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台灣金融霸業 誰主浮沉?P.38

台灣金融霸業 誰主浮沉?P.38

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股市跌跌不休,連帶地使國內企業發生危機,進而對國內金融機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到去年底止,整體銀行的逾放比高達四.四七%,逾放金額達五四○○億元,如果再加上基層金融機構,如農、漁會及信用合作社,整體金融機構的逾放比將更高。如果再把八十七年下半年企業發生危機,受影響的金融機構債權約二五○○億元,約占直接金融的五%,由於事態嚴重,財政部以六個月為期限,允許銀行不必將問題企業相關債權列入逾放比,從時間來看,九九年第一季底可能是銀行逾放比的高峰。除了高逾放比的銀行災情雪上加霜外,低逾放比的銀行沈溺也加重,例如中國商銀逾放比由二月底的二.五六%上升至三月底為三.一九%,世華銀行也由二.五%上升至二.七八%,上海商銀則從三.三%上升至四%。至於前省屬七大行庫,三商銀的逾放比都在六%以上,台企銀為五.九六%。


亞洲金融體系不斷整合


除了逾放比節節上升外,去年十二月,上市三十二家商業銀行,有十二家單月發生虧損,分別是台中商銀虧損七一.四億元,彰銀一四.六億元,東企八.八億元,大安銀行四.七億元,高企二.二億元,華信二.一億元,九八年獲利衰退的銀行有二○家,獲利成長只有一○家,而今年第一季三六家上市金融股發布獲利數字,大多數都呈現衰退狀態。

受到景氣不佳影響,本國銀行獲利普遍不佳,為了免於重蹈日本覆轍,李登輝總統在農曆年後,祭出史上最大利多,除了大幅調降存款準備率外,並調降銀行營業稅率,由五%降至二%,並指定高逾放比的銀行,必須將營業稅調降創造的利益專款專用來打消呆帳。另一方面財政部又祭出兩項對策,一是銀行資產使用效率不佳已是既成事實,財政部將強制銀行,繼續對不良資產提撥足額準備。最受矚目的是財政部積極研擬合併專法,以排除合併時的稅負障礙為主,推動金融機構進行合併。

財政部對銀行合併態度轉趨積極,主要是因為李登輝總統在二月間批評國內經濟是因為新銀行開放太多,李總統一直希望國內金融機構能從合併中發揮綜合效益。事實上,從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來,亞洲國家不斷進行金融改革,像泰國金融機構幾乎全面崩潰,必須注入三百億美元資金才能解決呆帳的問題,而南韓金融機構九八年全年虧損的金額即高達一二三億美元,南韓的漢城銀行最後被匯豐銀行購併,南韓第一銀行五一%股權也落入美資之手,不論是本土性資金的合併或是外資的購併,近一年多來,亞洲金融機構的合併正吹起一陣旋風,這股風潮從南韓到泰國再吹到菲律賓,菲律賓的十七家儲蓄銀行準備合併為「超級儲蓄銀行」,印尼則有五家私營銀行準備合併為一家大銀行,馬來西亞則由政府接管國營銀行的十六億元不良債權。

在亞洲這股金融機構大改造中,台灣本國的銀行雖在金融風暴中受到傷害,不過比起其他亞洲國家,本國銀行問題還沒有亞洲其他國家問題那麼嚴重,不過英國獨立策略顧問公司總裁 DAVID ROCHE 鄭重指出, 台灣銀行體系壞帳問題十分嚴重,要解決此一問題,政府必須清算壞帳嚴重的銀行,這些壞帳嚴重的銀行,其資本結構必須徹底重整,否則壞帳問題在未來數個月之內勢必對經濟造成重大打擊。他認為有壞帳的銀行必須清算,太嚴重就進行重整或賣掉,甚至賣給外國人都無所謂。


購併題材最值得憧憬

假如把今年當成台灣金融機構重整年的話,除了銀行利用營業稅的調降全力打消壞帳之外,今年最憧憬的題材莫過於是購併了,從亞洲金融機構不斷整合朝大型化目標前進來看,美國花旗銀行都可以與旅行者集團合併,而在日本,東京銀行與三菱銀行併成全球數一數二的東京三菱銀行, 最近法國國家巴黎銀行( BNP)以總值三七○億美元的股票,全面收購早在今年二月宣布合併的法國興業銀行與百利達( PARIBAS ),假如 BNP 以換股方式購併這兩家銀行,那麼在歐洲地區將產生以資產值計最大的銀行,BNP 準備把合併以後的銀行改稱為 SBP,預計合併獲利二○○一年可節省五億歐元的成本,到二○○二年可節省十二億歐元,資本回報率可達一六%,每年盈利成長一五%,合併的效益明顯浮現。

國內銀行的合併與整合,目前都是由經營不善的銀行由其他金融機構收拾殘局,例如,中央票券與宏福票券分別被接管,不過今年來較受矚目的合併與整合應該是台中商銀與泛亞銀行。去年金融風暴狂掃台中市廣三集團的順大裕淪為問題公司,台中商銀也因為大股東掏空公司七四.五億元,造成全年四七.五億元的虧損,為了重組台中商銀,財政部協調匯通銀行接管台中商銀,四月間匯通銀行透過巨額轉帳方式取得台中商銀的部分股權,消息揭露後,台中商銀與匯通銀行都連漲兩支停板,台中商銀股價由一六.二元漲到一九.五元,匯通銀行則由一四.三元跳高漲至一七.五元。到目前為止,匯通銀行能否取得台中商銀經營權,仍是未知數,因為曾正仁及其所有的千友營造、廣三建設仍持有三分之一股權,再加上台中商銀老派股東勢力盤根錯節,霖園集團入主台中商銀仍有變數,不過市場對這個合併案仍多所期待,這是因為霖園集團的金融專業可望為台中商銀灌注新的活力。

民國七十八年新銀行開放的時候,霖園集團也以匯通銀行的名義申請設立新銀行,當時財政部擔心霖園集團發展成金融扭轉期,匯通銀行成為唯一落榜的新銀行,不過山不轉路轉,霖園集團在八十二年前後輾轉取得第一信託經營權,第一信託後來就改名為匯通銀行。十年之後,財政部似乎期待霖園集團趕快長大,金融機構的合併如果由匯通去整合台中商銀,已經可以看出國內金融機構合併的新趨勢,大型化是一條不得不走的不歸路。


大型化、大型化、大型化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美國排名前一百大的銀行,到三月底止總市值達一兆美元,這其中花旗銀行市值為一四四二億美元,排名第二的美國銀行一二二八億美元,大通銀行是六八六億美元,富國銀行是五七六億美元,第一聯合銀行是五一六億美元。即使是香港匯豐控股,如今市值也達八二九億美元,英國華斯銀行( LIOYDS TSB )市值也達八○三億美元,瑞士聯合銀行市值則為七一六億美元。歐美金融機構莫不朝大市值方向發展。反觀國內三商銀目前市值約六十多億美元上下,只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十分之一,從市值來看競爭力大小,已經可以充分看出。

以香港匯豐銀行為例,匯豐從上海出發,到香港註冊,進一步再成為英資大銀行,在這個過程中,匯豐不斷進行國際購併是重要關鍵,尤其是九○年代購併英國米特蘭銀行,從此使匯豐躍居國際級大銀行,當然這段期間匯豐不斷在澳洲、加拿大、美國、拉丁美洲,如今在南韓,一連串購併行動,使匯豐成為旗艦型的大銀行,今年以來,匯豐控股更宣布將在美國掛牌上市,使匯豐股價飆漲,成為香港股市中,唯一再創一六八二○歷史天價的恆生成分股,匯豐在港股的地位,及匯豐因不斷購併而走上國際化的大道,正是今日受陷於瓶頸的台灣金融機構必須思考的主軸。

今年金融機構的重組都是逼於無奈下不得不為的組合,例如央票與宏票因為危機而被接管,台中商銀也因為大股東掏空公司被迫重組,而新銀行中,首開經營權易主的是泛亞銀行,由楊天生的長億集團主導的泛亞銀行,在這次長億股價暴跌中被拖累,到二月底止,逾放比達一○.○五%,為了幫楊天生化解危機,中央投資公司在三月間,以每股八元向長億集團買下一萬三千多張股權,中投兩家子公司合計買進泛亞銀行七萬多張股票,連同耐斯集團陳哲芳原有的環球銀行,新團隊進駐,泛亞銀行由準備設立的環球銀行進駐,去除了舊包袱,泛亞銀行在第四季一口氣打消六六.三四億元的呆帳,使全年出現六二億元的巨額虧損,預計今年仍需打消三○億元呆帳,儘管泛亞銀行虧損驚人,不過去除沈溺,邁向重生,市場仍予泛亞銀行高度肯定。


霖園集團率先表態

從國內金融機構的重組來看,目前國泰人壽的霖園集團是一個重心,霖園集團以國壽為軸心事業,商銀的部分由匯通銀行進行整合,未來如果台中商銀能順利納入版圖,而傳聞中的玉山銀行也有機會與霖園集團結盟的話,應是令人樂見其成的方向。不過如果財政部希望展現金融機構合併魄力的話,現有銀行中,大型行庫與大型行庫的合併應該有幾個成功的版本,比較有利於國內金融版圖的重整,例如,立委林文郎一直鍥而不捨推動三商銀合併案,從三商銀業務重疊度來看,也許三商銀合併綜合效益未必最大,不過三商銀若能合併,卻是台灣有一家超大型金融機構的新里程碑。

因為三商銀合併,股本將達九二八億元,市值可達二百億美元,超越台積電,成為最大市值公司,且股本近千億元,也超過中鋼成為最大股本公司,而三商銀合併後,全省分行達四二○個,幾乎是一家超大型的金融百貨公司,三商銀合併後,不管是在行舍、全省業務及人事精簡,都可省下相當可觀的成本,不過三家商銀都是股票上市公司,除了四十六萬個股東利益要照顧之外,三商銀原本有三個董事長、三個總經理及無數個高階主管,可能都要因為合併而消失職務,這恐怕是三商銀合併最大阻力。

假如三商銀合併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話,財政部可以推動現有上市金融機構與未上市金融機構的合併,這種夾帶上市的方式在過去幾年阻力很大,但是現在金融機構合併有利股價,可望使合併減少阻力。到目前為止,由財政部充分掌控的未上市金融機構,至少還有台灣銀行、合庫、土地銀行、中信局等,這些金融機構可以任由財政部點鴛鴦譜,例如市場傳聞農民銀行可能與土地銀行合併,而中國商銀可能合併中央信託局,由於土銀與中信局都未上市,如果能透過合併,變相夾帶上市,不失為好的辦法。其他如世華銀行與華僑銀行融合度也頗高,似乎可以積極整合。

最近匯通銀行與台中商銀的合併,大華證券與台証證券、富邦證券與環球證券,在消息未辨明真偽之前,只要報紙登載,股價總是以跳高漲停來回應,可以明顯看出金融機構合併已是全民樂觀其成的大道,金融機構的經營者若再抗拒潮流,很可能第一個淘汰。


延伸閱讀

電價、利率調升後,央行6月會再升息?楊金龍5個字露玄機!認「漲電價有道理」對通膨影響溫和

2024-03-27

4月電價漲,我家會多付多少錢?台電秀「試算2圖卡」給你看:每天增加不到1元,還有一方法能推算!

2024-03-26

月薪6萬應該開賓士?薪資從5萬到25萬,存款卻越來越少...花錢兩大原則,不需省吃儉用也能提早退休

2024-04-22

楊金龍給Surprise,央行逆勢升息哪來的勇氣?除了電價、通膨,還有這些外部原因替他壯膽

2024-03-27

薪水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實質總薪資掉到53189元「7年來首見負成長」,年減創11年最大!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