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數位十年 台灣需要什麼人才?聯電宣明智、微軟邱麗孟談傑出高科技人才的三種共通特質 P.102

數位十年 台灣需要什麼人才?聯電宣明智、微軟邱麗孟談傑出高科技人才的三種共通特質 P.102

2003-11-20 14:31

未來的「數位十年」,將是人才競爭的世代。 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台灣微軟總經理邱麗孟咸認為, 人才是高科技競爭力的根本,台灣必須在人才的質與量上加把勁,才能維持競爭力。以下為對談精華摘要。

■編按:《今周刊》慶祝創刊七周年,特別舉辦「台灣產業大未來」財經論壇。 第二場由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台灣微軟總經理邱麗孟暢談「從全球競爭, 看台灣未來十年高科技人才」。

世界經濟論壇( WEF )前陣子公布,台灣的總體競爭力排行世界第五,這項傲人的成就,應當歸功於表現突出的資訊科技產業。 可是,這個成就能不能持續下去,關鍵點就在今天的主題──人才。

我先從軟體廠商角度,來分析未來趨勢。 借用比爾蓋茨的說法,未來十年,是從個人電腦跨向個人運算( Personal Computing )的「數位十年」。 科技將更便利,朝「使用者」介面,整合數位科技的硬體、軟體與資訊流, 最好的例子,就像我隨身的這支整合 E-mail、行事曆的智慧手機 Smartphone。

開放心胸──具備全球化思惟


談數位十年就離不開知識經濟,要了解知識經濟,以下幾個要素就不可忽略。

首先,就是重新定義「創新研發」,這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未來不只是有形產品,連特別的服務或營運模式都會算在內。 再來,是重視專利研發,這點,以美國商務部統計看來,排名世界第四的台灣表現不錯。

另外, 許多人有個誤解,以為只有資訊產業才是知識經濟,其實傳統產業也可以轉型的,而轉型的關鍵,在於人才對「服務概念」的了解。 最後,走向國際市場與品牌行銷則是發展知識經濟必經之路。

要成為知識經濟的人才, 不只要了解上述趨勢,更要在變遷快速的世界中,開放自己的心胸,接受失敗、不斷學習,以具備全球化的思惟。 此外,一位科技人才, 如果沒有「熱情」,相信科技給人類更好的生活,怎麼刺激他持續創新、創造?微軟的人才管理,不外乎這些信念,在面試時, 「誠實、正直與熱情」就是我們想從應徵者身上看到、符合科技人才的特質。

有人問到, 政府將成立「移民署」,研擬如何吸納外籍優秀人士來台,我認為這是產業提升的關鍵, 大家看美國的強盛,就是吸納各國菁英的結果,連微軟公司裡頭也不例外,尤其是管理階層,像個小聯合國一般。

但是,台灣能不能吸引他們呢?在我看來還不足,因為除了薪資、福利外, 工作和生活環境還不夠優越,目前台北也只有天母、信義區尚可。 另外,探詢美國人才為何來台灣的意願不高時, 醫療體系居然成為一大主因,最主要是他們遇到的醫師不善於英文問診, 加上看到大醫院就診時大排長龍的景況,最後沒幾個敢久居下來,這是政府除了改英文路牌以外,必須思考改善的。

台灣產業趨勢, 從硬碰硬,到軟硬兼吃,將來可能走向吃軟不吃硬,所以看得出來,台灣從代工走向設計、軟體的附加價值,將是不可避免的, 而這個轉換的過程裡,人才是個關鍵。

那什麼樣的人算是「人才」呢?以我的經驗, 無論職務是研發、財務或是企畫行銷,兼具工作績效與潛力,讓產業競爭力提升的人就是人才。

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堅強的團隊與良好的商業模式, 加上有系統的組織管理,是五個核心的競爭力。 這裡頭你可以看得出來,都和人有關,所以,人才是高科技競爭力的根本,台灣必須在人才的質與量上加把勁,才能維持競爭力。

提倡差異觀念──培養創新力

如何成為績效傑出的人才呢?以我在聯電的閱歷, 這些傑出的人才,都有三種共通的特質。 首先,他們會找到自己喜好的工作,把才華、熱情與努力投入,轉化成績效。 第二,我比喻成「藝術家」,能綜合自己的想像力、創造能力與專業能力,發展出與眾不同的創意或能力。 最後,這些人才不只個人能力優越,也能尊重、了解別人的工作,勤於溝通、協助團隊。

培養人才首先不可或缺的,是提倡多元化、差異化觀念,讓產品內含創意。其次,嘗試水平式思考,像我會要求同仁所有的計畫要有不同的方案,區分它們的風險與價值,再取其最好的。還有,鼓勵問問題也很重要,我常常和管理人員開會,透過一連串的問題,使他們迅速找到工作價值、公司定位,並且凝聚出團隊共識。

在培養創新力上面,更得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看事情。 有時候,生產、管理等單位看事情都不一樣,你必須換個身分思考; 有的時候,用短、中、長期去分析事情,才能得出新意。 另外,追求利益導向,或是追求市占率導向,不同的角度也會帶出不同的行為。

我舉個例子, 麥當勞在訓練員工時,會要求他們坐在輪椅上去看整體環境,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坐輪椅的高度和小孩子的高度差不多, 員工要學著以小孩子的眼睛, 用「顧客」的身分去思考整體服務,這就是「不同角度、不同角色」的典型例證。

再以我自己來講,我喜歡冥想、看科幻小說、電影, 甚至是漫畫,讓這些活動激發自己的創意,做做「頭腦體操」,建議大家也可以試試。

好的管理制度──才能發掘好的人才

剛剛講的是自我的培養,接下來切入教育體系去講人才培養。 我的觀察是,現在學生比以前學生對產業了解更深, 甚至有的在學校時已經找到未來的發展路線。這時,學校的教學能不能和他們的需求接軌、和產業接軌,使學生學以致用, 就是一大課題。 像清華大學,在竹科設立「自強社」,就提供學生與產業銜接的良好管道。

台灣資訊產業能有今日榮景,就是歸功於過去大量資訊課程教育出的人才。 記得我去泰國, 一間大公司總經理告訴我,他們發展半導體的機會不大,因為泰國一年才教育出四百名電子工程師,比我們一個八吋廠的人力還少。

回過頭看台灣, 依經建會人力規畫處統計,資訊電機、光電設計、生物科技方面碩博士人才嚴重不足,限制了這些產業規模的成長,正需要教育體系去補足。

至於企業界方面,一定要搭配管理制度,才能發掘出好的人才。 以聯電來說,主管的責任在於領導和服務。 服務是什麼?就是訓練員工的能力、排除他工作上的障礙,以及鞭策他和國際交流,套一句話,就是「血愈混、文化愈強。」

聯電也透過制度來鼓勵人才創新, 以專利來說,有工程師一年的獎金就近兩百萬元台幣。 另外,聯電採雙軌的升遷制度,讓好的人才不必去搶職務空缺,也可以拿到好報酬。工作上,聯電則創設「 Mr. 材料、Mr. 化學、Mr. 設備」等的專業分工觀念,希望各個領域都有專家。以上都是從制度來鼓勵人才的方法。

高階人才危機──舊觀念面對新競爭


不過, 企業最難培養的就是領袖人才,不但要洞察未來趨勢,還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描繪願景,以整合不同團隊、資源,發揮力量。 聯電培養高階領袖的祕訣,就是透過不斷地組織調整。

舉各例來說, 一九八八年前,劉明達負責製造、蔡明介負責設計,我則是行銷。可是八八年後, 調整成「事業部」的形態,讓三部門盈虧自負,幫助我們三人跳出製造或設計的單向思維,具備整合的能力。 九五年後,劉英達負責聯友光電,後來與達碁合併; 我則留在聯電集團規畫聯陽和聯傑;蔡明介則把聯發科經營成股王。 總的說來,聯電透過組織調整,培養出許多領袖人才,像是聯發科卓志哲,聯詠的何泰舜、王守仁,欣興的曾子章等等。

最後探討的是「彼得定律」( Peter's Law ),即當高階人才被升到不能再升,就不能再進步嗎?我不同意,因為到這層面,沒有競爭了,而是更多的學習。 唯一失敗的可能, 是認為學習沒有價值,拿舊觀念面對新競爭,如此才會掉入彼得定律。 以此推知,台灣的產業,沒有所謂該淘汰的傳統產業,只要是不斷求新求變,能活存下來的就是高科技產業。


延伸閱讀

台積電法說會》庫存修正何時結束、會買庫藏股護盤嗎?9大關鍵問答一文掌握

2022-10-13

半導體夯什麼?台灣美光董事長:蓬勃發展的記憶體產業扮演關鍵角色

2021-04-29

台積電法說會變法會也沒在怕,外資仍看好股價衝740元!股海老手教戰:這訊號出現就買

2023-07-21

廣達、鴻海、緯創等代工大咖 獲得出貨成長新底氣 AI伺服器救營收!一窺電子廠法說重點

2024-03-20

台積電法說會吞定心丸!魏哲家喊谷底近了「明年健康成長」…資本支出、營收表現一文解讀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