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勇氣、溝通與生活預備金 P.69

勇氣、溝通與生活預備金 P.69

本刊調查發現,有四七‧六%的受訪者若不做上班族,會打算放一段長長的假;但放下之旅,是在玩拼圖、走迷宮,投入工作不夠久、征服不多、信心不足的人,並不適合放下。有意放下工作的人到底該有哪些準備?

「 要現代人離開工作, 比離婚還難。 」 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菲麗普森(IlenePhilipson )在《 我們嫁給了工作 》 一書中,如此描述現代美國上班族對工作的過度投入與依賴。

除了菲麗普森的臨床經驗外, 還有兩項調查研究佐證了菲麗普森的說法。 美國Expedia.com 就指出,每年有將近五○%的美國員工忙到沒時間休假,企業為此付出了一九三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千四百億元)的成本代價; AT&T 的調查也發現,儘管員工在休假或旅行時,還是有超過五○%的人會打電話回辦公室聽語音留言、收發電子郵件。


倚賴工作過深 被工作辜負易萬念俱灰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在台灣職場中,嫁給工作的女人、娶了工作的男人也愈來愈多。在《 今周刊 》 此次的「 國人放下工作意願」 調查中發現,超過二五%的人每天工作十一小時以上、每周工作超過六天,這還只是台灣上班族為工作所付出的有形時間,不包括也無法計算他們在下班後所付出的無形心力和腦力。

十年前開業、最早在台灣進行心理治療的心理醫生楊幹雄,就常接觸到為工作煩惱的案例:腦中一直想著工作上的事,周末不是大睡、就是大買,工作時不快樂、享樂時又會內疚,不工作時就會寂寞發慌。你是否也有以上的症狀?若想進一步了解自己是不是被工作俘虜,可先運用菲麗普森所設計的試題,自我評量一番。

「 正因為人們對工作用情這麼深,一旦工作成了負心漢,很容易就萬念俱灰、情緒崩潰。」 楊幹雄說,也難怪有多位法國社會學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工作使人性退化,實應立法讓每個人每天工作不得超過三小時。

可是,在工作成為現代人「 成功」 的惟一標準後,鮮有人會把「 工作只是生活、人生的一部分」 當一回事。尤其在二○○○到○二年間,台灣的經濟成長失去動力和方向,失業率快速竄升到五%,為保住工作的上班族對企業主加諸的超時、高壓工作也只能隱忍接受。直到○三年下半年,景氣稍有復甦,社會上才又出現重省工作意義與價值的氣氛,甚至付諸辭職、放下工作的直接行動。

「 確實有很多人工作不快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放下工作。」 曾經都是放下工作一族的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作家同時也擔任企管顧問的吳若權異口同聲地說。

曾任麥當勞全球財務長,也是作家的谷文瑞,在十幾年前正陶醉在作畫中,一度想要退休放下工作,專心畫畫寫作。他真的實現了夢想辭卻工作前往西班牙的一座小島定居,每天看著湛藍天空與碧海,起床後一整天都是自己的,搬著畫架、畫筆在海邊畫畫,高興畫多久就畫多久,他覺得生命真的太棒了。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過著,到了幾個月之後,他開始慌張了,因為每天的日子都一樣,藍天碧海和自由再也無法取悅他了,他終究還是又回到職場。日後回想起這段小島生活,他直說,當時自己太浪漫了,沒有想清楚,做好規畫,就輕易打算永遠放下工作,其實他要的只是比較長的休假而已。


放下工作前 先自問需求何在

谷文瑞的例子正是楊基寬再三提醒的,放下工作雖值得鼓勵,但要深思。他認為,有人放下工作只是想逃避,有人是有夢想要圓,還有些人則是為了重新尋找和探索自己的價值,所以楊基寬建議:「 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放下工作?」

「 想逃離或躲避的人,基本上只要休個假就好了。」 楊幹雄說,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厭惡工作時,若沒想清楚原因就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恐怕也會影響放下工作後的生活。「 所以要做『 決裂』 的事,必須考慮清楚、做好計畫,這是成熟人該有的態度。」

由於《  今周刊》 此次調查發現,有四七‧六%的受訪者若不做上班族,會打算放一段長長的假,之後再做規畫。對此,楊基寬認為必須先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具有賣點、需要多於供給,或過去在職場上曾征服成功、有戰果,對自己的信心強到信仰的程度,否則休一至兩年的長假,在履歷表上仍會被視為一個汙點,因代表落伍、沒有抗壓性。所以他說:「 放下之旅,是在玩拼圖、走迷宮,投入工作不夠久、征服不多、信心不足的人,並不適合放下。」


踏上放下之旅 先備妥半年基金

對於有夢想要追的人,吳若權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至少要先預存好六個月的生活費,而若要圓的夢是創業,則必須在體能和專業上做好準備,並且隨時注意市場機會。像吳若權在當年要離開微軟之前,他就先私下了解公司同事、同業會將一些案子委外給他的可能性和條件。

「 只有做好計畫和準備,才比較有辭職的勇氣。」 吳若權說,尤其是要離開大象當跳蚤或創業的人,因承受較多的風險和壓力,必須自律性很強,因為「 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壓力也不輸原本的工作。」 所以,吳若權認為,若一個人原本就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能負責任做好分內的工作,就算放下工作去創業或圓夢,也不會成功。

楊基寬失業而後又創業成功的故事,看似和吳若權是「 同路人」 ,但楊基寬從離開職場到成為創業家的過程卻不似吳若權順利,因為他在辭職後,可是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找到自己真正要投入的事。

不過,楊基寬覺得自己比較幸運,因為他很清楚辭職並不是厭倦了工作,而是要找尋心中吶喊很久的聲音。「 我知道休這段『 長假』 的目的,所以我才有厚臉皮的勇氣,在家吃軟飯。」 楊基寬打趣道。


人生的說明書 必須自己動手寫

對於尋找自我,楊基寬還有另一個妙喻,一般商品都會有使用說明書或操作手冊,但人生下來時卻沒有說明書或指導手冊,必須靠自己寫。一個人若不知道怎麼寫,就算放下了工作,恐怕只是又多留了幾頁空白;但想清楚的人,在事後還是可以補上心得和靈感。

而楊基寬因為知道自己放下工作的目的,所以他會先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找線索,了解自己拿手的、做了會高興的、困惑的與遺憾的事。「 所以,生活閱歷豐富的人,比較可能找到未來。」

而無論放下工作後,想要追求的是哪一種新生活,三位專家都強調,放下之前一定要先與家人溝通。「 其實,若平時就常與家人溝通,那麼家人也多半會支持你的決定。反之,若疏於互動和信任,反而又成為另一個壓力和挑戰。」 吳若權說,所以藉由家人的反應,正好可以檢視自己成功放下工作的機率有多大。

至於要與哪些人溝通,楊幹雄建議,看自己放下工作後的生活會影響到誰,就有責任與這些人溝通,這樣他們也才能有所準備,在面對外人好奇與質疑的詢問時,也才能答得心安理得而自在。楊基寬則提醒道:「 放下工作也要設停損點,讓家人知道該如何準備、該準備到何時?」 像楊基寬在當年辭職後,設定的時間是兩年,若沒有找到方向,就認清並接受事實,重回職場。

已離開企業十多年的吳若權,一直沒有放下工作的感覺,但也不因此為苦,因為工作和生活是相融的,雖然有辛苦、責任壓力,但也有愉快和成就。所以,他樂當一個不在職場的工作人。

但若自己是一個不適合或沒有本錢放下工作的人,吳若權建議:「 不妨先學著去做一個快樂上班族。練習自己取捨的智慧,就能真實面對人生。」 放下工作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永遠的,重要的仍是在其中你是否自在,是否真的因此而實現自我。

延伸閱讀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高股息ETF這麼多,為何選00878做核心持股?達人存股千張00878、2年領374萬股息:符合1條件「退休金領不完」

2024-04-18

敦陽科、中華食...他48歲靠「配速持股法」月領10萬提早退休,7檔存股名單曝光:最高獲利124%

2024-04-12

00919、00878...台股大跌如何加碼?曾犯錯解定存買整張玉山金,達人:每月存股2萬,1個操作技巧撿便宜

2024-04-22

存3千萬才能退休...這輩子只能工作到死?工程師47歲提早退休、10年後分享心得:存600萬也能安穩退休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