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放棄學位 投身災區重建 P.85

放棄學位 投身災區重建 P.85

地震發生時,陳卉怡才二十四歲,擱下東海大學碩士課程,四年來,憑著一股熱情,每天來回騎三個小時的機車前往傷亡最慘重聚落,即使颳風下雨,也阻止不了她那驚人的毅力。

從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震災發生,到去年秋季的第一屆龍眼節,一千多個日子裡,陳卉怡不論晴雨,每天從台中住處,騎著她的豪邁一二五機車,來回奔馳於往中寮的路上,這個在震災中傷亡最慘重的聚落,災前已是全台的窮鄉之一,災後更是迫切需要外界援手。

地震發生時,陳卉怡才二十四歲,在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作為社會人文學系的研究生,當時她的第一反應是,「除了到現場幫忙之外,一定要有人為這次的事件做下完整紀錄。」

基於一份使命感,她背起相機,在中寮永平路上的殘垣破瓦間,憑著生澀的攝影技術,用心記錄下災變的沉重、教訓與哀傷。當現場溫度上升,屍臭從瓦礫縫隙滲出,逐漸瀰漫整條街,部分參與攝影者熬不住開始撤退,陳卉怡瘦弱的身影卻依然在路上時隱時現,快門卡嚓聲此起彼落。

陳卉怡從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勇敢,「我只是不去想那是什麼味道,滿腦子環繞著怎樣把拍照跟文字紀錄的工作做好。」

影像記錄結緣 熱情投身重建

影像記錄只是個緣起,陳卉怡渴望參與更多關於災後的整頓與重建工作。基於這項信念,她加入由馮小非等四位女子組成的「果然文化工作室」,齊力投身重建中寮十八村。

馮小非當時剛滿三十一歲,輔仁大學大傳系畢業後,接著取得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她雖然在都市長大,內心卻嚮往著單純的鄉居生活,震災前一年她與朋友成立果然文化工作室,企畫製作了「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二十號倉庫」案,詎料一場震災意外把她們領進中寮來。

為了加強災後的社區情感與事務聯繫,工作室的五位女子努力奔走尋求外援,於災變隔月創辦了《中寮鄉親報》,日後又出版了《永遠的故鄉--中寮十八村的故事》一書。為了完整呈現災況紀實,她們決定以彩色印刷來出版《中寮鄉親報》,卻意外惹來外界猛烈批評,指摘她們太過浪費。

「鄉親報出版後,中寮居民支持我們的作法,但外界的人不了解,鄉親報創刊之初,根本沒用到賑災款,所有編輯工作都是大家自發性地無償付出,連印刷都是找做印刷的好朋友以低價來提供服務,而且印刷款拖欠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給。」雖然遭受批判,馮小非很慶幸當時做了正確的決定,因為事後證明,重建開始後,根本沒有時間與心力再仔細記錄這段歷史。

在工作室的責任分工中,陳卉怡與馮小非負責災變現場工作,北區村落劃歸陳卉怡,南區則交給馮小非。在馮小非眼中,陳卉怡是罕見的,極為刻苦的青年,當時災區的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大家都窮,為了在艱困中得到起碼的心靈支柱,馮小非每天早上一定要準備一壺喜愛的咖啡帶進災區,陳卉怡卻光靠一股熱情在支撐。

精力充沛的陳卉怡,常半夜二點睡,早上八、九點就起床,騎車趕往中寮,每天來回一趟要花上三小時,自稱除了睡覺時間外,好像都在工作,連吃飯時間都是邊做邊吃。因為熱情熾烈,即使颳風下雨,也阻止不了她那一六三公分,卻僅四十六公斤的瘦弱身材,頂著風雨前進。「其實我很怕,尤其是下雨天,雲壓得低低的,一打起雷來,我就邊驚叫邊騎。」

立意遭扭曲 在挫敗中學習成長

這般熱情也曾經被短暫澆熄過,那是災變後的三個月,社區要開始規畫重建,本來和睦的氣氛卻頓時肅殺起來。

「最初大家住在帳篷裡,像一家人,你幫我,我幫你,沒有人計較;三個月後,要重建了,大家開始計較,哪塊是你的,哪塊該是我的,都要爭得清清楚楚。」陳卉怡不免感嘆,九二一之後,房子塌了,人與人、家與家的界線也消失,災難中滿是攜手同心、彼此扶持的凝聚力,等帳篷撤去,一家一戶的內心壁壘又逐一築高起來,每個人都怕自己在重建規畫中吃虧。

然而最令她難過,甚至幾乎讓她萌生罷手念頭的,卻是發生在去年秋天的第一屆龍眼節。

在重建告一段落後,果然文化工作室因成員對未來規畫理念不同而解散,馮小非、陳卉怡認為「中寮農民需要的是尊重,而非救濟」,因此主張推動農業精緻化,以產業改造與社區重新營造來協助當地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初步選中的標的是當地盛產的龍眼。

為推動這項計畫,她們另外找來三位好朋友,在去年初成立「上下游文化工場」,設立中寮鄉龍眼林社區學園,進行鄉村成人教育,並在去年九月籌辦第一屆龍眼節活動。在馮小非、陳卉怡的觀念中,土地是根,上游若不做好水土保持,下游就會缺水或成災,環境是一體關聯、無法切割的,因此她們將工作室命名為「上下游文化工場」。

豈料這次活動卻讓上下游文化工場十分難堪,陳卉怡更是傷心至極,鄉內的部分意見領袖訴求苦情牌,北上打出「讓中寮小朋友有便當吃」的口號,扭曲了她們舉辦活動的原意。「震災之後,他們很快學會如何巧妙利用說詞來爭取資源,再自行分配。震災帶來的意外資源,讓這個窮鄉僻壤內的一些人的人性扭曲。」馮小非無奈指出。

人生的抉擇 自我實現的平衡

挫敗終究沒讓她們絕望,甚至更成長。「我們已經選擇在這裡扎根,沒理由退縮。」馮小菲說。今年上下游文化工場轉與當地居民廖學堂設立的「溪底遙學習農園」合作,推出「老朋友炭烤龍眼乾」禮盒,以保障農民合理利潤的價格向農民收購龍眼乾。

堅持理想的代價並不低,上下游文化工場的成員隨時在比窮。陳卉怡跟成員之一的男友陳世育,曾經窮到口袋只剩五塊錢,「那天翻遍零錢筒、銀行帳戶,統統沒錢,乾脆早早入睡。不過水電費要到期了,如果不繳錢,怕影響工作,只好硬著頭皮去跟朋友討債。」

本身很窮,又堅持不跟朋友借錢的陳卉怡,居然還把點點滴滴攢下的辛苦錢,借給「更需要幫忙的朋友」,自己的生活起居卻十分簡樸,「她就是吃得太隨便,所以身體很差,常生病。」馮小非十分心疼這位毅力過人的小妹妹。

為籌募基金,上下游文化工場設定新方針,每月以三分之二的時間接商業案,以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推動公益性的工作,「靠有錢的工作來養沒錢的。」陳卉怡笑著說,她今年的心願是,至少過年能拿個小紅包回家孝敬父母。

曾經被媒體塑造成無私奉獻者形象的她們,卻最害怕背負這個榮銜。對她們來說,到中寮工作,是人生的選擇,是試圖在公與私之間取得自我實現的平衡。

走過同悲歲月 攜手打造昂首願景

「我喜歡每天呼吸到新鮮空氣的農村生活,但外地人不可能平白無故進入農村,震災卻成為帶我們進入這塊土地的緣分,在這裡,我們的作為有可能給當地人造成困擾,不過也會帶來一些協助。」馮小非坦承外地來的團體,與當地居民不免偶有矛盾與衝突的狀況發生。

直率的陳卉怡卻是大剌剌地說:「我所做的都是為了自己,我喜歡這種步調,這才是我想要追求的生活。」今年稱得上是陳卉怡的豐收年,「老朋友炭烤龍眼乾」的促銷活動順利,讓她們有資金籌辦冬季以柳丁為主題的活動。

另一方面,她積極參與的中寮清水村震災受損戶遷鄰計畫,也即將興建完畢。視她如己出的清水村長輩,特地籌錢買了台四萬多元的筆記型電腦送她,「他們自己都還搞不清楚電腦是做什麼用的。」陳卉怡感念地說。

這位中寮的小女兒,放棄學位來到這裡,四年來的努力,與中寮走過同悲的歲月,如今,她發願要與鄉民攜手,打造足以讓中寮昂首自傲的願景。

延伸閱讀

去年虧逾14億、董事酬金500萬元一樣入袋!國喬、宏達電、友達…都入肥貓榜,上市183家公司虧損仍發董事酬金

2024-04-15

蘋果遭巴克萊降評:iPhone 15需求令人失望!台積電、友達、鴻海…蘋概股會有這麼慘?

2024-01-04

今周重磅》巴黎奧運能讓面板露曙光?看友達法說彭双浪怎麼說!消費電子回溫?GDP公布見真章

2024-01-29

日媒:友達證實月底關閉新加坡廠,產線、台籍員工去向曝光!為何13年後的現在選擇動手?

2023-12-20

仁寶「七萬名居服員」管理術、 友達變養生村幕後智慧功臣… 直擊科技業搶攻高齡照護三大現場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