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指數跌跌不休,但整體外資九月巨幅賣超四百餘億元後,國內政局在十月先後出現前行政院長唐飛請辭所引發的部分內閣改組,以及宣布停建核四這兩大政治事件。
政治疑慮不變應萬變
事實上經過了九月台股在外資大軍賣超的震盪洗禮下,加權指數直探六千點大關,十月雖然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台股仍因政局不安、投資信心不足而加速挫抵至五○七五點,但外資此時卻反過頭來站在買方,此舉反空為多的現象,配合國際股市的走穩,以及各產業第三季季報疑慮的解除,再度證明了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實無損於國際法人在台股的長期多頭投資策略,除非兩岸關係有重大變局,或經濟成長明顯停滯,否則不管台灣的政局有多麼令本土投資人不安,只要仍具有區域性的比較投資利益,這些外資並不會輕言撤資。
港商里昂證券分析師認為,由這些回籠的外資資金來看,買盤仍集中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或公司,最明顯的就是晶圓代工產業。當初確實有不少分析師對於半導體產業有所質疑,不少大型投資機構紛紛調降產業評等,而在第三季結束後,又重新檢視各產業的景氣循環,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多數投資機構認為晶圓代工產業景氣的多頭行情尚未結束,這種結果導致先前落跑的外資資金再度回籠;再加上MSCI將調高台股市值比重(由六○%增加至八五%)的利多,促使部分新資金進場卡位,選擇的投資標的自然先往占指數權數大、透明度較高的個股集中,如台積電、聯電、華碩、鴻海等。
某大型歐系券商研究部指出,因為多數券商對台灣市場的整體投資價值判斷是經由香港或新加坡總部來進行,而這些身經百戰的國際投資法人,對新興市場多有所著墨,當地市場內部的政爭對他們而言早具有防疫能力,他們只是由上而下的利用比較經濟利益或價值( valuation )來進行投資評估,因此可以發現, 從今年初以來,儘管外資券商會對台股指數的上檔空間不斷調降,但相對於區域內的投資建議來看,包括瑞銀華寶、摩根、高盛、里昂等券商,對台灣的投資評價清一色多出現在「加碼」行列。
此一加碼動作, 凸顯出這些股票投資型的外資( Foreign PortfolioInvestment )對投資地區政治因素的「不在乎」或「無知」。 不過,該研究部也強調雖然對市場的整體評價是回歸於基本面,但政治或其他非經濟因素都會是外資未來陸續觀察的重點變數,特別是台灣政府迄今仍未提出明確的施政方向,外資最直接的回應態度便是以「不變」應「萬變」。
投資重心首重價值型股票
的確,經由過去一個月外資的個股進出明細表來看,買超的前二十大個股多是著重在具價值型的評估標的上,如台積電、台達電、國壽等,部分外資券商主管咸認為現階段短期的選股策略重心應在於「價值型股票」而非「成長型股票」,而以目前各券商對台股明年各產業及個股的預測值來看,有三大族群值得留意:即IC、筆記型電腦與金融類股,而先前炙手可熱的DRAM股恐怕得等到明年下半年後,產業景氣才會較為明朗。至於中期的投資策略則傾向觀望;長期而言,因為台灣經濟成長率仍有向下調整空間,對於各上市櫃公司明年度的營運展望也還在逐漸調整中,建議應持保守態度因應。
由上述看來,儘管目前外資買盤有向防禦性股票(或說價值型股票)集中的趨勢,但尚無就此斷言是長線外資客的反空為多。一位美系券商交易員即指出,以摩根台指期貨與現貨差價頻頻擴大現象來看,政府刻意營造多頭的氣勢確實可以吸引短線的亞系外資進場跑短線,有時是反應海外存託憑證與現貨間的差異,或是配合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行,或是單純的避險、套利等,甚至不排除一些公司大股東利用「外資身分」進場攪局,而諸如此類的投機性資金雖然不少但卻難以分辨。
以十月整體外資在集中市場買超一六八億餘元來看,屬於專業投資機構(即QFII)的買超金額尚不及一半,這固然表示有部分是來自於海外共同基金的買盤,因為國際股市回穩、海外投資人贖回壓力減少而增加的買盤,但也有大部分的資金是來自於境內外僑的貢獻(俗稱GFII),這並非表示這些資金就是假外資,只是因為GFII的申請程序較為便利,投資額度雖小卻足以凸顯其「投機性」。
成也外資敗也外資
另外,外資券商在承做衍生性金融商品時,也會刻意造成外資買超的熱烈盛況,如十月底美林於海外發行仁寶的證購權證,為了建立避險部位,美林在數個交易日內便積極買進仁寶萬餘張,一度演出軋空行情,讓仁寶股價相對抗跌。當然,此類衍生性金融商品還包括 OPTION (選擇權)或 SWAP (權益證券交換),不過會成為此類標的的個股通常透明度不高、且傾向是公司大股東的刻意做多,由近一個月外資買超的個股明細來看,華隆、新纖等的買盤都可能來自於此一類型。
事實上,大型的國際投資法人就像航空母艦般,決策模式會出現落差效果,即當決定投資或撤出某一地區市場時,通常決策反應會遠落後於當地投資者,或投機性的國際資金,特別是歐美資金。因此,反映在台股上,常會出現大盤漲時、外資的追價力道,以及大盤重挫時、外資還拚命砍殺的助漲助跌現象。
不過,申請來台投資的外資多達四百餘家,除了航空母艦外,也有不少小型的戰鬥艇,反應快速,如亞系資金,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新加坡政府基金,這些不同性質的外資,各有其投資模式,對台股的投資策略也不盡相同,因此儘管目前外資資金的大幅回籠可能是短期現象,或夾雜「假外資」等繪聲繪影的傳言,但部分外資券商也證實在近期買超行列中,確實有新外資資金的挹注。故回歸至台股的結構本質,真正的隱憂還在於籌碼渙散、國內投資人信心不足,或是財富縮水後、買盤力道明顯不足所致,短線外資的進出則僅能視為投資之參考,並無法扭轉台股長期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