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建構台灣的「吸引力」 P.96

建構台灣的「吸引力」 P.96

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於二○○三年卸下九年的院長職,今年初到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進行一項高科技全球發展研究計畫。以下為史欽泰返台前的幾場演說及接受《今周刊》訪談內容:

又回到史丹福做研究,說起來這是第三次出國「深造」,不過也因為每一次的目的和深造的大環境不同,來美學習的感受也很不同,但每次出來,在我心裡一直有個共同的想法,就是如何讓台灣具有「吸引力」。好比我這次到史大來,希望能讓更多國際人才有意願到台灣來合作交流,拉近彼此的互動關係。

大學畢業後,我出國留學那一年是六九年,正是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一年,我透過電視看到他步上月球的「一小步」,但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衝擊,讓我更嚮往到美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學習,覺得那裡充滿了知識與技術、前景與機會。

第二次出國念書是八四年,當時聯電剛從工研院衍生出來,當時,我到史大來修企管管理,那時候,台灣仍缺乏國際競爭力,與日本、美國差距很大,我很認真地觀察美國整體產業的發展方向。○四年,我再出來,無疑地,台灣已經有了自己的產業,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做國際交流;三十多年,台灣以很快的速度追趕上世界的水準。

到矽谷,參加幾場演講活動,其實要我在矽谷談「經驗」十分有趣,因為我只工作過一個地方——工研院,比起矽谷的高轉換工作率、公司上市經驗、股票選擇權等經歷中,我能分享什麼?我常笑說自己可能已不具找工作的能力了,但是工研院近三十年的經驗很特別,讓我有機會時時在尋找台灣的吸引力。

這樣的想法一直跟著我,從當年在普林斯頓念書時遇到保釣事件,我心裡很激動,我在想,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當時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是因為台灣沒有吸引人的條件,但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有些人心裡就想著如何讓台灣成為一個吸引人的地方,這是影響我回台灣最大的動力。

這半年,我在史丹福的要務之一就是希望藉由觀察矽谷的轉型,尋找下一波台灣的吸引力。許多人憂心台灣學生不出國了,我相信與過去相比,現在台灣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非常多,不出國似乎也是自然的現象。但是,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台灣的人不出國念書,那麼我們何不邀請更多的海外人才到台灣來進行交流與深造。

其實台灣有很多可以學的,例如製造、運籌,但是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吸引人的條件,讓國際人才願意到台灣來交流與學習。尤其,像史大這樣的高等學府,也受到矽谷不景氣的衝擊,美國大公司的研究部門縮編,有不少的研究生畢業後找不到適合的研究工作,我就鼓吹史大博士生畢業後到台灣工研院來做,這不也增加了國際交流嗎?

從這個觀點也可延伸到人才流動上。工研院是個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人才流動得很快,但一個好的研究機構就是要有活水,「散聚」反而是技術開發與擴散的祕密武器。外界以為工研院最好的人都走了,其實正因為在工研院待過的人,都有很好的機會,他們反而不急著離開,工研院內部能讓他們參與很多最新進的研究計畫。我們的院友有一萬多人,任何一個自工研院出去的人員,都是工研院向外延伸的一股力量,員工離開不是背叛,而是力量的延伸。

我每到美國,都覺得這是一個幸運的地方,因為它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全球優秀的人都聚在這兒,美國若限制對海外人才簽證的問題,其實對其發展是不利的。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來吸引各地的人才。

除了人才,矽谷也面臨委外的問題,矽谷在轉型,也在尋找新的機會和人才,這和台灣的處境有些類似。無論台灣或矽谷,最重要的還在具創新與全球化的能力。美國擔心企業委外,但這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但是,現在經濟已經逐步好轉,失業率下降,委外並未對就業率產生那麼大的衝擊,我相信一個開放的社會,是要時時尋求新的競爭力,投入新的研究發展,建立更靈活開放的機制才對。

當然,台灣資訊業絕非沒有問題,也存在不少的挑戰,例如,資訊產品獲利率降低、中國大陸逐步成為全球製造中心、人才尋求不易、建立全球品牌等四大產業挑戰;但是,有挑戰也代表有機會。

機會之一就是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委外趨勢。為了降低成本,把許多製造與生產都移到亞洲國家,雖然台灣未必是亞洲國家當中最有成本優勢者,但也隨著先進國家逐步把工程、設計與服務等也委外到亞洲國家,台灣便有委外設計的最佳優勢。

機會之二是台灣居中國大陸近的地理位置優勢。雖然台灣產業面臨出走至大陸的隱憂,但是,若能把生產外移,根留台灣,仍不失提升台灣為研發、創新、生產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的地方。當然,台灣要從OEM(委託代工)/ODM(設計代工)提升到創新產業並不容易,政府除在政策上擬定好的方向外,例如發展「數位台灣」、「創新研發中心」、投入研發系統單晶片、奈米電子計畫等,更須加速落實。

機會之三要歸功於台灣過去二、三十年打下的基礎。台灣企業有很高的彈性,速度快,能夠很快地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因應多變且產品生命週期趨短的市場需求。這一點,讓台灣吸引了不少國際大廠,例如惠普、戴爾都在台灣成立設計中心。台灣產業中,能掌握機會的實例也不少,例如鴻海、巨大自行車、明碁等,都努力建立新的典範。

記得我念完博士,回台灣到工研院服務的時候,身分證職業欄裡寫的是「社會服務」,我覺得奇怪,三十年後,我明白這真的是一項很貼切的「職業」名稱,想想,現在台灣產業都在談研發服務,工研院不正是一個研發服務的領航員嗎?在工研院二十八年,看似一個簡單的歷程,卻是我經歷過許多不簡單的事,我相信一項好的計畫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一如當年,台灣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創造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即將回台,我形容自己就像在蔚藍天空中飛翔的野鶴,很自由自在地往前飛,前面又會碰到許多新的抉擇,但是,我相信只要是自己覺得有意義、值得做的事情,就會是最好的抉擇。

史欽泰為前工研院院長,現職工研院特別顧問。台灣大學電機系,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史丹福大學企管管理。曾任台灣第一座半導體示範工場廠長、電子所副所長、電子所所長、工研院副院長、院長

延伸閱讀

億元大戶肺癌末期,擁100張台積電、100張鴻海,如何贈與妻子最省稅?遺產律師:做錯1件事,多被課稅550萬

2024-03-27

遺產不是子女均分繼承就公平!給全天下父母忠告:把錢留給照顧你、最孝順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公平」

2024-03-05

當初大哥買房拿走2千萬,如今爸爸遺產剩8千萬還要分他嗎?繼承要懂的事:生前贈與分2情況

2024-03-28

婦科名醫林禹宏罹血癌、裝葉克膜換肺,大病5年重生體悟:後悔從前只顧拼命賺錢,人生徒留遺產和遺憾

2024-04-01

邱瓈寬恩師上億遺產「不給家人一毛錢」,弟妹拿不到特留分?呂秋遠:立遺囑,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