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王筱嬋要當記者 P.114

王筱嬋要當記者 P.114

知名女性王筱嬋要當記者了。環球電視台聘用王筱嬋主跑立法院新聞,甚至傳出可能兼任主播,並且主持新聞節目。

王筱嬋與立委鄭余鎮的桃色新聞,去年七月底喧騰一時,其後且從國內鬧到國外,再回國繼續上演,歹戲拖棚達數個月。記者在其間採訪有如不帶大腦的愚夫愚婦,隨當事人起舞,亦彷彿喜歡揭人隱私的狗仔,且加油添醋。凡此均對記者的尊嚴及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現在被新聞媒體貼上「話題女王」的王筱嬋突然躋身記者行列,對許多新聞工作者來說,除了立即大肆報導這一新聞,還板起臉孔表現羞與斯人為伍的「專業」態度。

這就引起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王筱嬋適合當記者嗎?

雖然不斷有人提議,台灣畢竟未對新聞記者實施證照制度或專業資格限制。實務上,當記者甚至不限所學科系,不管是否新聞相關科系畢業,都可以從事新聞工作。

令人關切的是,不少媒體對於非新聞科系的新進人員,在上陣從事新聞工作之前,並未實施應有的新聞專業訓練。換言之,當記者雖非科班出身不可,理應接受適當的新聞職前教育;這一教育內容,至少必須包括專業技能及倫理。

多年來這種幾近「人人都可以當記者」的實況,不但反映台灣新聞實務界與學術界之間存在極大距離,凸顯許多媒體不重視員工教育訓練的短視作風,也是新聞界在激烈競爭環境中品質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

王筱嬋與現今一般新聞從業員比較起來,就學經歷而言未必較遜。她宣稱至少曾經有兩年報社編輯經驗,在這次加入國會記者行列之前,還擔任國會議員助理。她要當記者而引發議論,當然是自己數度鬧過緋聞,屬於爭議性人物。由於記者在新聞事件的基本角色是旁觀者,職責是報導新聞,王筱嬋能否一改其「製造」新聞的過去,不逾越新聞從業員旁觀者的角色,方是關注重點。

初步看來,如果王筱嬋謹守記者角色分寸,報導而不製造新聞,引來爭議較小。假設王筱嬋作風不改,以記者身分繼續把媒體當成個人戲劇舞台,甚至在或有的節目中有如現今若干主播,常談自家事(包括自爆情史)而公器私用,則歹戲自不可能長久拖棚。

實際上可議或甚至可笑的,當屬新聞界的一些反應。

首先是任用王筱嬋的環球電視台。據報導,環球不但「即考即用」,當場考試立即任用,而且未經教育訓練,要新人披掛上馬。如此任用程序,正好凸顯「人人隨時可以當記者」的草率作風。尤有甚者,環球在任用的同時,連續播出「王筱嬋一生中的一百個男人們」特別節目,充分顯現這家電視台利用當事人知名度炒短線的用意。只是以花招製造新聞,有如炒作人咬狗的新聞吸引閱聽眾,都不可能長久持續得逞。

還有一些新聞從業員,以王筱嬋要來當同業,將使「傳媒蒙羞、尊嚴蕩然」,甚至說「新聞專業不容踐踏」。王筱嬋如果行事作風不變,這些義正辭嚴或許有道理,但由於當事人剛剛起步,這些論斷容或符合經驗法則,卻尚未建立在事實之上。

換個角度看,已經踐踏新聞專業的,其實是新聞從業員自己。舉其犖犖大者,如角色踰越,顯現在主播削凱子、主持人政媒兩棲的案例;如有聞必錄,連「阿扁收受四百五十萬元政治獻金」的消息亦不經查證而刊一版頭條;如聳動不實,涂醒哲舔耳烏龍案即屬之;如不知自律自省為何物,北高選舉開票亂象、辛克樂颱風襲台時雨量亂報,均未見出錯媒體向公眾誠實交代。

更多新聞從業員向王筱嬋丟石頭之際,應先捫心自問、攬鏡自照。

(作者是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執行長)

延伸閱讀

土石流是什麼味道?唯一能靠「嗅覺」預警的危機 若聽到「1字+火光閃電」,農業部:別遲疑!跑!

2023-08-08

劉德音:別因薪水高就來台積電…想來要有2特質!為何台灣難有谷歌、SpaceX?他說跟「這」有關

2024-05-31

他借341枚比特幣救急友人 法院竟判「免還」3億要不回…虛擬貨幣在台要納管,最快這時有「動作」

2023-08-08

圖/日本7-11梅香飯糰「整隻大蟑螂」包緊緊!供應商道歉也救不回 市值被嚇走近5億元

2023-08-09

3萬元房貸補貼「第2批」要入帳了!10萬戶「這時間」撥款 為何首波7萬戶拿嘸補貼?2原因不合格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