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曹興誠的盤算 P.66

曹興誠的盤算 P.66

聯電宣布減資!總金額高達574億元左右的現金減資,不僅是台灣歷來最大的減資案,受惠的股東也高達93萬餘名,難怪受到市場矚目。不過,這項被視為是「遲來的正義」的決定,到底背後的決策過程如何?未來會不會影響到聯電的後續投資?曾掀起國內軒然大波的和艦案,未來動向又是如何?外資法人又是如何看待這項減資案?從投資價值來看,被高價套牢的投資人,又該如何解讀這項決策?

台北時間一月二十三日晚上九點半,也是美國東岸那斯達克(Nasdaq)股市開盤前,一封由聯電財務部發出的緊急電子郵件,在十秒中之內,飛快地寄送到全球各大媒體記者、外資法人的電子信箱中。當大家打開這封電子郵件後,反應都只有同一種:震驚。


減資  消息一公布 太平洋兩岸聯電股價直飆

這封標題為「聯電董事會決議進行現金減資」的電子郵件,中文字數不超過四百字,非常簡短,內容為聯電決議辦理現金減資,退還股東每股三元,總金額高達五七三.九三億元,預計減資後實收資本額為一千三百三十九億元,相當於目前股本的六九%,減資幅度近三成。「由於現金部分相當高,為活化資金運用,提升股東權益報酬(ROE),此乃三贏之舉。」聯電財務長劉啟東在新聞稿上表示。

突如其來的舉動,讓身為全世界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的聯電,成為華爾街投資法人眼中的短線焦點,買盤從各方湧入美國股市。當天,聯電ADR股價從三.三美元,一路跳空上漲,最後以三.六七美元作收,漲幅達一一%,股價與漲幅都創下近八個月新高,成交量也同步攀升。

位在太平洋對岸的台灣,本來正準備下班的報社記者,也都因為這毫無預警的消息,而搞得人仰馬翻,挑燈夜戰處理這項台灣歷來最大的現金減資案。

隔天,幾乎所有台灣媒體都以頭條新聞的版面,回應這次聯電大幅減資的舉動。同時,聯電在台北股市的股價,也以兩天漲幅一一%創下近期新高。

台灣股市去年颳起一陣減資風,IC設計公司凌陽、瑞昱大幅減資五成之後,法人開始點名聯電應該成為減資對象。

而如今,聯電決定大幅現金減資,除了減資金額創下台灣股市新高,高達九十三萬餘名聯電股東可以受惠,以減資宣布後股價的上漲幅度,顯然,投資人對於聯電這項「遲來的正義」,看法還是很正面。

事實上,以聯電目前的總資產三四六六億元來看,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塊。

三大塊的第一塊是與晶圓代工本業相關的機器與設備,也就是一三九三億元的固定資產。第二塊是龐大的轉投資股票,目前約值七四○億元。第三塊是大筆的現金,總金額也有近千億元。

這三大塊的組合,讓聯電形同「晶圓代工廠+投資控股公司+全是現金的銀行」的組合,只是,聯電本業近幾年獲利有限,大部分均靠第二及第三塊業務賺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二○○○年至今,儘管聯電持續靠處分長期投資而彌補本業的不賺錢,但每年的長期投資金額都持續保持在七、八百億元。也就是說,即使一直賣股,但長期投資的水位卻沒有下降;這也是聯電讓人佩服的地方,許多電子公司的轉投資都是一團爛帳,但聯電卻能持續創造出高回報率的好投資案。

只是,在目前講究回歸核心事業的氣氛下,過度的財務操作已很難獲市場認同,這可能是聯電現金減資的關鍵原因。

因為,本業不賺錢,只能靠著處分轉投資股票,以及拿現金做各種投資,這種作法已被許多外資法人及媒體所詬病,難怪每次舉行法說會,炮火猛烈的外資法人,總是向聯電董事長胡國強「發難」,要求聯電應該回應市場期待,把現金退還給股東。

例如,去年下半年聯電的法說會上,高盛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呂東風眼看聯電手中擁有大筆現金,結果卻拿去從事大量財務操作,就直接在法說會中建議胡國強,應把多餘的現金發還給股東,現場許多分析師也都表示深有同感。

儘管外資法人向胡國強嗆聲,但這次聯電宣布現金減資,卻明顯是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幕後運籌帷幄的結果。

許多人在看熱鬧之餘,也都不免思考,曹興誠心裡到底在打什麼主意?


盤算  保守經營策略宣示 未來不會積極投資或購併

若從表面上來分析,現金減資代表的是未來公司不需要用這麼多錢,因此把現金退還給股東,這也意味著聯電未來不再積極的擴廠或購併,代表的是對未來公司前景態度已較為保守。

若與先前減資的IC設計業如凌陽與瑞昱相較,晶圓代工產業是資本密集的行業,IC設計則是人才密集的行業,同樣是減資,IC設計業的目的大部分是希望提高股價以吸引人才,但晶圓代工業透露的訊息,顯然比設計業更嚴重。

當然,聯電在宣布減資的前幾天,也同時宣布,未來五年在南科投資五十億美元的「利多」消息,新聞出來後,經濟部官員也在第一時間回應,讚許聯電深耕台灣的精神。不過,這個宣示卻值得進一步推敲。

事實上,過去聯電每年的資本投資額,原來就差不多在三百億元上下,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宣布南科的投資案,未來五年聯電本來就需要投資這麼多金額,因此,這樣的宣布似乎沒有很大的意義,頂多只是確定未來的擴廠主要集中在南科廠區罷了,甚至更明確地說,未來聯電的投資擴廠,只會在南科進行,頂多小量加碼。

相對來看,聯電不僅投資額比業界龍頭台積電少,甚至也比小老弟力晶少很多,力晶先前已與日本爾必達宣布五年四千五百億元的投資案,即使台塑集團的南亞科及華亞科,未來的投資金額也不輸聯電。聯電多年來一直想追趕台積電,但看投資額,顯然目前已沒有這種企圖了。

除了投資金額不突出以外,聯電過去一向以購併見長,購併範圍甚至還遍及海內外,如今這樣的氣勢也已不見,連業界小老弟世界先進近來都多次傳出有意收購別家公司的產能,力晶董事長黃崇仁也多次表達拿下旺宏的企圖,相對來看,聯電的活力似乎失去了不少。


盤算  打好與政府關係 旨在讓和艦順利上市 

至於聯電的「友好企業」和艦科技,最近的動態則相當值得關注。據了解,和艦目前有一座雙子星結構的八吋廠,單月總產能約四.五萬片,預計今年上半年單月產能可進一步拓展至六萬片的規模,主要客戶包括聯詠、凌陽、珠海炬力(中國第一大IC設計公司),許多原本在聯電下單的設計公司,有不少都已在和艦下訂單。

根據與和艦承銷券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熟識的人士表示,去年三月,和艦第一次傳出海外掛牌計畫時,初步決定地點在香港,掛牌時間為去年底。不過,目前和艦上市時間不僅延後到今年上半年,地點也在新加坡與香港之間搖擺不定,除看兩地政府的「誠意」之外,更要觀察中芯(在香港掛牌)與特許(在新加坡掛牌)這兩家晶圓代工的股價與本益比表現。

另外還有一點,原本和艦在去年九月宣布,將開始建造第二座晶圓廠,並以十二吋廠為主,預計明年投入營運。不過,與和艦有往來的設備供應商傳出,為了加快上市的腳步,和艦有意直接挪移原本八吋廠Phase II(第二階段)的廠房空間,將十二吋的設備搬遷進去,以提前十二吋廠的量產進度。

姑且不論和艦要用哪種形式建造十二吋廠,對和艦總裁徐建華來說,○五年和艦聯貸所募集的一.一億美元,幾乎都已用於既有八吋廠擴產所需,新一波的籌資計畫在所難免。「該是籌錢的時候了」,去年九月徐建華在「IC China」會展上,就如此低調地宣布。從這些跡象來看,都可以察覺和艦很可能有掛牌上市的計畫。

確實,敏感的外資法人就已觀察到,過去和艦願意接待部分熟識的外資法人,可是從去年九月起,卻回絕他們的拜訪,即使打電話過去,相關財務人員也都三緘其口,不願意回答任何跟財務有關的問題,只願意談產業前景。一般認為,這應該就是上市前的緘默期(quiet period)。

若和艦真有上市計畫,此刻和艦案仍在國內司法審理過程中,聯電當然可能釋放一些善意的回應,例如減資及南科投資案,營造與國內主管機關的和解氣氛。

對曹興誠來說,讓和艦趕緊上市,才能實現聯電對和艦一五%股權的潛在利益;而且,也惟有和艦上市,曹興誠才能「回饋」那些當年放棄台灣工作的舊聯電員工,慰問他們這幾年在對岸的辛苦。

根據知情券商透露,去年底,和艦有意將掛牌價訂在二美元,若真如此,聯電的潛在獲利,就高達二億美元。


盤算  提高股價、降低現金水位 吸引人才及反購併

另外,聯電這幾年人才流失嚴重,現金減資可以提高未來的每股盈餘及股價,而高股價對於分紅配股有利,有吸引人才的附帶作用;另外,企業的籌資成本也可以降低,這可能是減資的另一個好處。

不過,現金減資的結果,到底是想引進私募基金,還是反而會產生「反購併」的效果,也是值得推敲的問題。

在聯電宣布減資的新聞稿發布後,幾乎所有媒體都一面倒認為,跟最近興起的私募基金有絕大關聯,認為聯電減資前近二千億元的股本、四千億元的市值實在太高,會增加私募基金在台舉債的難度。因此,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為了降低「門檻」,便決定用現金減資的方式,一方面討好台灣九十三萬名的股東,一方面讓「私募老虎」得以順利進來,吃下百分百股權。更有甚者,引發聯電「下市說」的論點,為陷於官司的和艦案解套。

為此,隔天,也就是二十四日下午,聯電財務長劉啟東決定親自出席在證交所發布重大消息說明會,並清楚表示,聯電目前沒有跟任何私募基金接觸。但是,隔天平面媒體更是言之鑿鑿,指出已經有三家私募基金看上聯電。「都已經說了五次沒有關係,我不知道還能說什麼,難道認為我在騙人嗎?」劉啟東沒好氣的說。

「現金減資其實會增加購併門檻,為什麼大家都沒這樣想過。」在劉啟東話裡,可以感覺到聯電想要「反購併」的企圖。

其實,對私募基金來講,為何近來頻頻來台灣探詢有無收購標的,最主要原因是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強,但本益比不高,更特別的是,很多公司都擁有穩定的現金流量甚至龐大的現金水位,這對私募基金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吸引力。

若以最簡單的邏輯來看,聯電目前市值不到四千億元,私募基金若要收購聯電,實質上只要出資一千億元就可輕易取得主導權,而聯電又擁有近一千億元的現金,入主後就能夠取得這一千億元的支配權,巴黎證券(BNP Paribas)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認為,「這樁買賣,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也因此,當聯電把五七四億元現金分給股東後,對於私募基金來說,當然讓其吸引力降低不少。

當然,私募基金考量的絕對不只現金,還有經營的能力,若無法與聯電目前的經營團隊取得互信,未來是否能夠找到夠強的經營團隊,也是一大難題。

但是,若再回歸原點思考,對於曹興誠來說,既然已掌控聯電這麼好的舞台,他為何還要輕言放棄?即使曹興誠不再擔任聯電董事長,他仍是聯電旗下十家投資公司的主導者,能夠調動近一千八百億元的現金及轉投資公司,對於聯電的重大決策也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顯然私募基金要進聯電的傳言,不僅不可能,甚至現金減資即可視為是為了防堵私募基金進逼,所精心規畫的一項計畫。


█成立27年聯電大事紀
1980年聯電成立
1981年曹興誠接總經理
1985年股票掛牌,以每股14元上市
1986年台積電成立,由工研院院長(曾同時擔任聯電董事長)張忠謀接任董事長
1989年六吋晶圓廠成立,是聯電的第二座晶圓廠
1991年張忠謀辭聯電董事長,由曹興誠接任
1994年台積電上市並成為股王
1995年聯電宣布轉型,與11家設計公司成立聯誠、聯瑞、聯嘉等三家晶圓代工廠
1997年台積電宣布南科10年4000億元投資,聯電宣布南科10年5000億元投資。台積電總經理布魯克跳槽聯電
1998年曹興誠提出晶圓專工概念,有別於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宣布收購合泰及日本新日鐵晶圓廠
1999年台積電合併德碁半導體。聯電宣布五合一
2000年台積電與聯電搶世大,最後由台積電取得。曹興誠宣布退居幕後,聯電赴美發行ADR(美國存託憑證)
2001年景氣大衰退,曹興誠回任董事長。和艦於中國成立,與聯電關係密切。聯電旗下的聯友與達碁合併為友達光電
2002年曹興誠發表晶圓代工業高毛利時代結束,聯電朝向與IC設計客戶策略結盟
2003年聯電與日立、超微及英飛凌等公司合資案陸續破局
2005年檢調搜索聯電,和艦案爆發。年底曹興誠辭聯電董事長,06年3月由胡國強接任聯電董事長
2007年聯電宣布投資南科50億美元,並宣布574億元現金減資

延伸閱讀

家庭主婦32年沒勞保,退休竟能月領1.5萬!做對1件事,勞保國保「雙年金」同時領到老

2024-02-14

囤房稅2.0明年上路!房東持有多屋如何「有條件」減稅?節稅秘訣藏「3大細節」:租金成關鍵

2023-09-25

「囤房稅」改全國歸戶、稅率最高4.8%明年起實施...實現居住正義346萬戶房屋稅反減輕!

2023-07-07

一次讀懂囤房稅2.0!房價會跌?租金會漲? 專家解讀:建商、包租公、房客誰有利

2023-11-16

存夠退休金、搬到離醫院近的房子...老後只剩混吃等死?她40歲學理財身價逾億元揭「台灣人退休規劃最大錯誤」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