驚」

2024-04-25

存股族必看「這些冷門金融股偷偷賺」 股價還在1字頭!十檔有4檔殖利率破6%

2024-04-09

中信金、富邦金、開發金...11家金融股現金殖利率誰優? 2檔衝破5%,存股族敲碗本週「這檔」重頭戲

2024-04-28

存股族最愛「隱藏版」口袋名單來囉!5檔金融股狠賺 「配息又比金控更大方」殖利率5%起跳

2024-04-14

看好是「下一個中租」,這檔金融股王殖利率6%!點名3檔私房菜、達人:吃高股息ETF豆腐有訣竅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