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IC 設計業的分手與聯姻 P.42

IC 設計業的分手與聯姻 P.42

「 IC 設計業的競爭障礙已經愈築愈高,小本經營的時代過去了,未來要以經濟規模取勝,小型公司除非很有利基,否則很難競爭!」去年底凌陽宣布購併全技科技時,凌陽科技董事長黃洲杰做了這樣的評論。

這項合併案如今已對凌陽業績產生不少挹注,凌陽在取得數位相機的技術及人才後,成立了公司第三個產品中心──數位影像中心,目前更已成為數位相機前幾大的供應商。

正如黃洲杰所說, 今年以來,IC 設計業合併的事件時有所聞,而且都是藉著互補性的合併,提升本身的經濟規模,藉此攻占更大的市占率。除了凌陽合併全技以外,另外三個合併案,也點燃今年 IC 設計業的合併風潮。


大智與上元兩個合併案──友訊與智邦是背後操盤者

過去,瑞昱一直是網路晶片的龍頭大廠,在 10M 及 100M 乙太網路晶片的全球占有率都超過五成以上,遙遙領先其他競爭者。 不過, 下世代網路晶片 1000M( Giga 〉 即將興起,競爭者已找到新的攻擊機會,大智與上元兩個網路晶片合併案,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事實上,大智與上元兩家公司背後的大股東,剛好就是國內兩大網路系統廠商友訊與智邦,當初兩大廠會投資這兩家公司,原本就是希望能夠透過這種投資關係,建立與網路晶片零件供應商更密切的關係。可是相對於四百五十名員工的瑞昱,大智與上元的員工都只有三、四十人,研發的能量本來就不足,當然只有以購併的方式進行擴充。

為了彌補本身的不足,上元與大智分別找上耘碩及凱訊,兩家公司的合併動作,的確已經產生了有效的產業重整,連瑞昱也傳出將購併美國類比設計公司,顯示兩家公司的合併已出現若干的影響力。


合併也可能流失人才──黃伯修帶著團隊出走

預計八月十日合併的大智與凱訊,合併後的董事長是由友訊副董事長李宗旺出任,來自聯電集團的羅瑞祥則擔任總經理。至於預定十月一日合併的上元及耘碩,上元為存續公司,董事長由上元董事長盧坤瑞出任,至於總經理李鴻裕則曾任智邦副董事長。

被問到合併的準備狀況,李鴻裕不願計畫曝光,只說「文化類似,整合的速度會非常快、非常順暢」,而最大的原因,李鴻裕認為是「雙方目標一致,整合起來自然容易」。

不過,在合併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人才流失的現象。原任大智電子董事長的黃伯修因理念不同,帶領約十人的團隊出走,成立專攻無線通訊 IC 的新公司,至於其他高階人才則大多留任。大智副總經理施朝說,整合至今的成效已可以看見,過去大智擅長與直接客戶對口,凱訊則以經銷商體系為主要行銷業務單位,「兩家公司在業務、產品上都剛好互補」。


亞全合併和茂及宏网──一併解決籌資及人才問題

亞全、和茂與宏网的合併案,也具有技術互補及擴大經濟規模的效益。亞全過去是全球呼叫器 IC 前兩大的供應商,和茂專長則在高頻無線通訊,合併後可以讓新公司兼具數位及類比技術,同時也可以共同開發各種產品。這個合併案幕後推動者為亞全董事長黃鋕銘,他說,「系統整合晶片的時代,公司太小已經沒有用了,要一起開發 IC,合併是最快的方式。」

這個合併案還有一個附加效益,亞全本來就是上櫃公司,合併後讓另外兩家公司也跟著一起上櫃,也可以一併解決籌資及找人才的問題。

另外,最近 IC 設計業還傳出一則最新消息,台積電有意收購創意電子公司的股權,這項合併案目前仍未做最後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只要產業的競爭沒有停止,合併的風潮將會持續進行,即使已經是「大金剛」的台積電,也一樣要透過購併來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過去兩、三年,國內也有 IC 設計公司到海外進行購併,其中以威盛的手筆最大,不過,在景氣低迷、廠商資金也不足的情況下,如今大規模的購併已不復見。代之而起的,卻是以現金增資的方式,投資國外的 IC 設計公司。


投資海外設計公司──小錢卻可發揮大效益

「現在很多國外 IC 設計公司缺乏資金,因此我們可以有很多挑選的機會,而且有時候只要投資五%,就立即可以取得海外營運據點,甚至可以很快就使用這些公司的智財元件( IP〉 ,這種模式比大規模的購併要有效率多了。」一位熟悉內情的主管這麼說。事實上,最近兩年,包括像創惟、聯發科、威盛、凌陽及華矽等公司的主管,都經常往海外跑,早已有跡可循。

不過,正如前面所述,不論任何一種購併,都要面臨人才及文化融合的問題,最後能否成功都有待時間證明。以威盛電子為例,二○○○年開始積極購併了Cyrix 與 IDT 等處理器部門,可能是因為國內外企業文化不同, 除了取得矽智財元件( IP 〉 外,不少核心人員流失,使得數億元的購併效益也受到影響,已成為業界引以為鑑的案例。

除了合併案以外,最近幾年分割的例子也不少。尤其是九五及九六年,聯電分割出來的公司如聯發科、聯詠等陸續成功上市,也激勵今年這一波的獨立風潮,包括華邦、旺宏、威盛、瑞昱與義隆等公司都有分割的例子。


IDM 分割例子不少──為了留住人才及調整資源

不過,過去聯電是為了轉型為晶圓代工,因此把產品部門獨立為公司,現在許多大型整合元件製造廠( IDM 〉 進行分割,面臨的卻是不同的情況。 事實上,在國內 IC 設計與晶圓代工的產業分工下, 國內的 IDM 廠均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尤其是內部研發不同產品的部門,若與母公司企業主體產品差異性過高,就會面臨許多衝突。

這種情況在華邦、旺宏非常明顯,例如過去華邦把大半資源放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 〉 ,旺宏的發展主力也在非揮發性記憶體,其他產品部門當然就比較難以取得資源。獨立可以讓資源重新調整,因此成為最好的解決方案。

另一個母公司分割為子公司的原因,就是為了留住人才。這些已具規模的母公司,可能因為成立時間較長,中高階主管晉升管道已逐漸減少,對於那些想要留在原公司、卻又難以獲得升遷的員工來說,少了一種肯定自身才能的工具。


其樂達預估今年EPS二.五元──華邦內部獨立聲浪高

因此,這種類似內部創業的分割風潮,不僅讓原本資源居於劣勢的設計部門,得以一「出生」就擁有母公司資源作為後盾,更讓原本低迷的部門士氣,立即又熱絡起來,因為單一部門獨立後,員工的貢獻、績效與自身利益相關程度提高,而未來在資本市場中可能獲得的財富,更成為內部創業者的最佳成就動機。

「當然,獨立子公司的風險還是存在的」一位半導體資深人士說,「但是比起那些從無到有打拚的創業團隊,他們還是幸福多了。」

因此,華邦電子自光碟產品中心獨立為其樂達科技後,不過半年多,今年營收目標已由十六億元調高到二十六億元,獲利也由損益平衡提升到每股稅後純益二.五元,更訂下了二○○四年掛牌上市的計畫。姑且不論其樂達在光儲存晶片開發上是否還有待加強,這個成功模式,已讓華邦許多員工心嚮往之。

一位不願具名的華邦高階主管就表示,現在部屬經常鼓勵他向華邦總經理章青駒自動請纓,希望該部門也能獨立為單一公司,直接反映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績效。據了解,有一段時間,章青駒幾乎天天都會接獲內部產品部門希望獨立為新公司的請求。


部門獨立出去必須兼顧股東感受及權益

不過,這些獨立公司未來是否能夠存活下來,依然有待時間證明,尤其是 IC 設計業愈來愈專業, IP 的成本耗費也愈來愈龐大,人才也都傾向留在有規模的設計公司任職,IC 設計業中強者恆強的趨勢已然形成。 因此,未來母公司要選擇哪些產品部門進行獨立時,往往也會面臨各種困難。如果將太弱的部門獨立出去,競爭力不足,原本的員工就只能成為犧牲打﹔如果獨立甚有市場潛力的部門,又很容易遭到母公司股東與員工的反彈。

例如威盛獨立光儲存晶片部門為威騰電子,就曾遭到原股東質疑,光儲存晶片在威盛母體培育了三年以上,現在好不容易展現成效,分割出去有損威盛股東的權益。對此,威盛總經理陳文琦也表示,未來不排除讓威盛原股東,依照持股比例分配選購威騰的股票,但初期仍由威盛百分之百持有。

延伸閱讀

0050、006208、00692...市值型ETF越來越多,除了台灣50存股族還可以選誰?林奇芬傳授3挑選重點

2023-09-08

每月3萬存股006208,1年報酬率逾9%,為何我選擇停扣?達人曬對帳單揭「定期定額」殘酷真相:不會變有錢

2023-12-26

0050、006208、00850...市值型ETF無腦存股要選哪一檔?達人:這檔配息率更高、1年再多配2次

2023-11-10

為何我賣掉一些00878、0056,改存006208?達人30歲年領20萬股息:存股抱上抱下太心酸「2招聰明賺價差」

2023-07-20

想存股只會買0050、006208太可惜!林奇芬:這2檔中小型ETF近5年報酬率遠勝台灣50

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