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傳統晶圓代工已死 聯電另闢蹊徑 P.56

傳統晶圓代工已死 聯電另闢蹊徑 P.56

日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發表晶圓專工高毛利時代已結束,之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反駁曹興誠的說法,這對晶圓界的標竿人物維持向來唱反調的老戲碼,不僅造成電子股以慘綠盤勢回應,更引起投資人相當程度的重視,如果晶圓產業的未來真如曹興誠所言,這個產業本身與投資人該何去何從?本刊特別專訪曹興誠,請他更進一步說明這種說法。以下是專訪紀要: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日前你發表晶圓專工高毛利時代已結束,並提出聯電的新營運模式,這個策略調整主要的意義在哪裡?

曹興誠答(以下簡稱答):大家都知道,晶圓專工模式是聯電於一九八四年首度提出,至今已近二十年;聯電及台積電引用這個模式,曾獲得重大成功,但目前這個模式的獲利能力已逐年下滑,值得警惕。

導致獲利大降的原因,主要是競爭者大幅增加。在美國有 IBM,韓國有三星、東部( Tongbu )、海力士( Hynix )等; 新加坡有特許,大陸、馬來西在崛起之中;而日本、歐洲也有廠商在積極籌畫進入此行業。此外,台灣的 DRAM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廠商,像世界先進、力晶、南亞等,也在努力轉型做代工。
競爭者大幅增加,必導致產能增加,利潤下滑,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晶圓專工自無法倖免。

另一個不利因素,是所有電子產業都已經進入微利時代,這將使我們客戶不斷地淘汰或合併,而每一次合併,都會大幅衝擊供應廠商的獲利。像最近惠普和康柏的合併,就幾乎將其 OEM (原廠委託製造)供應商的獲利一掃而空。 日本各大IDM (半導體整合元件製造廠),由於不堪忍受長期獲利低迷,最近在進行一連串的整合。預料這種整合風也將逐漸擴及美國,讓晶圓專工業的獲利雪上加霜。


台積電兩年淨利掉二六% 擴大產能加強研發效果有限

以上兩個因素,已使晶圓專工售價持續下滑,衝擊毛利;而為了擺脫新進者的競爭,晶圓專工廠商需要大幅投資研發,這將促使獲利率進一步下降。我所說的獲利下降,談的不僅是毛利,而是淨利的下降。比較台積二○○○年與二○○二年的報表,我們可以發現,在營收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一六六二億元與一六一○億元),台積的淨利率竟然從二○○○年的三九‧二%,掉成了二○○二年的一三‧四%!其淨利下降的幅度,遠超過毛利下降的幅度,主要即為研發支出大幅增加所導致。

要解決獲利下降的問題,拚命節省成本效果有限。另一種方法是擴大產能,希望增加產出來降低單位成本。 但這種策略, 只會使產能過剩更形惡化。 我們在DRAM、TFT-LCD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都看到這種情形,結果並無法使獲利提升。

其次一個策略,是全力加強研發,希望能在技術上領先,甩開競爭對手。這種策略,如果能夠產生足夠的智財權( IP ),形成獨占或寡占,當然是很有效。可惜對半導體製造而言,設備是外購,製程不可能形成獨占或寡占;領先者往往成為烈士,追隨者卻能以更成熟、更廉價的設備,達到更高的良率,在量產上勝過先行者。因此,拚命研發製程,頂多取得六個月的領先時間,然後仍須面對殺價競爭,並無法解決利潤低迷的問題。


創意與創造才能解決問題建立夥伴關係最重要

問:這些問題正是目前投資大眾最擔心的,如果晶圓專工長期變成一個低毛利、低成長、高度競爭的行業,不等於宣判了死刑嗎?你怎麼改變或調整?

答:要解決 Foundry (晶圓專工)產業毛利下降的問題, 用傳統方法是不行的,我們需要創意和創造。

首先,必須把晶圓專工當成基礎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協助客戶取得成功。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盯著客戶的口袋,希望從客戶身上賺取更多利潤,而不顧客戶死活。我們必須抬起頭、放寬視野,與客戶一起創造成功;再由客戶的成功之中,獲取我們的成功與利潤。

如何與客戶一起創造成功呢?首先要設法與客戶建立「買、賣」之外,更密切的合作關係,我們稱之為夥伴關係。有了夥伴關係,就可以針對客戶長、中、短期的具體需要,集中全力去配合;在售價、製程、尤其是智財權上皆如此。這樣客戶可以取得 Time to Market (快速進入市場)以及 Time to Volume (快速達到經濟規模)的優勢,而我們製程及 IP 的發展,可以切實針對客戶的需要來做,避免「無的放矢」,而能大幅節省研發費用。

當然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人人會講,問題是如何落實。我想其中的關鍵在於取捨,如果我們想獨霸市場,對客戶來者不拒,意圖「贏者通吃」,那就不可能與某一些客戶建立特別密切的夥伴關係;如果人人都是「夥伴」,那就等於人人都不是夥伴。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已經不再到處行銷找新客戶,轉而全力加強與現有客戶的關係;有人說我們在逼客戶「選邊」,這是誤會。其實我們並不在乎客戶到台積電下單,因為台積要伺候的客戶比我們多得多,「倍多力分」的結果,絕不可能像我們一樣,給客戶真正「 VIP 級」的待遇。 這種「重點攻擊」的策略,本來就是「非龍頭」廠商的專利,也是龍頭廠商的弱點。


夥伴模式是「立體」活動 做決定就要有所取捨

當然,「夥伴模式」並不僅是商戰手段,我們真正的重點,是把晶圓專工產業,由單純的製造服務,升級為與客戶共創綜效及附加價值的「立體」活動。在微利時代,產業鏈的上、下游必須緊密合作,如此不僅可以共度難關,還能利用逆境,成長壯大;而這正是我們這次「轉型」的基礎邏輯。如果我們能把這種夥伴關係及策略性合作,擴大並包含系統廠商、OEM 製造商、IP Providers,甚至於其他晶圓專工廠商,形成一個夥伴網路( Network of Partnership ),我們就可以創造大量的綜效與附加價值,使我們的獲利大幅成長。

能夠跳脫晶圓專工的本位思考,將晶圓專工作為基礎而非目的,這是創意;能夠以晶圓專工的實力,與客戶共同創造綜效與附加價值,這是創造。藉著創意與創造,我們就可以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成功之路。

問:新的策略是否會造成顧此失彼的情況?縮減客戶的數目,是否會把未來具成長潛力的客戶逼走?

答:要與客戶共創附加價值,需要有深入的夥伴關係。既要深交,就難廣泛,我們固守現有客戶,為的就是要完善客戶服務,避免顧此失彼。當然這樣做,可能在未來會錯失若干有潛力的客戶,那也沒有辦法。因為做決定就是要有取有捨、有決有斷。


聯電比台積電有創意也比較懂得創業

問:有人說曹董此次宣布晶圓代工的高獲利時代已不再,同時決定改變策略培養自己的客戶,這個策略的背後,其實是曹董認為聯電已很難在既有的基礎上與台積電競爭其客戶,因此只能改變策略,不再與台積電直接正面競爭,以培養本身的客戶為主?這樣的解讀正確嗎?

答:要集中精力去爭奪台積電一些客戶,是可能的,但要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就需要考慮。聯電除了 IC 製造外,有許多特長是台積電沒有的。我們有創意,像分紅配股、四班兩輪等等都是聯電的創意。晶圓專工的商業模式也是我們的創意,把「代工」正名為「專工」,也是我們。

我們也懂得創業,在美台兩地,我們主導或協助創辦的成功公司,可說多到不勝枚舉,而且不限於 IC 業,還廣及光電、PCB 及創投業等等。我們也善於國際間之合資合作,而且進退如意,因為我們在台灣及美國加州都謙沖和氣,廣結善緣,在電子業累積了深厚的人脈。

因此,我覺得把聯電的經驗、特長組織起來,發揮自己的特色,與我們的客戶共謀成長,比用低價去搶台積電的客戶要有趣得多,成果也會豐碩得多。


聯電比特許更晚進入市場 後進者一定要有創新做法

問:來自第三名如特許及中芯等更後進者的競爭,曹董認為未來他們的機會在哪裡?如果台積電與聯電各自培養自己的客戶,是不是意味著未來一些初成立的公司,都得向這些企業靠攏?但另一方面,客觀的事實是, 許多 IDM 也在培養自己的代工夥伴,因此會把訂單交給這些後進廠商承包,例如特許、中芯及宏力都是如此。這樣的情勢是不是已超越晶圓代工業者能夠掌控的範圍?如此一來,晶圓代工業的發展,是否已不再是一個前兩大壟斷的市場,而需要看客戶臉色的環境了?

答:首先我要說明,特許並非後進者,他們從事晶圓專工比聯電早,我們才是後進者。所以後進者並非沒有機會,不過後進者需要有創新性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先進者,成功機會就小了。對我們來說,一些新公司如果要跟我們的客戶搶市場,我們是不會支持的。他們只好去找別人代工。要建立夥伴關係,就不能有機會主義或見異思遷。

近兩年大家都在說晶圓專工業將使 IDM 都變成 Fabless (無晶圓廠的產品公司), 我想 IDM 一定會有所警覺與盤算,不會讓晶圓專工公司壟斷 IC 的製造,然後對他們予取予求。所以晶圓專工公司也不要一廂情願,以為盡可大量擴廠,IDM 非來使用不可。


劉曉明離開矽統如釋重負希望矽統不要失去創業精神

問:最近聯電取得矽統的經營權,但外界不解的是,原任矽統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曉明,應是在出乎他意料之外被「幹掉」的。如果聯電與矽統是夥伴關係,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請」人走路呢?劉曉明不是你台大同班同學嗎?

答:這事情我不是很想談。不過,我只能說,劉曉明的離開很平和,並沒有很勉強,我們之間也沒有什麼爭議。而且我認為,這幾年矽統一直虧損連連,他離開時反而是有點如釋重負。

問:大家都覺得矽統會是下一個合泰,未來矽統會不會也演變成設計團隊獨立成為設計公司,至於晶圓廠則交由聯電管理?

答:聯電與矽統合作得很好,像總經理人選也是請原來矽統的人擔任(編按:目前矽統總經理陳燦輝是原來矽統副總經理),至於會不會像合泰這樣分割,還需要再觀察一、兩年。

另外,聯電也會嚴守分際,不會變成 IDM。事實上,我們希望矽統保有相當的獨立性,最重要是不能失去創業的精神,IDM 現在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很多業者都已失去創業精神。


用實績來激勵聯電股價 積極擺脫殺價行列

問:你們計畫投資揚智獨立出來的宇力,也是類似矽統的案例嗎?

答:揚智的合作也是類似,在晶片組的這個應用領域,如果有兩家公司,讓他們也互相競爭一下,並沒有什麼不好。

問:目前聯電股價正處於歷史低點,曹董是否要為股價說幾句話?聯電的股價是否真如許多人預期,將長期在二十幾元上下浮沉,看不到過去的榮景?

答:我一向是不評論股價的,股價應由市場決定,經理人評論股價好像會違反證交法。我想我們應該把精神集中在經營上,用實績來激勵股價。

我最近的「高利已逝論」意思是說:傳統以「製造」為主的晶圓專工模式,如果不求改變、不求創新,將步 DRAM 產業之後塵,長期在低獲利間掙扎。但聯電現在已經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而且有足夠的資源、經驗與能力來執行我們的新策略。在這個新的商業模式裡,我們對智財權的投資,將大幅增加,製程的研發將更有效率,與客戶各式各樣的創新合作,將陸續展開。

我們也將避免與台積電進行你死我活的殺價競爭,促使產業的素質從單純的製造向上提升。有人說我宣布了晶圓代工的死刑,這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要說,以製造為主的傳統晶圓專工模式,需要提升及創新,否則無法再創高利。而且即使傳統代工模式被宣判死刑,並不等於聯電的死刑,我對聯電的長期展望,是充滿期待的。


將如何配股還未定案 聯電股價不可能永遠低迷

問:聯電去年本業幾乎沒有賺錢,盈餘大部分來自處分轉投資股票,聯電應該不會再配股票給員工了吧?如果沒有員工分紅配股,員工會不會跑掉?

答:有關今年要怎麼配股,我們會等到股東會再做討論,目前還沒有結論。

問:聯電股價已跌至二十元以下,以聯電目前給員工的認購權證,執行價格就在二十元,如果股價漲不上來,聯電還要拿什麼激勵員工?

答:目前股價低迷,應該是短期現象。我預期新的策略會逐漸顯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配合市場需求的改善,聯電股價不可能永遠這麼低迷可憐。

同樣的,我們分給員工的認購權證是看長期的,不是現在就會轉換,而是兩年後才要執行,因此現在股價多少是沒有影響的。


聯電策略將自成一格 外資不致再發生棄保效應


問:最近聯電股價跌幅比台積電深,主要應該是外資大幅賣超,持股比率已從二四%降低到一二%。過去你曾批判過外資,認為外資的買賣往往對股價形成助漲助跌的效果,你對外資到底是愛多還是恨多?

答:外資降低持股比率,應該跟景氣前景不明有關。在此情況下,一般外資的做法,會只保留龍頭股,因此不論任何行業,都應力求差異化,而這也正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

過去我們與台積電像是兩個圓盤,在重疊處激烈競爭。我們目前的策略,是從平面走向立體,將與台積電逐漸差異化。我相信我們的策略是別人無法抄襲的,也因此將自成一格,外資將無法拿我們與其他人比較。這樣今後就不會發生這種「棄保效應」。

問:在你發表完「高利已逝論」之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馬上「吐槽」,堅持台積電長期可以維持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在二○%以上, 聯電做得到嗎?

答:微利時代來臨,產業鏈的上下游更多結合,不要淪為殺價競爭,是我這次提出新競爭策略的主要想法,也要創造比台積電更多的價值,因此聯電長期也要做到這個目標。

問:聯電股本達到一五四七億元,去年營業額才六七四億元,每股營收只有四‧四元,究其原因是股本太大了。聯電會不會有減資計畫?

答:我們的營收未來還會大幅成長,不可能只停留在六百億元。我們目前也計畫在現有客戶之外,策略性地投資一些設計公司。希望這些新公司能與我們現有客戶形成互補關係,也能提高我們的產能利用率。

例如我們最近投資矽統,就可以彌補我們在晶片組這塊市場上的落後情況,同時我們還可協助矽統與其他客戶交互授權智財權, 共同提高競爭力。 此外, 在LCOS 背投電視的研發上,已經快要水到渠成,目前仍須持續投資。 這些計畫完成後,再來考慮減資不遲。

延伸閱讀

阿公組成「爺-POP」,從社群紅到海外...日本地方創生專家現身說法,推「創造價值型」模式

2023-05-01

地方創生的美麗境界

2022-12-14

「創生教母」陳美伶低調走訪各縣市、整合132個夥伴…地方創生下一步:搭上ESG實現共好

2022-12-26

大學校園首創,育達樂齡生活棧,打造幼青銀共榮的學習場域

2019-05-17

踏遍三峽每個地方,唯獨老街…謝金河:和侯市長逛三峽老街、談地方創生,感受百年老街新生命力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