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注意跨國際購併風潮的影響 P.78

注意跨國際購併風潮的影響 P.78

從我們資訊產業來看,未來絕對是個地球村,沒有地域之分,這雖已是既定的事實,可是資本市場加速開放後,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將更大。

過去台灣以製造為主,主要以低成本的方式,大量生產產品銷售到國外,幾年下來,這一直是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優勢,可是曾幾何時,目前只要以製造為主的企業,毛利率根本不到一○%,這麼低的毛利,不得不讓企業往其他低成本的東南亞國家或中國大陸外移。

再加上去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國際大廠也擔憂:把全部資源擺在台灣是否安全?現在,國外廠商下訂單時,也會考慮台灣廠商是否有其他生產據點,萬一沒有第二個生產資源( second source ),倘若發生意外, 出貨就會有問題;據我所了解,不少公司未來是否繼續下訂單,已經將「第二生產資源」列為重要考慮條件之一。

再者,廠商下訂單還會考慮「降低成本」的能力。顯然地,台灣人民的國民所得愈來愈高,不論基本工資、社會福利成本一路增加,所以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逐漸消失,未來往「知識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知識經濟」這議題在產業與政府單位間已經發燒很久,包括學界也大聲疾呼。前不久,我到新竹一趟,才知道台大管理學院正計畫在新竹竹北成立分校,學校與產業結合,並且利用知識來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已經明顯地取代過去製造的地位。

可是發展知識經濟會面臨的問題是,知識並不會憑空誕生,必須經過「應用」,發現應用上的缺點,才會進一步思考技術的改善,好比使用行動電話,年輕人為了凸顯自己的特色,紛紛利用手機下載鈴聲、圖形,因而廠商在這技術上不斷地提升,這方面的應用功能就愈來愈多。

況且所得提高後,如果產品的應用功能強大,消費者當然願意花較高的代價購買。業者們常說:台灣的軟體中,就屬卡拉 OK 軟體寫得最好,因為每個人都喜歡唱歌,點歌過程中,大家希望能用排行榜或歌手選歌,所以台灣的點歌軟體愈寫愈好,讓很多老外都跌破眼鏡。

過去,西方人習慣以電腦處理事務的頻率比東方人高,因為使用機會多,自然會促進新軟體的誕生。好比一個大型企業裡,要把所有人湊起來開會實在不容易,可是唯一共通的是,公司上上下下皆使用電腦,如果能在電腦上簡報、連絡彼此, 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也節省很多時間,所以群組軟體( GroupWare )就這樣誕生了。這些都是生活應用刺激技術進步的例子,所以台灣應該加緊走入應用層面,才能刺激技術的提升。

最近我與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柯承恩聊到, 台灣加入 WTO 後,本地市場一旦打破國界的限制,連教育都會受到衝擊,因為外國學校如要來台設立分校,我方並不能阻止, 所以台灣目前學界流行的 EMBA, 未來極可能變成 IMBA (International MBA ),而且當外國學校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來台灣設立分校後,一旦選擇增加,大家自然會往名校擠進,到時候台灣將有不少大專院校面臨招生不足、財務困窘,甚而關門倒閉的風險。

加入 WTO 後,高科技也是首當其衝的產業之一, 為了增加競爭力,除了人員教育、再教育外,對外爭取人才也是方法之一。例如美國人,他們原本很討厭外來移民,認為移民者影響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可是高科技業者早就深深感受到,美國本地的人才根本不夠,所以為了吸引國外優秀人才,美國政府也配合企業直接發放工作簽證給這些知識工作者,以移民來吸引這些人才的進駐,這也是所得已經這麼高的美國,經濟還能不斷成長的主要原因。所以台灣也要積極爭取,據我所知,新加坡已經積極地向中國大陸招手,如果台灣的腳步不再快一點,日後根本沒人願意來台灣。

資本市場開放後,進入台灣的外資愈來愈多,企業合併的情形也將愈來愈普遍,好比最近雅虎併奇摩、日本 NTT DoCoMo 也傳出投資台灣電信業者的消息,以往一直堅持自己掛牌的數位聯合,也鬆口不排除被購併的可能。未來這種合併案,不會只發生在網路或電信業,將來很多產業都會受到影響。

過去我們笑稱,中國人常抱持著「寧為雞首、不為馬尾」的心態,這是因為以前做個上班族沒有太大經濟誘因,而當機會來時,自己當個小老闆的獲利也比當上班族還要多。但是,走向知識經濟及資本市場之後,不少公司例如聯電、台積電,已經為台灣創造非常多百萬或千萬富翁,這時候當個上班族,賺錢機會比自己當小老闆還多。

我記得七、八年前的美國,新創企業幾乎都把上市上櫃當成經營的重要目標來吸引投資者,隨著資本市場的演變,漸漸地,企業把目標除了上市上櫃之外,也加入「被購併」的選項。而台灣現階段的企業,有了資本市場的誘因之後,更多的創業者也不排除被購併,畢竟在股東獲利考量上也好,減少經營風險的考量也好,做個千里馬的馬尾總比一隻獨行的雞,比較能夠因應未來市場的挑戰。

美國人他們能夠接受企業擁有較高的本益比,好比雅虎,根本沒賺什麼錢,但是大家卻看好,股票價格也跟著起飛,結果,雅虎只要發行新股票,不用花任何現金,就能用「以股易股」的方式購併奇摩,所以奇摩雖然是人家的馬尾,卻具有好幾十億元的身價。

這些願意被購併的公司,原本僅限於未上市、上櫃的企業,可是當資本市場全部開放,這種機制在未來更可怕,因為連上市上櫃公司,也有被購併的可能。以倚天的股價來看,一股價錢不到二美元,更遑論其他水餃股、雞蛋股的價格,只有幾分美元而已,但美國公司雖然不很賺錢,可是股價卻很高,他們只要利用換股的方式,購買台灣上市公司可說是輕而易舉。

當初香港盈科數碼買下香港電訊,也是利用相同的方式,以傳統經濟眼光來看,雖然沒有道理也不合邏輯,但這就是資本市場運作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未來類似雅虎、盈科數碼這種高市場價值( market cap )的公司,因為不斷吃下其他好公司之故,在投資人的心中價值不斷翻升,最後形成滾雪球效應,勢力便愈來愈強大。

台灣股市近來跌幅相當深,跌掉的六兆元幾乎把台灣的外匯存底跌光,不僅對台灣人民的心理衝擊大,從企業的立場來看,公司股價已經跌掉那麼多,萬一進入WTO,很容易被購併。 從賦稅的角度來看,企業萬一真的被併掉,並且成為外商的子公司,日後這些企業極可能不用再向政府繳稅,少了稅收來源的政府,整個機制變得相當可怕,這個問題實在值得大家深思。

每一季結束後,媒體對企業的「每股獲利」報導相當多,一般而言,大家談論企業的獲利,大多強調稅後獲利,但是企業是否享有賦稅減免,稅前與稅後的獲利相差很大。 舉個例子,假設 A 公司稅前每股賺四元,需要繳交二五%的稅負,所以稅後每股只賺了三元, 而另外一家以製造導向的 B 公司,同樣稅前每股賺四元,卻因為享有獎勵投資的優惠,不僅可以免稅負,稅後每股獲利還可能比四元還要多。

雖然兩家公司實際獲利一樣多, 可是從投資者的立場來看,大家一定認為 B 公司比較會賺錢,因而使得兩家公司產生不同的股票價值及市值,進而影響公司募集資金的能力,假設這兩家公司各要募集一億元資金,卻因為所需的資金成本不同,兩家公司未來發展的效果也會產生極大的差異。這只不過是台灣國內市場的比較,如果進一步與國外公司比較,企業主的壓力更大。

如果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 雖然 A 公司稅後每股只配給股東三元,可是該公司之前已經繳交二五%稅負,自從政府實施兩稅合一後,股東可以抵繳個人綜所稅; 可是 B 公司雖然配給股東四元,卻因先前享有投資優惠之故,年度報稅時已經沒有稅負抵免,從投資者稅負的立場來看, A 公司配三元與 B 公司配四元其實是沒有多大差別的。

雖然投資 A 公司或 B 公司對股東的實際差異不大,可是對企業而言,稅前與稅後兩種不同計算方式,卻扭曲了企業真正獲利的事實,所以,企業談稅前獲利應該比較合理。 如果現行的方式不更改,等到加入 WTO 後,任何公司極可能成為外資經營,萬一老外覺得台灣管制太多,只要一下市下櫃,企業搖身變為外商,也不是不可能。

資本市場開放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大家也不用那麼悲觀,就像當初電子錶出現之時,曾經讓鐘錶王國瑞士相當緊張,但瑞士仍靠著自我特色走出一條路,現在消費者買錶,依然指定瑞士製造,所以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特色,創造自我優勢增加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就不會有夕陽工業的擔憂。

產業根本沒有「傳統與否」之分,任何科技、製造產業的存在,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問題,好比法國的香水工業,其實香水產品的成本相當低,可是法國人卻利用高科技創造出相當高的附加價值,所以台灣也要回頭思考,自己的優勢究竟何在。

政府訂定了不少產業政策,十幾年來資策會、工研院也研究了不少技術,他們的確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帶來不少貢獻,可是,當企業也有研發能力後,財團法人應該轉而鎖定一個可以培養出競爭優勢的目標,集中火力發展這項前瞻技術。

就像微軟的作業系統,每年替美國政府創造龐大的外匯,技術在「精」而不在「多」,台灣政府應該改掉現階段「亂槍打鳥」的研究方式,只要集中所有菁英與財力,研發出前瞻而能做到進口替代甚而技術輸出海外的產品或技術,這樣先前的投資就很划算。

電信事業在歐洲相當發達,我認為台灣也有機會趕上,可是腳步不再快一點,很容易被其他國家追過。我最近剛從大陸回來,大陸目前發展速度快得令人瞠目結舌,光是上海地鐵的擁擠程度,幾乎與東京一樣,百貨公司的買氣比台灣還要旺;過去中國大陸只談政治不談經濟,可是現在,經濟已經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主要話題。

大陸電信市場相當發達,甚至已有追上台灣的趨勢,不論是行動電話或 PDA,市售品牌比台灣還要多。業者為了促使消費者使用家用電話上網,通信費用只收一半,而且為了鼓勵使用 WAP,每個月前五百分鐘只收人民幣三十元(約台幣一百多元)而已,這些都會加速電信服務的蓬勃發展。

反觀台灣,使用 WAP 一分鐘卻要二至六元, 而且基於商業考量,使用者若要發送簡訊,還有不同大哥大系統間不能互傳的限制;台灣業者們的限制,反而形成了解與創造消費者需求的阻礙,或許這樣做對台灣市場而言影響不大,但是否我們不知不覺之中也失去了進軍其他市場的大好機會。

全球的電信市場仍在起步階段,依台灣與大陸的潛力,應該可以共同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規模,台灣唯有加快開放腳步,並且結合大陸市場,如此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讓業者投入更多研發資源,創造更美好的加值服務與產品,這時更多國際級的企業也才能夠孕育出來。

延伸閱讀

兆豐金、第一金、合庫金...為何今年官股很敢配股票?存股100張金融股達人:股利2大特色「這檔最吃驚」

2024-04-25

看好是「下一個中租」,這檔金融股王殖利率6%!點名3檔私房菜、達人:吃高股息ETF豆腐有訣竅

2024-04-08

存股族必看「這些冷門金融股偷偷賺」 股價還在1字頭!十檔有4檔殖利率破6%

2024-04-09

存股族最愛「隱藏版」口袋名單來囉!5檔金融股狠賺 「配息又比金控更大方」殖利率5%起跳

2024-04-14

中信金、富邦金、開發金...11家金融股現金殖利率誰優? 2檔衝破5%,存股族敲碗本週「這檔」重頭戲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