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轉型的矽谷 台灣的機會 P.30

轉型的矽谷  台灣的機會 P.30

2003-07-17 14:42

從事創投近二十年,都在全球各地跑,最近終於有時間和矽谷老朋友閒聊,也藉這段時間思考矽谷在高科技發展高峰至今,引領風騷三十年後,未來它的面貌又將會是什麼?與矽谷互動頗深的亞太區高科技又會受到什麼樣的牽動?

擅長在低檔尋找投資機會的漢鼎亞太創投董事長徐大麟,最近又有一個淨賺四倍的投資案,在矽谷景氣依然低迷之際,這位從台灣走向亞洲甚至國際的創投專家,已經找到了下一條出路。

在矽谷三十多年,我試圖觀察出每個階段所具代表性的「活動」,現在的「活動」又是什麼?大家都在尋找一個清楚的輪廓,或許尚未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此刻正是一個轉捩點,未來的矽谷將更加「多元」。

在談「多元」的議題之前,不妨先談談矽谷華人科技的重要歷程。一如七○年代胡定華、楊丁元、史欽泰等歸國學人進入國家研究機構參與科技發展,臧大化、王大壯等人成為創業第一波。八○年代,苗豐強、吳敏求、王渤渤、王華燕等為第一批回流創業人才,加入台灣科技發展行列。

八○年後期至九○年初,台灣科技公司以及工研院等研究機構紛紛到矽谷設立據點,同時,台灣公司已有美國購併企業的實力,如宏碁購併高圖斯,台灣投資界購併美國慧智等,也有如黃世惠的慶豐集團在八○年代大舉進入矽谷科技投資市場。矽谷一直是儲存能量、取經的地方,我思考著,從矽谷華人走出的印記中,能再為大中華區找到什麼機會?

另外,矽谷也是讓人從錯誤中尋求教訓的地方。過去三年的網路泡沫化,矽谷受到重創,創投要求資金的回收,要不斷地找出好的模式。我也在此舉兩個例子。

先談矽谷在低潮時的一個投資策略。去年三月,我們以一千萬美元投資一家美國上市公司, 就是華人陳宏以及劉雅玲夫婦共同成立的 GRIC,產品是「移動辦公室」網路接駁技術。它的體質不錯,也有技術,缺的就是資金,但因為大環境景氣不佳而受到影響;「錢」能讓體質好的公司起死回生,因此,我們以每股一‧六六美元的價格買入,當時的股價是一‧三三美元。

當然, 公司本身也有好的條件和策略,比方說,GRIC 很早就把不賺錢的網路電話( VoIP )部門結束,把省下的成本在印度成立研發中心。 最近,GRIC 也有好消息,與 AT&T 加強合作關係, 在無線上網 Wi-Fi 技術,加強在二十個國家虛擬私有網路無線上網技術的合作,現在 GRIC 的股價也隨之升高,七月初已達到七元多的股價,我們在一年內獲利四倍。這就是創投在不景氣中的投資策略之一。

GRIC 的模式可以運用在一、兩年前,但現在股市逐步回升, 我們又開始思考另一種模式。現在是風險補償模式( Venture Recovery Model ),我們專注在幾家未上市,且在短時間內也沒有機會在美國上市的公司。

在過去四、五年間,矽谷數以千計的公司從籌資、創業、急速發展到瀕臨關門的局面,但其中也有一些具有不錯技術,卻沒有資金,苦於上市機會不再的公司。而這正是機會所在,我們已看中幾家公司價格相對便宜,幾乎都是「現金價格(cash value )」,技術本身不必花很高的成本。

我從三方面來談他們的條件,一是技術與產品:技術產品領域大約是在網路安全、網路流量管理、無線技術,以及醫療元件技術;二是市場:這些公司的實力相對來說很容易在台灣或亞洲其他地方上櫃或上市;三是研發與人才:我們相中的公司中,有極大的可能是把公司總部搬到亞洲國家去。和當前的美國華爾街市場相比,台灣、日本的資金市場更加活躍,上市的機會更高。

此外,亞洲新興市場的發展潛力不比美國差,例如短訊服務、無線通訊等,這些機會讓全球對亞洲市場都有很強的結合點。但最重要的是,降低公司營運成本,並由技術決定研發地點,不排除仍留在美國。

從前,矽谷也有不少「移轉」到亞洲去的實例,但多半是在人才的流動,現在則是把整個公司,連同靈魂技術都整個移轉過去,在亞洲找到適合接手的團隊,重新開始。我們有管道,能夠幫助他們,這樣的引導模式正是我們亞洲創投優於美國主流創投業的地方。

但不可否認的,我們仍是拜矽谷科技長期發展之賜,才能讓資金運用得宜,為公司做重整。在這一波的重整後,我相信矽谷華人在帶動技術上會呈現更多元的局面。我們會看到,另有一群華人則是成為「海歸派」,不少創新公司全面搬回台灣或大陸。

那麼矽谷的技術發展又呈什麼趨勢?其實,曾讓矽谷發光的半導體已不再是矽谷的優勢,它已經移轉到亞洲其他地方,尤其是台灣已成為半導體的主流發展之地。矽谷仍能掌握的領域則是生物科技、網路以及醫療設備關鍵技術,我仍強調,最尖端的科技技術仍然從矽谷出發,這是很難取代的。

在新的趨勢中,亞洲也有主導的產業。亞洲從前只是一個製造地,因為距市場太遠,不懂得市場需要什麼,就好比亞洲沒有軟體市場,就算真的做出東西來,也因為離市場太遠,也難搔到癢處。我們不能苛求台灣去了解矽谷一家兒童醫院裡需要什麼樣的軟體。

現在不同了,最明顯的例子則是通訊領域,無線通訊、PDA (個人數位助理器)應用,這些產品在亞洲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值得觀察的是,「有市場」代表能夠掌握未來技術的走向,「有市場」代表能看清大勢所趨。

我們聽到台灣官員在高喊著產業升級,但產業升級不能只是畫大餅,而是找到產業升級的技術所在,是自己做?還是向外尋找移轉的機會?在我認為,現在矽谷進入轉型期,正是台灣產業升級的機會,把人才和技術吸引回來的最佳時期。

人才、技術與資金仍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元素,台灣的資金來源較不是問題,在人才上,要更積極,甚至吸引大陸基礎科學家來台灣做研發,或者是海外的大陸留學生都是很好的對象。在技術上,可以大刀闊斧,找三十至五十家矽谷的好技術公司,與台灣技術做整合,一旦移轉成功,能幫助台灣產業快速升級。

當然,在創投業協助「移植」過程中,我們必須找到亞洲市場需求的技術是什麼,才能幫助亞洲的產業升級。矽谷移民創業不僅是驅動美國科技發展的關鍵力量,而且現在一顆顆新的種子在亞洲開花,創投則是領導矽谷建立出一個「全球趨勢( Global Trend )」的澆溉施肥者。


延伸閱讀

訂房龍頭Booking.com爆欠款上億元!日本業者集體提告「有人破產了…」有賺錢為何全球都有苦主?

2023-10-13

英國第2大城伯明罕驚爆破產,3因素釀「完美風暴」…首相蘇納克沒要救:這不是中央政府的工作

2023-09-06

台灣電視報導金融危機,在中國竟渾然不知...破產台商血淚告白:我已是同業中最慢一無所有的人

2023-08-30

不只台積電、聯電 黃崇仁也要去日本設廠了!力積電落腳東北仙台 鎖定28~55奈米製程 傳投資額逾800億台幣

2023-10-31

鴻海電動車夥伴IndiEV聲請破產,3C代工巨頭跨領域踢鐵板,「造車」為何這麼難?公司回應了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