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查無資料 被抹去的台灣身分

查無資料 被抹去的台灣身分

2014-11-28 14:36

撥開一層又一層的雲霧,我終於找到了幾位還在世的老人。他們先是感到吃驚,然後每個人都對我說過一樣的話:「你來得太晚了!」老人家們日思夜盼,盼望有天能以台灣人的身分返回故里,盼到大陸改革開放,盼到台灣解嚴,盼到兩鬢斑白,還是盼不到那條回家的路。他們只能對我說,你來得太晚了,你真的來得太晚了!

一九四六年,即台灣光復的隔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一場考試,錄取了一百名台灣青年,公費派遣到北大、廈大、復旦等校升學。這一百人被稱為「公費生」。一九四八年,教育處又錄取了五十名自費生,再次派遣到大陸的大學去。這五十名自費生和一百名公費生統稱為「公派生」。本文因撰文方便,一律統稱為公費生。

這是一段被動亂時代抹去的歷史,他們是一群被歷史遺忘的台灣人。

兩岸歷史上,第一批正式到大陸念書的台灣人

日治時期,就有台灣人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管道到大陸念書。例如透過國民政府駐台北總領事館的窗口,或是繞道日本本島去大陸念書,但那些都不是政府有計劃的安排。

一九四六年這批公費生,是台灣歷史上首次由政府有計劃培養的知識份子,同時也是兩岸關係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官方交流活動。

所謂有計劃培養,是指公費生學成後要返台進入政府服務一定年限。若表現卓越,就可以繼續在政府部門工作,將來成為台灣政府裡本土出身的骨幹。這是公費生的任務之一。

而所謂有組織的交流活動,是指公費生還肩負有學習祖國文化的責任。甲午戰爭後,台灣割日五十年,這五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天搖地動的大變化: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軍閥割據、北伐一統、對日抗戰。種種動亂加以兩岸隔離,使得台灣對祖國非常陌生,方方面面都不瞭解。公費生的任務之二,就是要去學習並瞭解祖國文化,促成兩岸知識份子互相瞭解與交流,然後再傳播到社會其他階層。

所以說,不論在台灣歷史或是兩岸關係史上,這批公費生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形式的兩岸交流,不但在清朝以前沒有,在兩岸改革開放後亦沒有,可說是兩岸關係空前絕後的一段記載。

若一切順利,待公費生返台後投入新台灣的建設中,必然是政府各部門的青年菁英。他們帶回來的祖國文化與思想,又能促成兩岸分裂五十年之後重新融合。橫看豎看,他們在當時都是站在兩岸歷史浪頭上的台灣年輕人,重要性與歷史定位不言可喻。

被遺落的檔案,被抹去的身分

不過,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最終國民黨被共產黨打敗,倉皇逃到台灣,公費生也就被捲入崎嶇的命運。內戰結束後,有數十位公費生滯留在大陸。

留下來的人後來怎麼樣了呢?部分公費生有始有終完成學業再投入工作,部分肄業直接參加工作。有些公費生甚至在內戰期間就已經加入解放軍,隨部隊一路打敗國民黨的軍隊。其中幾位特別優秀的公費生,在某些專門領域對建設新中國的貢獻很大,因此被記載在相關文獻裡。

但是,隨著新中國爆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公費生的處境愈來愈尷尬。輕者被共黨政府棄用,調任偏遠地區賦予閒差。重者則遭到批鬥、下鄉勞改等衝擊,乃至於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一個人就是一本說不完的故事。

加以兩岸政治對立,公費生完全無法聯繫台灣的親屬。台灣的家人無法得知公費生是否安好,也不知道他們身在何方,更不敢主動探尋他們的下落,只能默默等待他們有一天能從對岸歸來。於是,公費生就成了國共內戰後滯留在大陸的台灣孤兒,日夜期盼著有生之年能夠回到台灣故土。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共產黨推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重新肯定台灣人的地位,因各種原因滯留在大陸的上萬台灣人全卸下了政治包袱。公費生因學有專精,紛紛受到重用。一時之間,各機關單位、台盟、台聯、政協都任用了不少公費生以及其他台灣人,滯陸台灣人的處境獲得明顯改善。

幾年後,台灣也改革開放,允許兩岸人民來往,公費生終於得以返鄉探親,台灣親人也可以到大陸探望他們。但是,國民黨政府已經完全遺落了公費生的檔案,並抹去了他們台灣人的身分與戶籍,使得他們的返鄉路異常艱辛。最終只有少數人順利返台定居,大多數只能以返鄉祭祖的名目短暫回台灣停留幾天。

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體會的流亡與漂泊。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多數公費生都已辭世,尚在世的公費生都是高齡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他們是一群見證了新中國成立數十年變遷的台灣人,而且,他們都是懷著抱負與理想離鄉背井去祖國求學的知識青年,對於那個年代的感觸,想必更加深刻。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兩岸形成對峙僵局,所有那些關於公費生在兩岸歷史上開創出來的傳說,所有那些公費生在兩岸歷史上的地位,戛然而止,灰飛煙滅。國民政府在台灣開始大量逮捕並殺害共產黨地下黨員,甚至那些並非共產黨員、僅僅曾經和共產黨有接觸、或是有反對政府言論的台灣人,也都被以政治犯的名義關押進火燒島。那是一段白色恐怖的記憶。

滯留在大陸的公費生因為和共產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的台灣戶籍全都被註銷,實際上等於被宣告死亡;可是,他們確實都還生活在海峽彼岸不為人知的角落。而他們的台灣親屬全數被列入黑名單,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控,失去部分公民權。

一九八七年蔣經國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令,接著開放大陸返鄉探親。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知道,有一群台灣本省人是那麼渴望到對岸去尋找他們的親人。對公費生的家屬而言,開放大陸探親的政策不是返鄉探親,而是離鄉探親。早在大陸改革開放之時,部分公費生的家屬就透過海外關係,尋到了滯留在彼岸的親人,可那時候還不能張揚,因為這是通敵的行為。如今這層人為藩籬消失了,兩岸的親人又重新團聚在一起。

滯陸公費生透過各種管道和媒體,紛紛表達想在晚年返台定居的意願,務必在臨終前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土地。然而,他們已不再具有台灣人的身分,因此一一被政府拒於門外。許多人還來不及踏上返鄉之路,就已病倒在海峽的那一頭。

你來得太晚了

最早在政府機關揭露公費生滯留彼岸一事的,是第九屆省議會議員邱創良和黃玉嬌。當年他們在省議會提出質詢,要求省教育廳負責協調有關機構,無條件讓公費生返台探親或定居,但政府並沒有答應讓這些老台胞返回台灣。

最早報導公費生一事的媒體,是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的《中國時報》。其在第七版大陸新聞版面以《還有批台籍知識份子滯留彼岸》為題,引述了中共新華社的報導:「這批台籍知識份子是一九四六年台灣省教育廳選派到大陸一些大學學習的學生,後來這批學生有一些人沒能及時返回台灣。如今這些滯留在大陸的台胞均已退休。這批台籍知識份子雖然在大陸成家立業,但是仍然思念家鄉的親人,也擁有共同返鄉探親的共同願望。」

隔天,《中國時報》接著報導後續新聞,第七版面右下角有個不起眼的欄位,上面的橫批寫著「人事已非,謎團怎解」,原文內容如下:

新華社報導「台籍學生滯留大陸」
省教育廳:查無檔案資料


【記者黃恩齡中興新村報導】根據中共「新華社」的報導,大陸有一批於一九四六年由台灣省教育廳選派到大陸大學學習的學生,如今成了滯留大陸的台胞,但是由於年代已久,人事已非,這些人當時究竟從何管道前往大陸,省教育廳目前未存有檔案資料,廳方表示將在編寫「廳誌」時深入研究探討。

省教育廳目前正在積極著手編寫「廳誌」,據主辦人該廳研考小組執行秘書連瑞金表示,一九四六年(即民國卅五年),當時省教育廳尚未改制成立,其前身乃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據他目前所收集的資料,「教育處」本身似乎並無派人到大陸大學進修,但是當時台灣省分為八市,台北市為一等市,高雄市為二等市,兩市曾派人到大陸進修,另警備總部也派人前往大陸進修,由於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身兼台灣警備總司令,目前滯留在彼岸的台籍知識份子,是經過何種管道出去,滯留大陸有多少人?是否與教育廳前身「教育處」有關,教育廳並無檔案可查。

連瑞金指出,民國卅五年「教育處長」乃是由范壽康擔任,後於民國卅六年五月十六日省府教育廳才正式改制成立,第一任廳長為許恪士,目前這兩位首長一位已去世,一位下落不明,所以要了解當時選派學生情形實有困難,但是教育廳在編寫「廳誌」時,將對滯留大陸學生問題廣泛收集資料深入了解。

嘉義有三人,唯無江濃與莊德潤

【嘉義訊】大陸淪陷前,嘉義地區到大陸求學迄今未能返台的知識份子,嘉義戶政單位查出有三人,但其中無香港新華社發佈的江濃、莊德潤二人,使得確實人數成謎。

香港新華社日前發佈一則消息,指一九四六年由台灣省教育廳遴派到大陸求學的學生,在大陸都已退休,很想回台灣,其中江濃、莊德潤二人是嘉義人。

嘉義戶政單位,根據省警務處清查滯留大陸台胞的指示,進行清查,嘉義縣市滯留大陸的台胞,共有卅四位,其中廿四位是當年的國軍,七位是一般民眾,三位則是到大陸求學的學生,他們是住嘉義市的蔡銘熹、王銘熙和布袋鎮的林金德。

戶政單位清查出的三位到大陸學生,並無新華社發佈的江濃、莊德潤二人,根據戶政作業,滯留大陸台胞在五十三年時,均已除籍,因此目前清查不易,是否每鄉鎮戶政事務所均做過詳細的清查,也就影響正確人數至鉅。

邱創良和黃玉嬌在省議會的質詢與媒體的報導,並沒有在台灣社會激起太大的漣漪。曾經曇花一現的公費生返台請願,立刻無聲無息消逝於那個波濤洶湧的野百合年代。這其中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滯留在大陸的台籍老兵一個個回來了,而且政府還給予他們應有的補償與福利,這顯示台灣政府並不是完全不准許滯留在大陸的台灣人返台定居。那為什麼偏偏就對這群公費生視而不見呢?邱創良等人在省議會的質詢,備妥了相關檔案與證據,並非空口說白話的作秀演出,為什麼政府機關無法拿出相應的措施呢?當年因為反對國民黨政府而流亡海外的台灣人那麼多,解嚴後都順利回來台灣,部分人士還成為領導台灣民主運動的先行者,為什麼就只有公費生回不了台灣呢?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歷史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嗎?

於是,二十多年前還是小學生的我,在二十年後踏上了尋訪公費生的迷途。撥開一層又一層的雲霧,我終於找到了幾位還在世的老人。他們先是感到吃驚,然後每個人都對我說過一樣的話:「你來得太晚了!」我聽到這話的時候,心中湧出說不盡的酸楚。老人家們日思夜盼,盼望有天能以台灣人的身分返回故里,盼到大陸改革開放,盼到台灣解嚴,盼到兩鬢斑白,還是盼不到那條回家的路。他們只能對我說,你來得太晚了,你真的來得太晚了!

報平安的家書,永遠都是遲到的。〈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鐘明宏
一九八○年生於新北市,台大政治系政治理論組畢業,目前為專業文史工作者。
大學期間即赴中國自助旅行,畢業後曾赴廣東東莞工作。十餘年來,足跡遍及齊齊哈爾、哈爾濱、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成都、南寧、東莞、廈門等城市,熟悉中國各地方鄉土風情。
他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熟悉中國人民對台灣的認知與想法,常年與中國友人交流兩岸關係與政治,非常熟稔這方面的議題。二○一○年起,積極投入研究滯留中國的台胞歷史,特別精通一九四六年台灣公費生的相關事蹟。
出版:沐風文化

書名: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目錄:
楔子:被動亂抹去的歷史

第一篇:一九四六
一九四六年的考試公告
光復前後的台灣高等教育
思慕祖國,熱愛台灣
錄取名單與分發名單
臨別前的熱情呼喊
動搖認同的三大事件
在那之後的故事

第二篇:那些曲折離奇的漂泊身影
陳 弘:半世紀的死別與重聚
鄭 堅:分隔兩岸的傳奇一家人
陳天章:急公好義的知識青年
洪瑤楹:永保初衷的堅毅台灣人
楊威理:書堆背後的思鄉之情
尤寬仁:漂泊一生的語言天才

第三篇:那些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
白色恐怖受難者
【檔案一】如彗星般隕落的劉碧堂
【檔案二】嫉惡如仇的張璧坤
【檔案三】遞補李登輝入地下黨的蔡瑞欽
學生運動活躍者
【檔案四】公費生巡迴演講領導人江濃
【檔案五】反飢餓學潮中瓦解國民黨騎兵隊的白明
【檔案六】親身參與二二八事件的曾重郎
投筆從戎起義者
【檔案七】加入第四野戰軍千里南征的方木
【檔案八】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張克輝
其他難以訪查者

尾聲:盼不到那條回家的路
跋:撰寫公費生故事的因緣

延伸閱讀

鴻海攜手輝達在高雄建先進算力中心!以超級晶片GB200伺服器為核心 總共64櫃、要用4608顆輝達GPU

2024-06-04

信義區撒錢「3千人瘋搶」傳多人傷 恐怖推擠如「梨泰院翻版」!網紅犯2罪到案說明:不為發錢道歉

2024-05-11

見證陳其邁無孔不入的招商力量!爭取輝達、美超微進駐...謝金河:高雄人應感謝有好市長

2024-06-06

不只台積電,輝達也來了!高雄房價Q1漲近1成「晚3個月買要多掏百萬」…楠梓中古屋更是翻倍漲

2024-06-06

接招合唱團又選高雄!陳其邁獨家拆解「演唱會經濟」秘密武器:蒙古歌迷飛來都能分析、10萬人也免驚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