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如何跨越IC設計業的天險? P.78

如何跨越IC設計業的天險? P.78

年營業額十億美元一直是 IC 設計公司很難跨越的天險,很多公司即使一度達到這個規模, 也都很難一直維持,例如過去以生產繪圖晶片為主的 Cirrus Logic,就曾經突破十億美元成為設計公司的龍頭,但後來業績衰退下來,現在年營業額已遠低於十億美元。

IC 設計公司營業額無法衝高, 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設計公司都從單一種產品起家,可是每一項產品的市場規模有限,若無法把公司的技術再擴及其他產品領域,結果往往無法突破一定的營業規模。

至於為什麼十億美元會是一個難以達成的目標,這就與每一個產品領域的規模有關。舉大家最熟悉、也是目前最成熟、規模也相當大的個人電腦晶片組市場為例,若以一年全球 PC 需求量達到一億三千萬台,每一套晶片組的價格二十美元計算的話,全年晶片組的營業規模大約就可達到三十億美元左右,以四個市場競爭者(現在是英特爾、威盛、矽統、揚智)來瓜分這塊市場,在考慮英特爾獨大因素之下,因此若只以晶片組為公司的單一產品,顯然十億美元就是個關卡,很難超越過去。

至於像數據機市場,一年若銷售一億台的數據機,就需要一億套的數據機晶片,以一套晶片十美元估算,這個市場剛好就是十億美元,若市場只有一家公司獨占,營業額剛好就是十億美元,但是現在這個市場的競爭者當然不只一個,更何況還有新的取代技術軟體數據機( Software Modem )要進來瓜分市場,顯然這個市場仍然不夠養活一家十億美元的公司。

另外, 過去繪圖晶片市場也相當大,但是競爭者一向很多,Cirrus Logic 一度達到十億美元的規模,但是在新產品後繼無力下,很快地被其他競爭者超越,營業額也大幅衰退。現在晶片組廠商又不斷地把繪圖晶片整合進去,單靠繪圖晶片要養活一家年營業額十億美元的設計公司,恐怕就更加困難了。


獨立設計公司比起 IDM 公司的經營模式也是設計公司相對不容易超過十億美元天險的原因。行動電話的晶片組鐵定是有超過數十億美元的規模。不過,要搶到這塊市場並不容易,因為這個市場還是由大廠垂直整合及掌控,新進加入競爭的廠商有很大的競爭障礙。以現在主力三家行動電話廠商摩托羅拉、易利信、諾基亞來看,其中摩托羅拉自行開發 IC,易利信及諾基亞都包給德州儀器, 這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基本上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即使是美國較先進的 IC 設計公司也很難吃到這塊餅。不過,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過去 IC 的研發及技術資源都是掌握在 IDM 廠的手中,易利信及諾基亞當時在找尋晶片合作夥伴時, 德州儀器是唯一最早投入數位訊號處理器( DSP )的公司, 因此兩家手機大廠把訂單交給德州儀器,目前德州儀器依然保持技術的大幅領先,顯然其他設計公司要吃到這個市場是相當困難的。 大 IDM 公司的技術資源可以提早建立技術與主要客戶長期合作,獨立設計公司在這方面先天並沒有占優勢。

不過,儘管設計公司有規模及成長上的限制,但是最近有兩家設計公司的表現當不錯,且營業額又都已達到十億美元,值得拿出來做研究。第一家是今年最紅的 Qualcomm, 這家公司的年營業額達到四十億美元,其中 IC 設計的營業額應該有十億美元以上, 主要是因為在新的行動電話 CDMA 系統中,Qualcomm 幾乎占有壟斷性的地位, 因此 CDMA 的晶片市場有多大,Qualcomm 的 IC 設計部就可以有多大, 如果未來 CDMA 的年銷售量不斷成長,Qualcomm 又可以維持絕對的占有率,那麼 Qualcomm 的營業規模將無可限量,不過,一般來說,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往往會吸引很多競爭者加入,能夠由一家公司持續壟斷市場的例子非常少。

另外還有一家更有趣的公司智霖( Xilinx ),這家公司做的是 FPGA, 這個產品是給設計公司做先期的模擬設計之用,等到產品穩定後再做大量生產,就像先拿空白錄音帶來錄歌,等到歌手熟悉後再進錄音間大量生產。由於這種 IC 依循一定的標準升級, 元件都是以一個一個的 Array 兜成,再加上一些軟體的技術組合而成,隨著製程技術不斷地提升,這種產品的容量及空能也不斷地擴大,因此像是通訊廠商要做 IC, 一定要先做 FPGA 來驗證產品是否能夠運作,即使是像很多 PC 廠商開發新 IC,或是像視訊轉換器( Set-top box )開發廠商,以及消費性廠開發新 IC, 都需要先做 FPGA, 產品的應用層面越來越廣, 因此Xilinx 的成長也是越來越快速。

事實上, FPGA 的產品與一般 IC 不太一樣,因為 FPGA 基本上是不斷增加一顆IC 中的 Array 數目, 具有一般性( Generic )及可擴充性( Scalable ),與一般 IC 產品都是針對特殊用途而設計( Application Specific )不同,因此 FPGA 的技術可以延伸,不會像一般廠商要從一個技術跳到另一個不同的技術,可能跳得不好而出現業績大幅衰退。

以 FPGA 能夠脫穎而出的成功因素來看,一般性及可擴充性的標準是相當重要的,若以這個標準來判斷, 智原以生產客戶委託設計的 IC ( ASIC )及 designservice 為主,其核心技術在於設計方法,各種 IP 累積,這個業務就擁有一般性及可擴充性的特性,這種行業就比朝特殊用途市場的公司要好一些,另外,主機板事業也是不錯的行業,因為也具備技術的一般性及可擴充性。

FPGA 產品的快速成長, 其實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台灣的專業晶圓代工製造廠由於晶圓代工的技術快速提升, 比那些歐、美及日本的大型 IDM 廠進展得還要快, FPGA 產品接受了晶圓代工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並且把這種先進的製程技術全部用在產品的競爭力上,因此得以開創 IC 設計業中很特殊的一種成功模式。現在 FPGA 市場的前兩大廠 Xilinx 與 Altera, 就是分別受到聯電及台積電兩家晶圓代工廠的大力支持,才能建立在產業界中最強的競爭地位。 例如 Xilinx應用聯電的○.一八微米製程技術,一個單一 IC 中已經內含高達一千萬個電晶體, 這個數目比英特爾 Pentium 晶片內含七五○萬顆電晶體還要多, 現在Xilinx 又已經將聯電○.一五微米的製程技術應用到最先進的 FPGA 產品上,顯然晶圓代工產業的領先及成熟,也是 Xilinx 及 Altera 成功很關鍵的因素。

不過,話說回來,未來在 IC 設計業中,要出現像 Xilinx 及 Qualcomm 的公司確實是很難,因為這兩家公司的成功模式顯然都不是通例,這兩家公司的共通點是成立都超過十年了,各掌握了一個幾乎是獨占或寡占的產業標準,這種成果都要眼光及時間長期累積的( Vision and Sweat ),時機到了即成為一方之霸。大部分的 IC 設計公司依然很難擺脫過去我所提出「一代拳王」的宿命。最近五年,台灣 IC 設計公司做得越來越好,很多公司像威盛、矽統也都積極朝向收購企業及加重投資,以追求本身能夠跨越十億美元的門檻,但是,這條路顯然還是要克服很多的挑戰。

對於設計公司來說,要如何跨越天險並且開創更大的格局呢?有一篇哈佛商業論中提到,任何一家企業要追求成長,要先仔細思考本身的策略性資產及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例如到底本身的產品比其他競爭者更好在哪裡?當公司要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時,會不會把原來不錯的技術優勢破壞了?要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有沒有機會成為贏家(至少做到前三名或前二名),而不是只當一個參與者?公司在新產品的經驗,是否對發展下一代產品有益?這些問題都是主事者需要好好思考的,想清楚後,才能更清楚定位自己。英國倫敦商學院有一個很有名的教材範例,教授會問學生,如果麥當勞要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時,最適合做的行業是什麼呢?結果答案有三個,一個是冷凍食品,一個是主題樂園,另一個是洗相片,結果每次調查都發現,三個答案的理由都很充分。

選擇冷凍食物的人認為,麥當勞的本業做的就是冷凍食品,跨行做冷凍食品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做主題樂園的人認為,麥當勞對營造歡樂及舒適的環境很有一套,而且對於選擇地點相當厲害,這些都是麥當勞經營得很成功的地方;至於選擇洗相片的人認為,麥當勞能夠提供快速的服務,因此跨行洗相片也會做得不錯。這個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可能麥當勞在三個層面都做得不錯,說不定三個選擇都是對的,但是到底哪個答案才是對的並不重要,重點是每家公司都要很清楚自己的策略資產( Strategic Assets )在哪裡,才能掌握發展的機會。

談到這裡, 我想再引出我對技術頻譜及知識頻寬( Knowledge bandwidth )的看法。若把整個資訊產業運用的技術要素依時間先後分開來看,從最左到右的半導體元件技術, IC 設計、系統設計、應用平台及軟體,構成為一個水平的資訊業之技術光譜。在這個光譜之中,大家各有所長,也各有專精,但是,彼此之間也不見得清楚對方在做什麼。在產業的不同頻譜之中的人,通常看到的是與自己頻帶較接近的上下游或同業之活動。所以每個人的資訊雷達幕,事實上是有其限制的, 這種頻寬限制效應( Bandwidth Limited ),也是在各公司進入多元化新事業時的風險所在。

過去我在舊聯電負責產品研發時的經驗,可以用來說明這個現象。當時聯電切入CPU 的研發,因此我經常特別觀察英特爾在做什麼,我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早期英特爾發展 CPU 時,曾經以為只要不斷增加 CPU 的運算速度,就可解決大部分頻寬的問題,但是後來葛洛夫發現,當通訊發展越來越重要時,頻寬一定會不夠, 不是只有解決 CPU 的運算速度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英特爾本身的術頻寬可以達到的,因此,八年前英特爾成立了一個投資部門,只要是任何可增進電腦及 CPU 銷售的企業,就是他們投資的對象, 這個部門現在已變成一個獨立的單位,而且投資規模越來越大,而且投資範圍越來越大,甚至有些網路股的投資還讓英特爾賺了不少錢。

像英特爾這種公司都難免會有盲點,以當時聯電規模更小的情況下,當然視野就更受限了。當時,我在聯電時也負責去尋找一些可以投資的 IC 設計公司,除了讓本身的技術來源更多樣以外,也可以對聯電的晶圓代工業務有些幫助,但是,限於當時的資源太少,投資目標只有 IC 設計公司,至於像系統及軟體等領域的部分都沒有心力去看,對整個產業的發展依然有盲點。

過去有一位日本顧問提出一個理論, 他認為有些公司可以歸納為 I 型公司,這種公司擁有一個很深層的技術,但是管理廣度不夠,因此像是只在一個單面向I 上發展, 第二種是 T 型的公司,這種公司具有某種技術的深度及管理廣度,比 I 型公司又進一步,至於最佳的公司是屬於π型的公司, 這種公司擁有許多種技術,而且每一個技術及管理又深又廣。 很多 IC 設計公司都很像是 I 型的公司,只擁有一項深入的技術,但是大部分廣度都不夠,當然就更難做到π型的公司了。國內一般硬體資訊製造公司,在整體營運廣度上不錯,但技術深度略有不足,算是短 T 型公司(但是支撐的那一豎不夠長)。 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國內資訊科技業者,半導體類上游(含晶圓代工及設計)其毛利都在三五%以上甚至四○%。而資訊硬體(含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及其他周邊硬體)平均毛利則在一○%上下,只有華碩是例外,其中原因應該與是否擁有技術深度進而能造成差異化有關。和國內許多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及系統廠商來比,設計公司往往在技術的深度較強,但是在公司的經營管理複雜度往往不如前述廠商,如果設計公司不能把自己變成 T 型或π型的公司, 則很難達到繼續成長及挑戰十億美元之天險。

國內的 IC 設計公司是最近五至十年才出頭的,在 IC 設計公司興起之前,幾乎都是像聯電、華邦及台積電等晶圓製造廠商的天下,因為這種公司都不是小額資金就能做的,都需要政府及銀行的支持才能做,現在台灣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晶圓製造實力,最近由於國內十二吋廠的投資越來越多,預料未來全球十二吋廠的產能可能有四成都會在台灣,因此最近像應用材料、科林( Lam Research )等設備廠商也計畫來台灣設立十二吋的研發實驗室,這種連供應商都要與你配合發展,顯然是因為競爭力更為提升的結果。過去台積電、聯電宣布十年四千億元及五千億元的投資計畫,許多人都不相信,沒想到現在每家一年就投資了八、九百億元,顯然十年投資計畫還可能提前完成,台灣半導體業的實力當然完全不能忽視,儘管台灣還有許多其他新興產業會出現,但是我想半導體工業依然會在未來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晶圓代工的高速成長,對提升台灣 IC 設計產業應也是一個助力。最近有一些 IC 設計公司抱怨拿不到晶圓代工廠的產能,我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只要本身的實力夠強,晶圓代工廠當然會把你當做是最重要的客戶,就怕自己的技術及產品不好,代工廠當然不會理你,因為他們也是幾千億元的投資砸下去,當然要選擇具競爭力而且有潛力的客戶。有產能的壓力才能加速設計公司的產品及技術升級,應該不是壞事反而是助力。

另外我也想表達一下我對這次總統大選的觀感,這次陳水扁當選總統,結束了國民黨五十五年來在台灣的執政,這對中國人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從來沒有的經驗,也是台灣在經濟奇蹟、科技實力之後一個相當值得肯定的成就。對台灣來說,其實台灣一直是整個中國社會中最早接觸新事物的地方,在天下的《發現台灣》一書中提及從早期鄭成功是台灣以海洋為商業活動的開始,及劉銘傳時代,台灣是中國最早擁有火車及電燈的地方。而且因為台灣人都是為了生存及有可能好一點的生活才從中國沿海移民出來的人,也是最早跨入海洋文化的地區,因此對新事物有相當高的接受程度,這也是台灣人即使面對中共的威脅,依然會選擇改變,這是台灣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對於發展高科技業來說,可以說台灣也是有這種追求新的事物的精神在推動台灣的科技事業之持續進步。

蔡明介是智原科技公司董事長, e-mail 為 m_k_tsai@novatek.com.tw,歡迎讀者來信討論

延伸閱讀

新舊股東針鋒相對,黃天牧:新光金新團隊表現不符期待!「應以309萬保戶、320萬存戶利益為先」

2024-01-30

吳欣盈搭檔柯文哲參選,為何外資急拋新光金?「這檔金控」連3天登買超冠軍 :4天掃貨18萬張

2023-11-25

新壽增資跳票遭金管會約談,新光金發千字文「4行動」承諾:第2季增資新壽70億

2024-01-25

吳東進批「粉飾太平」、「製造和平假象」 新光金回擊:籲請大股東勿放話干擾公司營運

2024-01-29

台幣急升、新壽匯損拖累 新光金前11月虧損達105億元!新光金:獲利動能依舊持穩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