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思科未來一定會超過微軟 P.88

思科未來一定會超過微軟 P.88

網際網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展,美國矽谷也因而成為一個充滿夢想的創業天堂,這些新成立的高科技企業每五天就有一家上市,不僅帶來史無前例的大革命,也創造了無數的財富。而亞洲為了趕上資訊時代的來臨,整個地區也在矽谷化,尤其是資訊大國之稱的台灣,每天都有人在網路與電子商業的領域中,創造一頁又一頁的傳奇。

為了擷取矽谷以及台灣矽谷化的成功經驗,日前《矽谷時報》( esvj.com )特別邀請了數位高科技產業傑出人士舉辦「解構 EC 迷思──成功者典範」系列講座,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成功者的創業甘苦談。

其中,創業家李廣益也出席參加。李廣益的創業經驗非常豐富,一九八七年他以一百萬美元第一次創業成立了digicom,當時因為經營成功,不久就被購併;之後,李廣益又於一九九八年以七五○萬美元成立了 TransMedia,不到十八個月又被思科( Cisco )以七百萬股股票、大約五億美元的空前天價買下,李廣益不僅因而聲名大譟,身價也跟著水長船高,他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對網際網路的看法十分值得與大家分享。以下就是他在此次講座中精采記錄摘要。

二○○一年網路商機達三○兆美元

從一九六○年代開始,科技不斷進步,從大型主機、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的發,每個時期都創造不少很有價值的公司,例如英特爾、國際、惠普、蘋果、乃至後來的思科、網景、雅虎等等,這些公司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隨著網路時代來臨,電子商務絕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掌握機會、改善科技、創造新事業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網路起飛的關鍵年代在一九九六年,當年美國電信法規大幅修改,全美數個地方性質的網路交換公司開始沒有地方限制,可以互相跨越對方的領域,所以包telecom network、internet network 與 network 都整合在一起;同時,各國為了進入 WTO,各國都要開放通信市場,無形中又將娛樂事業的 cable network結合在一起。在這個趨勢使然下,客戶要求的服務更多,網路的結合也就自然形成。

形成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商機是非常可觀的, 是 telecom 網路商機,估計到二○○一年會帶來一‧六 trillion (十兆美元)的商機,若再加上 internetdata service 與 cable 網路,整體商機可達三 trillion,這三個 trillion中主要包含基礎網路形成、設備採購以及服務的產生。如果所有的網路整合後,首先會將目前網路多層次架構的現象,變成單一化的網路,而且因為網路上的資訊幾乎不用錢,如何在網路上提供更有附加價值、更創新的服務來收取更高的營收,變成所有廠商的首要任務。

網路公司營業額雖少 但市值以十、百倍領先傳統產業

從去年開始,網路股或網路概念股都有很好的市值表現。傳統行業以通用汽車為例,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表現一直很不錯,年營業額達到一七六billion (百萬美元),為投資者賺不少錢,但它一股只能賺七點多美元元;反觀網路公司例如思科,它的年營業才十二‧二 billion,就已算是全球最大的網路公司,獲利情形也很不錯,但是它的市值已超過三百 billion,是全球僅次於奇異、微軟的第三大公司,相信未來絕對可以超過微軟。

思科之所以有此表現,主要在潛力很大、成長潛力也很大的市場,再舉個例子好了,才成立三個月的 Junipor,銷售額並不高,目前也根本不獲利,但市值卻達十四‧四 billion,這個情形普遍發生在最近才上市的網路概念股上,這也表示投資大眾對這些公司有信心,網路絕對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像雅虎上市後創造少新的機會,最後也證明的確可以賺錢,雖然賺得錢不多,但每股獲利可高達一一四五美元,這證明了這個商業模式是被大眾看好的。

大眾對思科那麼肯定,不只因為思科創造了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它的策略以及管理方式。思科自從上市以來,每一季或每一年都有四十幾個百分比的成長,雖然 data service 網路已有八成以上的占有率,但在 telecom 網路只占二%,所以思科每年可以百分之百的成長, 成為市值超過三百個 billion (十億美元)的公司,而且因為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思科也不用擔心會犯「反托拉斯」法,其他的競爭者例如朗訊電訊,市值也超過一五○個 billion。

網路產業等於全世界第二十大國家

網路背後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著電子商務呢?有一家名叫 autonation 的公司,雖然成立不過三年而已,但它透過網路將展銷室傳送給每一個家庭,徹底改變汽車業展銷形態,買車者可以在家中採購,只要選好車後,全國最接近你家的經銷點就會主動把車子送來給你,雖然網路成立不過短短兩年時間,這家公司年銷售額已達到十五 billion。不過,網路雖然改變了商業模式,但消費者要求的一定更多,例如網路上的資訊一定要更豐富、完整,而且網路服務一定要二十四小時存在。

再舉個例子,亞馬遜書店以往給人的印象就是上網買書,但隨著營業的擴張以及消費者對該品牌的認知,一般客戶都願意跟著亞馬遜走。另外還有網路銀行、證券公司,美國已經有三五%以上在網路上交易,在在顯示電子商務改變商業的模式與生態,只要公司有好的產品、服務,隨時都可以上網,接觸全世界的群眾。

事實上網路生態還在萌芽階段,以生態學來說,剛開始的萌芽分子都以合作的方式共存,同樣地在網路產業中也是如此。Internet 發展已經五年,已經為美國創造二三○萬個就業機會,今年整個網路產業經濟生態,也已經達到五○七billion,事實上今年年初這個數字也不過三○一 billion 而已,成長實在太快了,如果將網路產業當作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已經算是全世界第二十大的國家。

「封包」傳輸才能在網路上進行多媒體服務

公元二○○三年時,據估計全球電子商務可達一‧三 trillion,而全世界上網者在二○○五年會達一 billion,但我相信不久以後,這些數字會被修改得更高。這些數字背後隱藏的意義是,在電子商務不斷成長下,如果公司、企業不願意接受趨勢做改變,就像店家拒絕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一樣,十分容易被淘汰的。以往在收音機行業裡,一共花了四十三年時間才讓它普及一億人口;PC 則花了十七年才達到一億人口,而網路只花了五年,所以更顯得網路被廣為接受的速度非常快,如果還要將網路排拒在外,是一件逆著趨勢走的事情。

因為網路的潛力大,使得網路公司在全美上市公司占了八六%的價值,這更顯得網路行銷愈來愈重要。以往小公司因為資金不夠、資金運用不靈活而無法面對市場,如今,每個公司只要有好的產品,就可以經由網路去面對一‧三 trillion的市場以及全世界網路上十億人口,所以雖然進入門檻變低,但服務一定要更周到才行,因為顧客的要求愈來愈嚴格。

因為網路的存在,新的技術、軟體雖然愈來愈容易被架設,但「即時性」變得愈來愈重要,這也是電子商務流行的原因,但正因如此,企業文化必須要很快適應新的商業模式,同時很快地反應客戶的要求才行。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因為網路的興起,「封包式」取代舊式的傳輸,才能將多媒體的訊號、服務架設在網路上,影、音、文書資料才能互相整合,而新的網路與舊的網路差異,在於舊型網路只能以語音服務為主,而且只局限於「點對點」,多點服務就辦不到了。但是即使新式慢慢取代舊式的傳輸方式後,舊傳輸方式的服務也不容許間斷的。

新舊網路逐漸交替

國內固網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不論從 telecom 或是 cable 角度,大家都說要建立一個快速的網路,但不管如何,大家一定會與既有的網路結合,所以能夠提供將所有訊號整合於同一網路上的設備,其商機也就顯現出來了。但一下子間我們不可能汰換掉所有舊的設備、技術,只能以漸進的方式取代,所以如果有人能夠將語音與上網的 traffic 分開的生意,也是不錯的機會。

網路發展極致後,它的架構從橫切面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access,這部分主要負責與客戶連接,不論家庭用戶或一般企業用戶等,都由這部分來負責。第二部分是 edge,主要整合來自四面八方客戶的資訊,把它變成單一訊號再送到第三部分──backbone 中做交換。

若從縱切面來看,上面的「智慧網路」部分主要負責信號處理,再將多元化的服務送出去;另一部分則是「網路管理」,不論目前網路如何整合,這縱、橫切面共五大部分是絕對缺一不可,只要少一部分,網路就沒辦法完整的運作。

創業謹守「道、天、地、將、法」

以上是我對網路產業的簡短分析,接下來我要針對我個人的創業經驗來和大家分享。我創業其實很簡單,只有五個要素,我所採行的就是「孫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將、法」,這個兵法雖然應在兵戎相見的戰場上用,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電子商務的時代,競爭更激烈,所以絕對適用。

我認為一個公司創立時,應該要先有一個願景成立,再來就是定義產品,此後公司的方向也就是「道」就出來了。創業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挫折,有了「道」才能堅持自己的方向,除非方向有很大的錯誤才能作修改。所謂的「天」,就是我剛剛說的「順天而行」,如果逆著趨勢走,很多事情再努力也不容易成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對市場了解夠,一定要做市場調查,這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地」就是自己的 position,例如與別人結合,還是自己擁有特殊管道來銷售產品,要對自己所處的地位看得很清楚才行。所謂的「將」,中國人有句俗語「強將手下無弱兵」,所以有一群很強的部屬帶領著所有員工,分享你的願景,有「將」比只有「兵」好很多,而且很重要的是,將領必須要成立自己的團隊才行。最後「法」就是賞罰分明,言出必行,既然訂定出法規後,一定要貫徹始終,不論對各個部門都可以使用。所以「道、天、地、將、法」是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部分,開創一個新公司時,大家可以拿出來檢討與修改。

購併時先考慮「企業文化」能否相容


我剛剛提到的「道、天、地、將、法」是以中國人的觀念來做,但西方人也有所謂的「七 S 」來檢討公司:Strategy、Structure、System、Staffing、Style、Skill 及 Share value,很多創投用這七 S 來評估一個公司,而這七個 S 也是我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的。

另外,一個上市的公司,人重要,錢也很重要,但最不好的現象就是「不把錢當錢看」,第二不好的現象就是「把錢當錢看」,例如尋求資金時,如果你是「了錢而找錢」這是不對的,應該還要看看這些資金會為你帶來什麼附加價值,例如企業保證、管理人才、有經驗的忠告等等。

當別人對我的公司有購併意願時,我第一考慮的就是公司文化是否可以相容,例如產品、技術、團隊進入該公司後,是否可以依舊做很好的發揮?在市場上會不會比自己單打獨鬥要好?如果都可以兼顧,雙方的合作就沒問題。思科在全世界已是購併專家,我們公司四個月前被合併時是第三十五家,到今天為止,思科經併了四、五十家,其實思科的文化一直對接收新公司很歡迎,起碼我們進入後不覺得被「奇怪」地對待。

我們公司創立時,正好是購併風氣盛行的時候,每當我不在辦公室,我的員工懷疑我「是不是去談購併或上市事宜」。如果我們沒有被買走,要將員工的注意力持續 focus 在工作上是一項藝術,但購併之後,由於思科的股票不斷地攀升,所以我也不必花太多力氣在領導管理上(眾人笑)。

最後,如果我還要再創業,我希望可以從我的專長「通信」與「網路」切入,找到下一個有潛力的行業。

延伸閱讀

「利率正常化」有利整體股市 ——聯準會抗通膨最後一哩路

2024-04-30

自動駕駛前哨戰漸趨白熱化 ——兼論汽車煞車零件大廠永新-KY

2024-05-08

勞力士企業「標籤化」展現價值 ——宏全在包材領域經營非凡

2024-04-24

生技業復甦:新一輪週期蟄伏待發

2024-05-15

桌球一哥林昀儒「不斷奔跑」典範 ——兼論半導體設備零組件廠翔名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