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全球化時代下台灣當務之急 P.60

全球化時代下台灣當務之急 P.60

最近,台灣似乎滿熱鬧的,特別是針對八吋晶圓的議題。我認為,近來許多人熱中討論的知識經濟、企業轉型或是兩岸市場、全球化布局,都涉及許多觀念的突破。

編按:前台灣飛利浦總裁羅益強,在外商工作三十年;從一名初級工程師,到出任台灣飛利浦總裁,成為飛利浦第一位本國籍總裁。羅益強退休後,仍受邀各大學及民間社會進行專題演講。

以往,我常在公司和同仁提及,「當知識經濟來臨時,會有許多新事物產生,我們的經驗( experience 〉 是不是還有價值( value 〉 ? 」中國人對傳統的經驗是過度尊重( over respect ),事實上,經驗是可以作為參考( reference〉 ,但不見得完全順應時代。

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正可以說明中國人對經驗過度看重。我們講話時,常常會說孔子說或某某人說,但很少有所謂的「自己說」。喜歡引用別人說的現象說明,這個社會沒有自信心。 我講的話,如果別人挑戰( challenge〉 時,我很難辯駁( defense 〉 ,所以只好引用某某人說。 一方面是講的人沒有信心,一方面是整個社會只相信那些有名氣的人講的話。

知識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這樣的觀念。但在組織裡它所面臨的挑戰更大,因為,在組織裡有所謂「官大學問大」。一個人的位子高,好像什麼都是對的。為什麼他應該什麼都懂?為什麼他什麼都對?其實並不一定。

我退休後,政大找我在 EMBA 開課,希望分享我的經驗,我堅持只開一年就結束。因為,也許我自己認為所講的 business 好得不得了,結果,早已與現狀脫節了。我不要等到哪一天人家罵我「老賊」,自己還賴在上面。所以,一年到了我就離開,到此為止。

人力資源在知識經濟裡,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在企業裡,人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 人力資源( human resource〉 談人是資源( resource〉 、 是資產(asset〉 ,非常重要。

但人真的被視為資產嗎?毛澤東說人多好辦事,結果中國大陸的人口從四億變十二、三億,但他真的讓大陸好辦事嗎?再看看鄧小平做了什麼事,讓大陸這麼一個貧窮的國家,在短短的十年內,進步得這麼快。

毛、鄧之間的差別在於:毛澤東強調齊頭式平等,所以,能幹的人也不願意多做一點。而鄧小平就不一樣了,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不論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鄧小平製造競爭,強調人的差異化,慢慢將原先是負債的人變成資產。

競爭的觀念可以由個人延伸至社會、國家。看看台灣目前的處境,全球市場開放會有多重層面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競爭加劇。曾經有一位本土企業家告訴我,全球化對我們的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是一家本土企業,但我告訴他:「你不出去,不表示人家不進來。」


經濟不在,國家就不在

另外,有個陳舊的觀念也令我很擔心。我們常會說:「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但全球市場開放後,你最好把全球市場都當作是你的。有很多人因為意識形態,不要大陸市場。認為,我們看的是美國、歐洲市場。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你不去大陸,不表示別人不去。

有人說,國家不在,經濟不在;但,今天應該講,經濟不在,國家才不在。誰是基礎?應該分清楚。事實上,政治人物的平台是由經濟搭建;沒有了經濟,政治還能玩得好嗎?

談全球化不應該放棄任何市場,而是必須衡量在每一塊市場所能扮演的角色。全球化後,所有的人、物、資料,都應該能自由流通。早期,我們看一家公司能占有多少資源,視它規模大小;但全球化之後,不是看它能占有多少資源,而是看它能管理多少資源。最好的資源管理狀況是:要用的時候,用得到;但不用時,它不在你的成本裡。以前,樣樣事都要自己做,現在是人家可以做得比我便宜,就讓別人做。

有關全球布局這一部分,美國做得最早。當年,美國的 RCA、摩托羅拉把組裝廠移往海外,美國本土才會產生康柏、戴爾等個人電腦廠商,這些美商電腦業者,組裝成分很低,但市場卻在他們手上。所以,資源的管理十分重要。

台灣企業進行全球化布局時,必須善用全球華人資源。有一回,我到美國,當地華人和我聊天提起,我們華人現在美國的發展,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往,華人在美國都是開餐館、洗衣店;但現在,華人在美國從事的工作已升級至專業職,如各大企業的專業工程師等。這樣的升級當然不錯,但我認為還不夠;華人應該設法躋身至國際級公司的管理階層,如此,才有助於未來台灣企業與國際級企業進行策略聯盟談判。

在善用全球資源時,必須認知國際化的企業很難判斷國籍。如果,你問我:「飛利浦是哪一國的企業?」我真的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只知道,飛利浦是在荷蘭註冊,但它的股東超過五○%以上不是荷蘭人,而是美國人,荷蘭人占的股份只有三○%;至於從員工的角度來看,飛利浦全球有十幾萬員工,荷蘭人不超過六萬;它的產品賣給荷蘭人的比重也不超過二○%。

一個公司的人才、產品、資金都自由了,你很難談企業生根的問題。生根是什麼意思?企業本身就是移動的,沒有什麼生根問題,哪裡環境好就往哪裡去;就像榕樹一樣,往哪裡去就往哪裡生根,因為那裡有養分。

政府應該努力塑造好的投資環境,到時候,企業趕都趕不走;那麼,這個政府就成功了。政府不能像是一隻可憐蟲,一直求企業留下來,政府應該要爭氣。

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也必須強化競爭力。政府不應該只是想掌握企業,而是應該設法支援企業,政府做好服務,不能只是追求消極的不犯錯而已。我最近聽到一位大陸官員私下告訴我:「我們派去陪同台商考察團的代表,口袋裡都放著檳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岸官員的細心。

我前面提到,企業的價值一定要提升,除非員工願意接受不加薪。假如你告訴你的員工:「未來十年公司不加薪」,你看你的員工會如何反應!但從他的表情中,你可以再進一步問他:「如果要加薪,錢從哪裡來?」錢應該從員工的能力來,如果你做的都是原來的東西,那你如何和別人競爭,提升價值?

台灣走高附加價值、差異化的切入點為何?宏碁集團施振榮所談的「微笑曲線」( smile curve 〉 是一項思考方向; 從「微笑曲線」中,我們可以知道,不必再迷戀低價值的組裝,而應朝兩端價值高的關鍵零組件及品牌發展;於是,目前台灣發展中的 IC 設計、LCD 面板等都是正確的方向。


台灣在大陸發展通路事業具先天優勢

另外,我們對比各國產業結構,也可以找出未來台灣應努力的方向。先進國家如美國、德國,服務業比重都在六、七成;而台灣的服務業長期處於國有化,受國家保護,所以,非常沒有競爭力。目前,就工作者的分布比率而言,台灣有五五%的工作者從事服務業,三七%集中在製造業,另外,七%從事農業工作;要提升競爭力,工作者的分布比率必須再做調整,農業部分應降低至二%至三%,生產製造的工作者則保持在二○%左右,服務業應大幅成長至約七○%。

如果,台灣順利強化了服務業,未來,台商在中國大陸的通路市場應該有很好的發揮空間。眾所周知,目前中國大陸的通路並不健全;而台灣已有些基礎包括像統一超商、聯強等,台灣應善用語言文化的優勢,在大陸發展通路事業。台灣企業若能在大陸建置完整通路,台商就可以透過通路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更進一步,就能開始規畫自創品牌;依我看,未來五至十年,這個議題非常重要。

(羅益強為前台灣飛利浦總裁〉

延伸閱讀

「爸爸的遺產都是我的,妳一毛錢都別痴心妄想!」60歲婆婆老淚縱橫:20幾年同居什麼都沒有?

2023-07-26

她月薪6.6萬只留1千生活費,拚現金買店面:我不會把房子登記兒子名下,我要他們分遺產而不是分財產

2023-04-13

遺產繼承裡,比起錢少更多人怨的是父母偏心...律師給長輩的分產5提醒:別讓百年後子女為爭產決裂

2023-03-10

爸爸900萬遺產全都還債了,怎麼不夠的我還要掏腰包?律師談繼承3誤區:限定繼承有一個重點

2022-02-25

越南媳婦能繼承兒子遺產嗎?一張圖看外國人繼承2差異...老倆口血淚:原來辦理繼承有時是拖不得的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