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資訊科技的下一波變革 P.28

資訊科技的下一波變革 P.28

2003-08-28 14:53

資訊科技的變革已經從 PC 硬體相容及網路相容,發展到如何促使產業的作業程序相容與資訊內容相容的層次;換句話說,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訊系統相容性一旦解決,將會造成生產與商業模式強烈激盪,與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進而帶動新的資訊發展。

近來全球股市回升,許多人認為科技業高成長的時代又將來臨。其實,目前股市回升與科技長期景氣並無太大關係,今年股市回溫,主因是企業近幾年的瘦身後,短期獲利亮麗的結果,至於大家最希望看到的銷售成長,卻仍然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

依我的看法,高科技的資訊工業經過二○○○年以前的十年盛世後,正面臨著轉型的瓶頸和挑戰,換句話說,除非能導致根除瓶頸的因素,否則光靠股市拉抬,是不足以使它恢復往昔的光榮。若要真正了解全球的高科技市場走向,就一定要對它的來龍去脈有全盤及深入的了解才行。

其實,高科技資訊工業幾乎每隔十年就面臨一個重大的轉型,每一次的轉型也都因生產力的提升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從而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與科技榮景。在科技轉型的數年中,也往往無法避免地產生一種轉型期的經濟停滯,甚至衰退。譬如,PC 工業在一九八五至九五年間,經歷連續十年快速的成長,後來到了九○年代後期成長就開始趨緩,最後終於被網路導向的新生產動力所取代。至於網路產生的資訊革命,也在二○○○年後漸趨飽和,從二○○五年起即將步入另一個新的資訊交易時代,時間將會從二○○五至二○一五年。

而在二○○○至二○○五年間,即使全球的 IT 預算已連續數年下滑,但一般人對往後數年的成長仍是相當悲觀。今年全球 IT 產品的支出預計只有二.六%的成長,而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在其七月的報告也指出,二○○三年下半年的企業 IT 需求,依然有趨緩的現象。因此,景氣復甦的時間表將延後,可能一直延到二○○四年。

其實最令人憂心的是,除非科技轉型成功,否則接踵而來的危機,就是資訊科技業被歸類為成熟工業。也就是說,資訊工業的成長,經過二、三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在整個經濟體從零成長變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經濟體的五%,而且逐漸飽和。除非它能把其他九五%的傳統工商業轉型,並和高科技經濟體系相銜接,從中找到新生機,否則,網路革命可能就淪為「末代科技」,資訊工業高成長的神話從此消失,只能隨著經濟大環境的波動而浮沉。

可惜,企業在投入數十年電腦化與網路化的努力後,它的 IT 部門依然只專注於如何使傳統的作業方式電腦化,而不在於如何重新整合傳統的作業方式,以求生產力的加速提升。換句話說,今天的科技市場飽和,是因為科技產品只是將現有的產業電子化的作業方式,因此當電子化普及到一個階段以後,市場的總產值就停滯不前了。

那麼,要如何打破這種資訊工業只能僅僅影響經濟體五%的瓶頸呢?其中玄機不少。首先,資訊科技的下一波變革已經從 PC 的硬體相容與九○年代的網路相容,進一步到如何促使產業的作業程序相容( e-Commerce Transaction Interoperability )與資訊內容相容( Content Interoperability )的層次;換句話說,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訊系統相容性一旦解決以後,將會造成生產與商業模式強烈的激盪,與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進而帶動新的下一波資訊發展。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要想解開這個謎題,首先要把科技的重心,由產品轉型提升到線形的系統化科技層面,由線連接成一個面的系統產品,這樣才可用科技e化國家經濟,也就是以整個經濟體為訴求的對象。這樣的轉型對跨國性的科技服務公司尤其有利,新的現象可能包括加速製造代工在大中國區的集中,同時以量和生產成本取勝,甚至一躍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

這也顯示,科技業有朝向服務與製造代工的兩個極端發展。跨國科技大廠在短期成長趨緩的今後數年,為了生存,只有往服務加值高的系統顧問服務的方向走;同時,現有的市場因為整合兼併,而使委外代工變成了提升盈餘的另一法寶。相對地,製造代工大廠為了避免受科技大廠的牽制,會積極分散代工產品的來源與種類,就像鴻海積極介入手機的代工,即是這一種策略的應用。此外,代工業從製造代工逐漸升格到設計代工,也將是必然的趨勢。

當今的資訊工業以產品類別來分的話,大致可分為硬體、應用軟體、網路設備與儲存器等四類,其中又以硬體業的總產值,在今後數年最有可能大幅縮水。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是:第一、PC 市場的淘汰周期, 已經從以前的每二.五年淘汰換新,到現在的每四年一輪。第二、伺服器雖然逐年增加,但因為受英特爾主機伺服器的影響,硬體的價格迅速滑落,因而使得年度營收難以成長,並造成各廠商急著加入系統服務的行列。

至於其他三種產品類別,日子也很不好過,也都競相以企業購併的方式成長,甲骨文強行收購仁科軟體的舉動就是一個例子。

一年前惠普和康柏的合併案大家都記憶猶新,最近新惠普發表了自己的順應式企業架構(Adaptive Enterprise  ), 算是正式與 IBM 的即時運算架構(  OnDemand Computing ︶相抗衡。 有趣的是,惠普把新的技術架構命名為達爾文( Darwin ), 用提倡「適者生存、自然淘汰」的理論學家來命名,也許只是巧合,但是惠普深諳此理,在惠普數十年的歷史中,這種攸關存亡的轉捩點已經發生過數次了。

新惠普目前在市場上雖然還沒有明顯對戴爾電腦產生威脅,然而因為內部精簡有成,加上藉由合併而增加的產品購買力,大舉削減在海峽兩岸的代工業者毛利,使得新惠普上季的盈利十分亮眼。這種藉節流來提升獲利的作法,主要是為了達到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短期策略。新惠普的世紀合併案能否成功,端看其在未來兩年能否順利地擴展上游高價值的諮詢服務市場和 PC 以外的各種伺服器與儲存器平台市場。

那麼往後的資訊交易時代,資訊工業要如何突破現在占經濟體五%的瓶頸呢?這端看下一世代資訊,如何推動另外九五%的經濟體產生革命性的變革。

例如,美國的健保醫療工業占總經濟體的一五%,而且比率仍然逐年增加,對於經濟的發展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如果細看這個服務業的收支情形,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部分的支出成長來自醫療資料的殘缺不齊,與醫護人員作業的高度人工化。醫院與醫院之間,醫生與醫生之間,幾乎無法有效傳遞診斷的資料,這是導致健保開銷直線上揚的主因。如果資訊交易時代的突破技術,可以節省每年○.五%的健保開銷,光是這一個可能,就可以使科技的繁榮多延壽十年。

總之,今後科技走向會逐漸與其他傳統產業做更緊密的結合,而不像今天的特立獨行,若要達成這個願景就須先建立一個「即時性企業」( Real Time Enterprise )的內容傳輸網。 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界裡,行銷的最新資料將直接與庫存和代工廠商的生產線連接,客戶的需求,每天即時呈現在執行長的電腦顯示器上,而全球運作的指令可以從執行長的電腦,安全且自動分門別類地傳送給所有相關員工與企業夥伴,這就是所謂的「資訊交易時代」;而這個時代的技術推手,就是「網路軟件和應用介面的標準化」。由於虛擬應用軟件和 XML 的可塑性極高,影響力勢將深遠廣大,可以用來帶動人與人、人與公司、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及時連線。

延伸閱讀

公主愛自由 探索女性高潮奧祕第一人

2024-05-22

餐廳裡的拿破崙 解密廚神埃科菲

2024-05-08

廢死廢奴挺窮人 大文豪行動實踐大愛

2024-06-05

精神分析之父 揭露你不認識的自己

2024-05-15

致勝機率百分百 數學天才靠樂透發財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