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行政院開發基金看大不看小 P.88

行政院開發基金看大不看小 P.88

「開發基金是看得到、吃不到的空中大餅」、「開發基金偏愛大型投資案,對亟需扶持的中小型生技公司,毫無發揮積極輔導的作用」、「開發基金制定公司必須先集資七成,之後才入資的條款,根本是個大笑話」。

這是諸多生技業者申請行政院開發基金入資,卻遭逢許多綁手綁腳的阻礙後,所發出的普遍心聲。


小雞才需要政府扶持

自從政府將生技產業視為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行政院開發基金便在民國八十七年頒布「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生物技術產業五年計畫」,期望以五年兩百億元的額度,帶動民間積極參與投資生技業。

政府的眼光深遠、立意良好,獲得產、官、學界一致的認同。然而,眼看這項計畫明年即將到期,無論是投資成效、投資準則,還是組織定位,在在飽受業界的批評,也不禁對開發基金能否扮演好「火車頭」的角色,打上大大的問號。

一位曾與開發基金接觸的業者指出,開發基金口口聲聲說要扶植國內生技產業,但放眼所及,投資案幾乎偏重大型公司,讓不少有潛力又亟需經費的中小型公司,往往只能吃閉門羹。

從開發基金現有的投資案來看,確實有偏重大型案子的趨向。像是台灣神隆,股本二十七億元,開發基金就持股二五%,投入了六億七千五百萬元,再如近期十分搶手的太景,開發基金持股一成,投注一億六千萬元,成為太景的第二大股東。

開發基金如此「青睞」大型生技公司,絕非做法失當,只是,套句這位業者的話:「太景原本認購就很熱烈,不差開發基金,反倒是目前還未有具體產品,仍處研發階段的中小型公司,在急迫性上,更需要政府的大力資助。」


七成條款業界難以接受

另外一位遭開發基金拒絕的業者,則清楚地記得與開發基金官員第一次接觸的場景。「他(指官員)還來不及看完整份營運計畫書,一開口就先砍我們的股價,直說這樣的公司不值三十元,十元就夠了,真不知評估標準從何而來。」

更讓業者氣憤的是,這位官員「半瓶水」的態度,讓他們有種「受辱感」。「官員直接地說,我們做生物晶片沒有前途,現在流行的材料是『矽膠』,天啊,什麼矽膠,又不是要隆乳,可見官員一點專業常識都沒有。」

好說歹說,業者們與官員前後會面兩次的心得是,「我們好像是來幫官員上課的」,但最後,開發基金還是決定不入股,理由是「礙於規定,貴公司尚未集資到七成,所以,開發基金不便介入」。

這個邏輯,被業界罵得臭頭。「如果我們真能募集到七成的資金,又何須開發基金的錦上添花」,還有業者以嚴厲的口吻批評,「如果開發基金只願當『跟屁蟲』,看別的法人入股才決定跟進,無疑顯示開發基金不願承擔風險,且專業的判斷能力有問題。」


股本大小無關公司潛力

不僅「七成條款」令業界難以接受,就連另一項投資準則,業者們也大表不服。開發基金規定,每一個投資案的登記資本額,都必須在五億元以上,否則,別來找開發基金談。

事實上,除了幾個超大型公司之外,國內現有的生技公司,股本幾乎都維持在兩億元以下,幾千萬元的案子比比皆是,就連生技產業已成熟的美國,許多公司剛成立時,股本也不過五百萬美元,隨著資本市場資金的流動,才逐漸擴張為千萬、億萬美元的公司。

因此,公司股本大小,並不等同於公司是否有潛力,能否在未來一飛沖天,開發基金設定「五億元股本」的條款,無異搬了個大石頭,橫放在業者們眼前,徒增產業成長之路的顛簸。

有了上述許多條款的阻礙,業者們不免感慨:「政府的補助實在沒那麼好拿」,與其將希望放在開發基金身上,不如「自力救濟」,尋求其他國內、外法人的援助。

究竟開發基金的投資標準為何?截至目前,眾多投資案中,投資報酬率又有多少?且來一一檢視。

根據開發基金所明列的投資範圍,包含原料藥、檢驗試劑、疫苗、新藥、科學中藥、花卉與生技農產品、生技水產養殖、生技環保產品等等,乍看之下,範圍很廣,但根據業界實際接觸的經驗,即使是同一個類別,也會因官員的認定不同,而排除在生技產業之外。


台灣神隆案飽受質疑

一家利用生物製劑、特殊抗體的飼料配方,在科技養殖技術上大有突破,並申請到多國專利的公司,與開發基金官員洽談後,竟發覺對方並不認為這是一家生技公司,而是傳統的養殖業。

當這位業者告訴官員,連日本、大陸等國都將此技術列為國家重點生技發展項目時,官員才恍然大悟,明白這不是普通的養殖業,但最後仍以「技術不夠前瞻、沒有先募到七成資金」為由,打了回票。

但令業者覺得不公的是,開發基金卻已承諾要投資另外一家以開發溫水魚專用疫苗為主,同屬農業生技的公司。「對方已募到七成資金了嗎?所謂技術具前瞻性的標準又在哪裡?」即使確定已「出局」,業者們仍希望開發基金能拿出具體的答案,好讓大家「心服口服」。

也有業者質疑,像台灣神隆股本這麼大,不但往後每股盈餘難以凸顯,就連原料藥的市場競爭也相當激烈,實在不懂開發基金當初怎麼會決定入股。針對此點,開發基金一名官員無奈地表示:「這是前人留下的投資案,我們不方便批評。」


不少投資案還在虧錢

不過因為台灣神隆的副董事長林明德,曾擔任開發基金副執行祕書,外界自然會有聯想。

而開發基金各個投資案,所顯現出的投資效益亦備受關注。根據統計,目前為止,開發基金直接投資的生技公司共有十家,投資創投公司與基金則有七家,總投資額為四十四億八千多萬元(詳見列表),離當初所訂定的兩百億元目標,有一大段差距。

開發基金現任副執行祕書許欽洲, 在今年五月下旬舉辦的第五屆生技 SRB 策略會議中,坦承「開發基金執行率不高,的確需要檢討」,對於投資績效不佳的話題,一位官員則四兩撥千斤地說:「生技產業近年才崛起,開發基金介入也是這一、兩年的事,再過一、兩年,投資效益就能逐漸彰顯。」


投資案虧多賺少

儘管官員不願針對個別案子深入談投資報酬率,但從開發基金先前在立法院接受質詢,不諱言「不少案子仍處虧損階段,包括台灣神隆、台灣花卉、健亞、聯亞、中加生物科技基金等」,可以窺知,開發基金的生技布局,仍呈「虧多賺少」的局面。

生技投資原本帶有濃厚的風險,開發基金不必然成為「最終的大贏家」,是可以理解的。官員強調,「有些案子一翻兩瞪眼,必須等到公開發行之後,再來評估也不遲。」例如普生,已取得工業局推薦函,掛牌時間指日可待,「你能說普生曝光率不高,就是一家爛公司嗎?」官員解釋。

平心而論,開發基金若只是投資效益差,還不會招致隆隆的砲轟聲,最主要的是整個體制定位不清,組織結構有問題,讓業界不得不發出不平之鳴。

一位業者直指問題的核心:「如果開發基金不能做龍頭,評估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和國外相較下,到底還有哪些利基,並據此作為投資標準,助國內業者扎根,真不知道要這個單位做什麼用。」

開發基金也有自己的無奈,從組長、副組長到研究員、副研究員共十一人,其中,只有三人擁有公務員資格,其他皆是約聘人員,在工作繁雜,做的是一般創投業者的事,薪水不若創投高,又沒有退休金的保障下,想要所有開發基金人員「勞心勞力」,並非易事。


開發基金內部也有諸多無奈

另一方面,十一名職員,只有一人有生物背景,其他都是「生技門外漢」,拿著納稅義務人所繳交的國家基金,背負的責任何等神聖,相信這些員工進行決策,面臨各界的壓力,多多少少有些許的無力感。

想要提振開發基金員工素質,或許應該從體制改革起。由於這是任務導向,屬臨時編制,員工皆由招募而來,若改制成為常態性組織,加上嚴格的考試任用,專業素養就能提升不少。

問題多多的開發基金,若真想助國內生技產業萌芽,不妨多聽聽業者的意見,否則,重點式的投資,見樹不見林,只能讓業者「心領」政府的美意,產生不了任何實質的效用。

延伸閱讀

2025年租房市場進入黃昏?都說少子化會讓房價崩跌,那租房呢...她踏足包租業10年揭「租房M型化的秘密」

2024-04-29

央行再度升息,這次真的能打房?平均地權條例、實價登錄2.0...政府連環拳打炒房,為何房價越打越高

2024-04-01

台灣少子化嚴重,為何房價不跌反漲?她花8年將20萬資產翻成4千萬:2個理由,房市2062年前不會崩盤

2024-05-07

房價一直漲,終於存到第一桶金,該先買房還是先投資?他44歲提早退休:先買房,絕對是正確的事

2021-12-20

終於存到200萬,該先買房還是先投資?用年報酬率7%算給你看:10年租房扣掉房租還多賺184萬

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