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銀行員悲歌 P.100

銀行員悲歌 P.100

2007-10-04 11:27

8月28日下午,日盛金控董事長陳國和在董事會中提出議案,市場研判,他已準備把日盛金賣掉了。同一時間,日盛金三千九百名員工的未來,出現難以預測的變數。台灣金融業35萬名工作者,都面臨和日盛金員工一樣不可測的未來……。

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松江路口日盛金控召開董事會,現場氣氛嚴峻。原來,當天議程將決定三千九百名日盛金員工的未來出路。

會中,董事長陳國和提出「妥善進行增資計畫」,通過委託香港高盛為財顧公司。其實,早在會議之前,董事即已取得共識,這一次,陳國和其實透過增資,「要把經營權賣掉了」。

這將是國內金控成立以來,第一次有金控大老闆慎重考慮,要賣掉自家金控。

同一時間,市場上所有投資銀行界全面動起來,四處徵詢可能買主意願;不過投資銀行界人士也分析,「日盛金被迫賣出,早就有跡可循」,日盛銀行沉重的逾放包袱,是迫使陳國和拱手讓出重大舞台的關鍵。

一時之間,日盛金旗下近四千名員工,全部陷入茫然不確定的情緒之中:老闆要把公司賣了,員工該怎麼辦?要硬撐下去,還是跳海求生?

然而,放眼望去,整個金融業猶如茫茫大海,往哪裡跳?哪艘船是鐵達尼號?哪一艘才是航向光明前程的航空母艦?

悲歌一 中年轉職的無奈 五十一歲的楊奈許,忽然得重新學習這輩子沒做過的房貸業務


日盛金員工的心情顯然不是市場特例;九月十日一大早,中國信託商銀在永吉路的一樓大廳擠滿了原本是花企員工的人,就在這一天,他們要被打散,再重新整隊、編制,被中信銀派來的主管各自帶到新的部門。

楊奈許是其中一位,他今年五十一歲,在花企工作十幾年,來帶他的主管看上去只有三十五歲,「比我的孩子年紀大不了太多。」未來迎接他的,是全然陌生的房貸業務,每個月有四千萬元的業績壓力。他說,當了一輩子的銀行員,「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像國中生新生報到一樣,被迫重新分發。」說到這裡,電話那頭略帶哽咽的聲音停頓了好一下,沒有出聲。

楊奈許重新清了清喉嚨,聲音裡夾雜著些許無奈,「會被分派到房貸部門,據說是因為這幾個月升息,房貸業務變得很難做,之前業務員走了不少的關係。」

面對產業突然的轉折,楊奈許的感受可以理解;不過,從被接管的銀行轉到中信銀,未來也許還有機會。相較之下,林玉梅的心聲更讓人心酸。

悲歌二 初出茅廬卻已不見未來 二十六歲的林玉梅,在面臨擠兌人潮時,哭訴對未來的絕望

今年一月五日,中華銀行爆發擠兌;林玉梅二十六歲,是中華銀高雄市某分行的第一線櫃台行員。當時銀行裡突然湧進前所未見的人潮,櫃台內堆著像小山一樣高的鈔票,櫃台外不時傳來因不耐久候引發的小爭執,火爆的氣氛一觸即發。一位臨櫃要來定存解約的客戶嗓門突然提高,林玉梅情緒緊繃,當場落下淚來。

分行經理趕快把她叫進後面的小房間,她的工作則請其他同事代勞。小房間裡,林玉梅對著她的長官,大聲泣訴:「我的前途到底在哪裡?」一句話,道盡整體金融產業的困境,也道盡三十五萬名金融人心底,最深沉的無奈與不安。

台灣銀行業的前途在哪裡?透過幾個數字,或許可以一窺銀行產業的全貌。從二○○五年初至今二年半,台灣全體銀行每年存款、放款成長率四.七%、資產成長率僅二.八%、淨值成長率不到二%,全體銀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二年來下滑了一三.六%;銀行業的整體營運,像抹了肥皂水的滑梯一樣,滑得比台灣GDP下降的速度還快。

其實,深入觀察,金融產業的困窘顯而易見,這幾年消金業務讓銀行吃盡苦頭,雙卡風暴後,銀行好不容易挖到「財富管理」這個寶藏,以為靠著台灣有錢人多,會是一個坐收手續費、沒有呆帳問題的穩當業務,未來潛力無窮。但如果銀行心態持續不改,一味殺雞取卵、貪食眼前近利,台灣財富管理能有多久好光景?

悲歌三 連自己都不懂的心虛話術 前台新銀理專林輝鈞坦承,許多賣給客戶的金融商品,其實自己都沒搞懂過??

林輝鈞(化名)之前是台新銀行財富管理某分行的理專,今年八月終於承受不住客戶抱怨的壓力離開。他說,次級房貸風暴引爆之後,很多財富管理賣的商品都大跌,每天上班,都有接不完的客戶抱怨電話。

「我心裡有數,很多金融商品,連我在跟客戶解釋的時候,都不是太懂,只能用一些保本啦、利率多少啦、多久可以領錢啦,這些含糊的字眼帶過。這個商品的設計內涵、風險,說真的我從來沒搞懂過,更別說客戶了。」林輝鈞決心不當理專,跳到另一家中型金控底下的銀行做房貸業務,「最起碼,心安理得一點」。

中華電信財務長、也是前兆豐金控副總經理謝劍平表示,在國外,客戶在銀行買賣金融商品時,都有一位類似「消保官」的專業人士在旁,以保障客戶權益;相形之下,台灣的財富管理還需要一番「生聚教訓」。

而風暴還沒走完的雙卡業務更不用說了,從主管到基層,人心浮於事,人員大量流動幾乎成為常態,與三年前的黃金盛世相較,簡直無法同日而語。

悲歌四 消金至今元氣難復 信用卡行銷部主管蔡曉琳說,她最怕的,就是又看到同仁的辭呈……

一位小型銀行、但信用卡業務做得不錯的員工說,這幾年信用卡部最大特色就是,「一直在適應新老闆,因為主管換得比什麼都快,我們有時同業會聚聚餐,才發現原來每家銀行都一樣」。

某家小型金控底下的信用卡行銷企畫部門主管蔡曉琳說:「我的部門滿編十人,今年以來,有七個人離開,但到現在只補了四個位置。人補不進來,人心就會浮動,我現在最害怕的,就是上班又看見辦公桌上有辭呈。」一語道盡這個曾是各家銀行裡最紅的部門,如今的蒼涼景況。

兆豐銀行消金部資深協理孫蘭英自己身在這個產業,也曾經語重心長預言,銀行自己再不積極調整對業務的態度,只是一味衝績效、鼓吹商品,「消金業務眼看就要走進死胡同了」。

一個推進引擎眼看僅存最後一點火苗,銀行的另一個重要獲利來源——企金,更因被內外夾雜的不利因素層層綁住下,早就熄火多時。

悲歌五 老闆亂放款 基層扛責任 銀行投資部主管說,被要求對濫放款負責,是任何銀行企金部門的夢魘

日盛銀行原本的中小企業貸款,早已改名為「商金維護部」。顧名思義,這個業務目前只要「維護」就好,不用開創;因為日盛內部決定隨著僅存的幾筆貸款業務陸續到期之後,明年起就要熄燈走入歷史;而原本這個部門的員工也心知肚明,因此之前還曾經發生整個部門集體出走的事件。沒有新業務進來,人心又浮動,工作情緒與氣氛,可以想見。

謝劍平說,產業出走固然是企金不振的主要原因;但真正澆熄員工熱情的,其實是主事者人謀不臧,利用企業貸款大作個人交際;這才是企金窒息的關鍵。

八月底才剛剛從中華銀的企金部「逃出來」的曾質悟還驚魂未定,「接管之後,秋後算帳正要開始,每一筆放款都被拿出來檢視,從下到上簽名蓋章的統統都要負責。」問題是,「被犧牲的往往都是下面的人」,行裡充滿肅殺氣氛,人人自危,企金部門是接管之後走掉最多人的部門。

前交銀投資部副總楊湘禮曾經直言,「這是企金部同仁最大的夢魘,不是只有被接管銀行才會發生。」銀行獲利的兩大引擎紛告熄火,等於對銀行業宣判無期徒刑。

與此同時,銀行業過度競爭,產業結構面臨劇烈重組壓力,整併、接管硝煙四起;去年十二月至今,短短十個月,存保小組一共接管五家銀行,創下台灣金融史上空前紀錄——包括去年十二月的東企,今年一月接管中華銀、花企,三月底的中聯信託,到八月十日接管寶華銀。一舉把銀行員焦躁、茫然的情緒,推到最高點。


悲歌六 銀行大整併 行員茫茫然 永遠不會忘記那股莫名恐懼,雖然演練很多遍,但那天真的來臨,心中還是難以釋懷

親身經歷寶華銀被接管的楊淑華餘悸猶存地說,八月十日下午三點半,寶華銀忠孝分行門口鐵門緩緩拉下。此時,有好幾位同事手機同時響起,在總行的同事來通風報信:「土銀的人進來接管了!」她說,她永遠不會忘記那股從腳底躥起的莫名恐懼。雖然這一天已在心裡演練很多遍,但真的來臨時,還是很難釋懷。

至今一個多月,她說接管之後,業務量越來越少,每天下班時間也越來越早,她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壞,「就把生活重心放在下班之後」,反正總有一天銀行會被拍賣掉,「看到時賣給誰再說好了」。

產業看不到未來,連帶員工也跟著喪氣、消極;尤其,時間拖得越長,這樣的員工也就越來越多。

從板信銀來到華南銀的林培澤才三十歲,屬於老華銀人口中的「少年仔」,卻也在這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消極下來。

他說,看許多做了二、三十年的同事,每天都做一樣的事,很多同時期進來、一度懷抱理想的同梯,早就紛紛夢醒;如今,很多人上班時間都在幫自己「認真買基金」,「投資理財比較重要,上班有顧到就好」。

悲歌七 不賺錢就沒有新計畫 消金不賺錢,銀行根本就沒有編列多少費用做行銷計畫……

「不是大家不願做事,是銀行的態度不讓員工做太多事。」在一銀消金部門上班的林挺之說,這兩年很多銀行消金部門遞的企畫案都被擋下,丟上去又駁回來;追根究柢,消金不賺錢,銀行根本就沒有編列多少行銷費用,久了,大家也就不再遞案子了。

而整體產業的福利環境,也跟著江河日下。過去,每逢三節、甚至每一季底就發績效獎金的金融業,一年下來,實領薪資動輒超過二十個月。如今,很多家銀行都與中信銀轉投資的「台灣利樂福利厚生網站」合作,給員工的中秋節獎金竟然只是「五百點紅利積點」,員工拿積點到這個網站換換日常生活用品,代替過去的獎金。

同一時間,官股行庫的員工,心情也是備受煎熬。在政府釋股政策下,併入財團的夢魘已近在眼前。尚不知銀行體質是否能就此提升、找到出路,但銀行工作者對前途的茫然感,比起被接管銀行,卻是有增無減。

九月八日,銀行員工又一次走上街頭,當天的主題訴求是為反對彰銀併入台新銀。但是遊行隊伍中,很多人不是彰銀員工,只是同業;他們夾雜在彰銀員工的隊伍中,走著走著,就掉下淚來,台企銀雙和分行經理姜仁福就是其一。他不好意思地轉過頭去,許久,才回過頭,磨蹭著泛紅的鼻子說:「我的眼淚為台灣銀行業而流。」

很多的銀行員,在不同的時空下,流下同樣的淚水。那位面對擠兌無助高喊:「我的前途在哪裡?」的年輕行員,倉皇地掉下眼淚;而五十三歲的姜仁福,走在銀行員的遊行隊伍中也在掉淚,他說,「我的腳步跟著大家前進,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裡?」
同樣的茫然在十三萬銀行員心中不斷擴大。不過,有人失落就此放棄;也有人還想逆勢奮力一搏。但是,如果產業不能及時提升,這些現在還願意努力掙出水面的新芽,多久之後會被產業潮流淹沒,誰都不知道。

振作的人 拒絕唱悲歌 許世澤清楚他的人生還要更多,他積極自我增值,現在的他,希望滿載……

許世澤是前聯邦銀行櫃台行員,每天處理同樣的存、匯業務,同樣的微笑、鞠躬,他說:「我很清楚,人生不該只有這些。」

他練英文、努力考照,爭取任何一個進修機會;二年不到,他擠進新加坡大華銀行的金融商品設計部門。這是目前銀行內部最熱門的部門之一,也是最需要專業知識的部門,有了這個工作經歷,縱使銀行業前景看淡,也不用擔心失業。

同樣的想法,也出現在銀行老闆的心中,最後一搏,但願能為員工拚搏出下一季的春天。

去年七月,以企金為主的竹商銀決定賣給英國渣打銀行。對銀行老闆而言,走不出去,乾脆變現求售,放手讓銀行飛。對內部有競爭力的員工而言,其實是真正幸福的開始;從此海闊天空,羨煞所有同業。

上海商銀企業放款部林大益說:「我知道上海商銀的環境相對國內其他銀行,已經不錯;但最近,有渣打的主管前來問我的轉台意願,表示如果到渣打,有機會可以到海外其他據點工作,尤其是中國市場。衝著這一點,說真的,我很心動。」

表達與林大益同樣心聲的銀行員,不在少數。頂著渣打銀行這塊藍綠色的招牌,竟然觸動了極多數銀行員工的心弦,竹商銀經驗,著實打進了很多銀行員心坎裡。在《今周刊》這次以廣大銀行員為主角的採訪過程中,這個發現,令我們訝異。輔大金融系教授葉銀華說:「這證明,這個產業還有救。」

此外,還有少數銀行,一點一滴,篳路藍縷地開創海外市場獲利來源,讓逐漸枯萎的產業冒出新芽,儘管新芽不多、還嫌稚嫩,但起碼代表少數業者還願努力。包括中國信託、兆豐銀、永豐銀、北富銀等等在海外市場,包括OBU與海外分行的貢獻,都小有斬獲。而這些銀行,在應徵員工時,也往往把未來可能分派海外的機會,當作關鍵的雇用條件之一。

顯然,「未來成長性」已經取代獲利能力,越來越成為員工分辨一家銀行好壞的關鍵指標,葉銀華說,這代表這個產業的底層,還有向上爬升的動力,不致全面壞死。

銀行業代表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金流產業,本來就不會死亡,只不過政策壓抑、業者不努力,讓這個產業面臨窒息。如果,有人願意努力,奮力掀起這個產業的壓力蓋,冬天或許還未來到盡頭,但春天的腳步應該也不遠了。

延伸閱讀

旅遊補助來了!出國玩能賺5000元、完成「這步驟」就有機會到手…如何申請?回國後能補登?

2024-04-17

勞保月退60歲提早領,少奮鬥5年退休金還更多?達人以投保薪資4.5萬、年資25年試算「幾歲領最划算」

2023-11-27

0056季配息又拉高到0.79元、年化配息率逾8%!現在38.X元買還划算?施昇輝公式解答

2024-04-17

從窮苦留學生到財務自由,富爸爸給女兒的投資理財忠告:人生如投資總有震盪,但堅持就會見到複利

2024-03-27

軍公教停砍年金第一案再表決,他竟投錯票、藍營又獲勝續付委⋯年改2爭議會不會開倒車?2情境解析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