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台灣科技業有做「升級夢」的權利 P.36

台灣科技業有做「升級夢」的權利 P.36

吳錦城

科技線上

2003-10-23 10:18

台灣若要發展品牌,應該從中高階資訊產品切入,掌握自己的行銷管道,在產品的技術與性能上,先取得一至兩年的領先地位,而不應盲目追求低價位。

過去幾年,有關台灣科技產業空洞化的討論很多,我認為,台灣除了繼續尋求在代工產業的升級之外,短期策略應以分散產品的種類與控制行銷為原則;至於長期策略,則應以研發來取得設計代工的能力,並藉此獲得製造代工的更大優勢。

台灣科技業向來以製造代工為主流,雖然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多年來已成為台灣資訊產業最重要的一環,而台灣往往在一些舊產品進入微利時代後,又能夠成功地轉戰到另一個科技領域。 最近台灣在 TFL-LCD ︵液晶顯示器︶市場方面的斬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外,任何一個新產業的成長及擴充,都需要借重台灣的製造優勢,所以維持代工產業的優勢,應該是產業升級的第一步。但是,這種以提升代工層次來帶動產業轉型的做法,顯然還不太足夠。

綜觀目前全球幾個新興的國家就可以發現,他們都鎖定一些策略性的市場,全盤掌握這些市場的上下游產品發展與製造,並強調對行銷權的控制。以韓國為例,韓國對於第三代無線網路、寬頻網路與手機工業的發展,從政府的投資鼓勵,到上下游工業的協調,以至鼓勵消費與線上教育等措施,連美國都望塵莫及。

另外,遠在北歐的小國芬蘭,人口只有五百萬人,卻發展出領先全世界的無線手機通訊系統,並在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韓國與芬蘭可以做得到的,其實台灣也可以!

台灣在經過數十年的代工經驗之後,已發展出一套世界級的量產製造產業,可喜的是,在下游消費性產品的開發上,台灣也已經具備相當的水平,目前台灣在電腦、周邊、寬頻網路及IC 設計等產品的開發,已有長足的進步。 但是這些﹁點﹂的產品,多半走的是低價位的市場,由於無法與跨國系統大廠的產品相銜接,所以只能在次級市場裡單打獨鬥。

當然大中華地區的產業形態與歐美先進國家不同,所以適合歐美的策略不一定適合我們。大中華區的科技轉型,終究需要控制適合自己產業形態的產品行銷;而短期的策略,應先從製造代工走向設計代工,進而追求品牌的市場價值。

台灣若要發展品牌,應該從中高階資訊產品切入,掌握自己的行銷管道,在產品的技術與性能上,先取得一至兩年的領先地位,而不應對低價位盲目追求。因為中高階產品最主要是用在大型系統性的基礎設備裡,著重的是整體性能的協調,而非單方面一個﹁點﹂的產品評估。

控制自己產品的行銷,並不表示公司應該放棄行銷夥伴而獨力為之;相反的,行銷夥伴的選擇依然重要,只是應以像 IBM Global Services、EDS、KPMG、德國的西門子︵ Siemens ︶或法國的 Alcatel 等以加值服務為重心的跨國公司為主。 這種策略的應用最主要是為了避
免與行銷夥伴的產品產生衝突,而減低了合作的效率。

就拿個人電腦來說,全世界只有一二%的人口擁有個人電腦,而在已擁有電腦的人口中,又只有一三%有上網的通訊設備。換句話說,下一個亟待開發的廣大資訊市場,應該是發展中的國家與區域,而非傳統的歐美地區;更重要的是,這些地區因為生活水平低,需要的正是台灣的高品質、低價格的資訊產品。

在過去幾年,世界各國的電信公司為了爭奪下一代無線電話市場,注入數百億美元購買 3G無線頻率執照,使得許多網路設備公司盲目追隨,把研發的經費都花在 3G 網路設備與最先進的市場上;但是沒有人注意到,大陸的廣大手機消費人口,其實根本不需要 3G。由華裔人士所創辦的美商 UT Starcom,發現如果把傳輸的速度限制在 64KPS 以下的低速度,就可以以一半的費用來發展一種新的都市型無線網路系統,而且可以直接與現有的有線電話系統連線相容,於是這種產品就如雨後春筍般地先在中國大陸發展出來,並迅速地往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擴散。 UT Starcom 因為發掘了這個新商機,而在過去三年內迅速成長,成為一個超過十億美元年營收的公司,並於二○○三年六月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美一百個發展最快的小公司之一。

PC 市場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後已面臨轉型,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 PC 主機,與周邊設備緊密連接,而這個組合即將面臨瓦解。未來的趨勢,很明顯地將會使諸如儲存器、多媒體設備與電腦顯示器︵ CRT ︶等周邊產品從 PC 產業中獨立出來, 變成可以和網路與數據家庭產業相容的新興產業,而今天電腦設備所用既粗重又密密麻麻的電纜亦將消失,而被無形的無線區域網路所取代。

此外,台灣以 PC 主機代工的產業也必須轉型,加速朝下一代開放式伺服器市場的方向走。換句話說,PC 產業在微利、市場飽和與產業面臨重新組合的多重壓力下, 勢必重整,也惟有朝上游的伺服器市場與新興的網路周邊市場轉進,才有化危機為轉機的可能。

台灣的主機板工業雖然有豐富的製造經驗,但是多年來都完全仰賴微軟的視窗操作軟體,幾乎沒有一點系統軟體研發的能力。幸好,中高階伺服器市場的轉型剛在兩、三年前展開,市場的先機仍在, 並以英特爾的微處理機與開放式的 LINUX 操作系統為主幹,與微軟、昇陽和惠普等大廠的封閉式操作系統相抗衡。

台灣需要結合既有的政府與企業研發力量,發展出一套所有伺服器業者均可以共享的 LINUX伺服器操作系統,與伺服器資源管理與虛擬化︵ Resource Virtulization ︶的軟體,以便整合所有硬體業者,全力發展以開放式、高性能、低價格等競爭原則的伺服器市場。

惟一讓人憂心的,是台灣的軟體業。與印度和中國大陸相較之下,台灣受到以硬體與製造為重的偏差影響,再加上英文能力較低,造成跨國軟體發展的困難,這方面的發展需要政府與創投業和跨國大廠的政策性配合,才有產業升級的可能。從政策的眼光來看,台灣固然需要靠提升製造與半導體產業的層次來維持世界級的製造優勢,但是要提升市場行銷能力,卻需要台灣在系統軟體能力的升級。

在 PC 的新架構之下,TFT-LCD 液晶平板顯示技術、液晶電視與電腦遊戲顯示技術的結合將是不可避免;而這種組合,很有可能進一步帶動下游的家電相關產業,進而觸發下一場電子產品革命。

從台海兩岸在世界科技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我覺得台灣應該把傳統的家電和下游電子、電腦周邊產品工業的優勢, 與新興的區域無線網路︵ WiFi ︶、或藍芽︵ Bluetooth ︶科技結合起來,用以帶動下一世代與智慧型家庭有關的各類視聽、保全、家電網路遙控,家庭和社區 WIFI 無線網路等產品的發展。這個願景利用台灣現有的製造優勢,與新興電腦網路技術結合起來,極有可能造成全國科技產業的升級。

從二○○○年網路泡沫發生至今,大部分跨國資訊大廠因營收劇減而被迫大幅削減研發經費,這種舉動有可能在未來數年間造成產品開發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所以下一波的突破性科技發展,極可能會來自世界一流的研發性大學,或者是少數逆流而上的新興小公司。未來台灣產業的成功轉型,也將與研發性大學或工研院能否與工業界的智慧產權充分交流,息息相關,例如工研院的奈米材料與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另外,台灣目前在半導體的能力提升很快,尤其是系統整合晶片︵ SOC ︶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的國家矽導計畫,對於把台灣打造成為全球半導體 IC 設計與製造中心的遠景,可能為台灣帶來未來數十年的高成長。當然,系統整合晶片計畫不應以設計代工自滿,而應更進一步的,以為台灣資訊產業升級催生。換句話說,台灣能否整合傳統電子業與資訊業,成功進軍新興的數據家庭產業市場,端看系統矽導計畫能否發揮產品整合的功能。

代工西進挖空的只是代工產業,但它帶不走台灣的強勢創業文化,也帶不走利用台灣創投資金在台海兩岸與美國的創投基礎。所以,台灣如果能結合在美國先進科技的投資與台灣的重點發展資訊產業,產業的升級夢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高盛下調多家銀行評級,地方政府紛紛財政告急,中國債務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2023-07-11

供應鏈愈加緊密》AI、雲服務推升美國科技指數大漲3成,台灣資本市場未來10年可望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2023-07-24

中國股市好難,投資ETF慘套牢!黑傑克:市場風格已變,買「大」不如買「小」

2023-08-14

高成長模式撞牆,中國推出一系列政策刺激經濟,能挽救奄奄一息的股市嗎?

2023-08-08

中國股市今年可能奪得全球IPO寶座!在全球經濟放緩、資金退潮下,上海是如何打敗華爾街?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