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打造視障者搭車App不簡單 研究團隊吐心聲:只有奮力去做,大家才願意幫助你

打造視障者搭車App不簡單 研究團隊吐心聲:只有奮力去做,大家才願意幫助你
▲研究團隊與視障者於公車亭實地測試。(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提供)

科技部廣告

科技線上

蘇君薇拍攝、研究團隊提供

2020-04-27 11:56

搭公車通勤對許多人來說相當方便,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對視障者來說卻充滿挑戰。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台身心障礙者人數共有118萬6740人,其中,視障者共有5萬6209人,視覺障礙則存在視力、光覺、辨色、視野等相當多的生理差異。因此科技部推動「輔助視障者公車搭乘計畫」,由台科大設計系唐玄輝教授、余能豪助理教授,以及交大資工系張永儒助理教授,帶領多名研究員及設計師共同參與, 希望透過科技創新應用,研發視障者專用搭車App「Eye Bus」,並採用創新設計體驗原則-減輕視障者乘⾞的負擔、可預期的成效、最⼩幅度更動,讓視障者搭公車更加便利、安全及自主。隨著計畫進入實證階段,研究團隊也吐露至今曾面臨的困難與心境。

看似簡單卻複雜 如何找出視障者需求

 

「這計畫基本上是想解決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過程中其實很複雜。」總計畫主持人唐玄輝教授表示,研究團隊得先找出視障者需求為何,再透過App、車載通訊系統、或候車區等,幫問題下註解。

 

不過,團隊中並無視障者,明眼人該如何代替視障朋友找出問題及需求?專案經理謝維安表示,研究員透過跟隨視障朋友通勤、觀察其行為,發現視障朋友本身是個「小社會」,僅因相同生理條件被歸類為同一族群,習性與個性都不同,當時光是研究如何發展出可尊重個體差異的解法,就花了蠻多時間。

 

團隊也發現,現行多數搭車App並無針對視障者的服務,且不少人聽到要打造候車區「都會有種『這東西好像很簡單』、『不是已經有站牌了為何還要做』的想法。」負責設計候車區的李紹羽同學說道。

 

事實上,改善視障者搭公車的問題,過去早已被多次提出。唐玄輝教授說,協助視障搭乘公車的專案在各縣市都曾推行過,視障者相關團體過去也曾多次給予協助,但專案往往倚賴單一前瞻科技,僅以系統成功率作為單一評量標準;但公車是個複雜變動的場域,科技只是乘車的一環,當中視障者的感受、司機的負擔、擴大實施應克服的硬體環境問題都應納入考量。但大眾往往以為專案失敗只是因為科技還不夠好,「所以當我們這次要做一個更徹底、更全面的調查,他們會不了解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

 

想推視障者搭車App 各單位整合成首要困難

 

「這不是單靠科技可完成的事。」唐玄輝教授說,此計畫議題牽涉到不同的主管機關與民間業者,如何說服相關單位,讓對方明白此計畫不單只靠科技,還得有許多配套才可解決問題,是整個執行過程中的一大難處。

 

舉例來說,從科技上來看會認為,或許可透過科技輔具引導視障者上下車,但現實層面來看,視障者在候車時,可能面臨附近人車太多,導致科技產品無法被有效應用,甚至從前門上車,但上車後司機不清楚狀況,下車時可能會有困難。

 

負責資訊傳遞與連結部分的交大資工系張永儒助理教授,同樣認為各單位整合是具有挑戰性的事,計畫初期,研究團隊要協調臺北市政府、客運業者、處理資訊動態系統業者、車機系統業者等多方合作,且須配合執行進度,就花費蠻多時間。

 

研究團隊希望動一小步即可解決問題,實際執行時要說服任一單位都須花費很多心力,從找到關鍵人、釋出誠意到取得對方信任及合作意願,逐步前進找到問題解方。

 

「它是一個你不做不會怎樣的議題,可是,只有你超級超級奮力去做,大家才會願意來幫助你。」謝維安認為,此計畫本身是涉及所有關係人的服務設計,只有當團隊真心要做這件事、顧及各方關係的意見,才能將事情完成。

 

▲整體解決方案之公私部門協作關係圖。(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提供)

 

不想再錯過公車 候車區、車機成關鍵

 

除了各單位整合,團隊也透露,計畫中最難的莫過於設計出一個能符合每個公車站,且具有統一性與辨識度的候車區。

 

研究團隊歷經2個多月的研究,發現一般站牌對視障者來說辨識度不高,加上公車站周遭環境變化大,部分物品對視障者來說可能是障礙物也是提示物,讓視障者難以找到站牌,公車司機也難從外表判斷人海中是否有視障者。

 

團隊發現視障者在等候公車時,經常碰上等候區不明顯的問題,比如說:視障者在公車站的前緣等車,車輛卻停靠在後方,導致視障者容易察覺不到公車停靠、或是因追趕不及而錯過公車。

 

因此,透過訪談、問卷調查,以及焦點團體的協助,團隊與3位老師建起公車站模型、找出設置邏輯,決定依照公車停靠區的位置,盡量於前門設置候車區,並以「候車區一定要設置於停靠區範圍內,候車區距離來車方向的障礙物1公尺以上,若無法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則將候車區往後設置於較空曠處」為最高指導原則。

 

另一方面,考量到視障者在乘車期間難以即時應變,公車司機在接乘期間變成了主動服務的角色。研究團隊也著手針對現有的公車車機進行改善,將其作為視障者提早預約公車的提示媒介,設計提示的同時以最低幅度干擾司機、顧及視障者感受為原則,優化公車端服務。

 

團隊以提示方式、提示時機、回饋機制3個方向設計車機系統。唐玄輝教授說明,公車司機首先透過車機的聲光及文字提示,即時得知哪個站牌有視障者需要協助;為避免公車司機執勤過於忙碌而忘記預約需求,針對即將進站時再次提供提示;最後,為讓系統易於追蹤優化,設計司機收到預約後按鈕回饋之環節,讓公車業者更有機會掌握預約服務之完成率。

 

視障者習慣不同 App設計2大考量

 

研究團隊發現,視障者依據視力程度不同,使用App的習慣也不盡相同。全盲者多是使用報讀功能聽取資訊,與單純視覺閱讀相比,相對無法跳躍性地獲取資訊。這讓研究團隊在設計App時面臨資訊排列問題,同時產生2大考量。

 

余能豪助理教授說明,第一是介面設計如何同時符合全盲者及弱視者需求,從操作流程架構來說,一般明眼人可點擊介面5次、輕鬆取得服務,但視障者點擊次數應少於3至5次即可滿足其要求。針對全盲者,如何讓報讀的資訊清晰,用聽的獲知訊息,在預約公車時能得到進一步資訊,都很重要。

 

「視障者搭公車時可能有不同階段問題。」余能豪助理教授說,當視障者選擇自己查詢公車資訊,一般提供的資訊多是以明眼人為主,例如:視障者想搭乘A路線,該路線或許能較快抵達目的地,但中間需要轉乘,對明眼人來說沒什麼影響,對視障者來說卻較容易出問題。

 

為此,研究團隊在設計App時,查詢路線的部分,選擇讓它有點像視障者版google map的概念,運用查詢功能,找出較方便搭乘的路線;另一部分,預約功能則簡化為只需幾次點擊即可預約,過程中每個資訊都要清楚,指引視障者公車動態,或是指引視障者公車抵達後如何上下車等。

 

▲服務旅程解決方案之情境設計。(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提供)

 

視障者撞傷頭、白手杖斷掉 盼App改善搭車狀況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實際跟訪,觀察視障者搭公車,親眼見到視障者透過聽力判斷公車進站,可能有誤判,導致頭直接撞上公車後照鏡受傷。」團隊透露,透過此計畫注意到視障者磨鍊出搭乘公車的許多絕技,但出行也仍面臨許多危險。

 

目前研究團隊設計的搭車App「Eye Bus」,主要功能為預約公車,操作上,畫面對比度高且字體大,尤其是在通知車輛進站時,就是為了避免視障者錯過車輛甚至受傷。幾經測試並請視障者實測後,目前收到部分回饋意見表示,對App很滿意、認為是第一個真正可落地的設計。「我相信如果開發成功,會讓很多視障者願意走出來搭公車。」一位視障者在測試結束後,特地發了簡訊寫道。

 

「我們在讓這件事發生,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一件事。」余能豪助理教授坦言,儘管此計畫個環節須考慮到視障者端、司機端、站亭端,在整合時易有挑戰,但此計畫能提供弱勢族群一個搭乘公車的服務,相當難得,其實也是一座城市在進步的很重要的環節、表徵。

 

近半年來,團隊已進行73人次測試的多次迭代規劃架構趨穩定細緻、8場服務測試、39 場APP測試、21場車機測試,以及1場定向師座談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測試、調整與研究,逐步打造出「Eye Bus」。

 

至於此計畫未來發展為何?張永儒助理教授認為,現在只是個起始點,「你真的要讓這服務被視障者所使用,且擴及各公車路線,需要更多公車業者、司機的配合,也需要政府、民間及各界支持。」

 

張永儒助理教授說,目前這項計畫是要告訴大家,按照這樣的解決方案進行,可能更有效率地幫助視障者抵達目的地,但未來擴及不同路線及車機裝置仍具有挑戰,現在得到的結果是否能應用到其他路線還需要更多實際測試。

 

▲執行團隊討論候車區、App設計等規劃。(圖片來源:攝影/蘇君薇)

 

延伸閱讀

「後悔年輕時逼孩子念書,親情消磨殆盡...」貧窮女工翻破億身價:教育小孩成為有錢人的2個致富觀念

2023-04-25

為什麼月薪13萬,卻依舊覺得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同事的抱怨讓她醒悟: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

2023-08-28

從背150萬學貸的窮學生,到資產破億的臨床心理師: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變富有,是件很有力量的事

2023-04-12

「比起遇鬼,我更怕過窮到連鬼都怕的日子!」28歲新祕轉職大體化妝師,連王永慶、嚴凱泰都是她服務

2023-05-07

夫妻倆苦一點也要投資兒子求學!60歲退休工程師教會我:窮人和富人對於「累積財富」的最大差異

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