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探討台銀、土銀的「併」發症 P.78

探討台銀、土銀的「併」發症 P.78

銀行間的合併案,就像嗑藥一樣,第一顆,暈陶陶的,吃多了,一次得吞兩三顆才過癮。至於合併的「併」發症有多嚴重,也像嗑藥一樣,永遠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迷在合併後的銀行變大了,若能擠進世界百大,就更迷人。以財政部極力牽成的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併案為例,多了「大就是美」的憧憬,少了「大而無當」的警惕。

對於銀行間的合併,李登輝總統的立場,就是財政部的立場,李總統要一家世界百大的銀行,不管再困難,財政部都得趕在年底生出一家來。目前看來,民營銀行間的自發性合併,觀望多而行動少,簡化程序的唯一途徑,只有合併同屬國營銀行的台銀和土銀,才有百大的實力。

台灣銀行和土地銀行,都是台灣光復次年(一九四六)成立的金融機構,論年紀,台銀早生了三個半月,論資產,台銀比土銀多了七千多億元,比淨值,台銀更是土銀的將近三倍。橫看側看,土銀叫聲大哥,台銀應一聲「嗯」,理所當然。

原本兩家兄弟,現在打算住在一個屋簷下。做父母的財政部,說聲同意。老大哥台銀,分家前是老大,一個屋簷下還是老大,所以也沒問題。唯一犯嘀咕的,只有小老弟土銀,但處在民主時代,三票有兩票贊成,土銀的反對票,和廢票沒兩樣。合併後的台銀、土銀,到底會出哪些狀況?可以分家務事與外部的環境變化來討論。家務事方面,又以企業文化融合和人事裁併最難搞定。

同樣從省屬跨到國營銀行,總行所在也只差兩條街,台銀和土銀的企業文化卻頗有不同。


台銀僚氣,土銀土氣

台銀是銀行界的龍頭,負有配合政策的使命,董事長又兼銀行公會理事長,非層峰欽點不可,這樣的環境幾十年了,說沒有僚氣,是騙人的。但僚氣一重,派系多,小圈圈更多,台銀歷任董事長、總經理面合心不合的傳聞,甚囂塵上,就連副總之間,也曾有權力之爭=.'紅黑之別。反觀土銀,就柔順多了。以副總升遷的案子來說,土銀幾年來不乏空降案例,行員雖有不滿,但最後也都認命。在台銀,副總都是內升為主,空降部隊還沒下地,就被打成馬蜂窩了。

兩家銀行,一剛一柔,合併以後不是剛柔並濟,再完美也不過了。那又不然,一位土銀主管就表示,「認命不是拚命」,一語道破合併的前途暗淡。

其次, 合併在過去二十年來, 案子能愈做愈大,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綜效(syergy ), 簡單地說, 就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以日本三大銀行(DKB-Fuji-IBJ )的合併案為例, 要裁掉六千人,占合併後總人數的六分之一,人事成本可望因此降低,這就是綜效的一種。

台銀、土銀合併以後,會裁掉多少人?坦白講,一個都少不得。這可是財政部長邱正雄對台銀、土銀員工親口說的,要保障員工的工作權。台銀目前有將近七千人,土銀有四千八百人,這些員工幾乎都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這個鐵飯碗,照理說,可以捧到退休,如果合併須以裁員六分之一為代價,就是一千七百人,這些人走上街頭,不只財政部頭疼,連行政院都不安穩。

不走人,原本一個人做的事,變兩個在做,試問,競爭力如何提升?即使以在職訓練輔導員工轉任其他職務,以兩家銀行的公家機關心態,也是行禮如儀,和適才適所仍有一大段距離。因此,台銀、土銀真的併成了,只有學西方「有錢好事」那一套,以優退方案裁汰不適任的人,才能談競爭力。當然,這又是納稅義務人付的錢。


台銀有近一千億的長期股權潛在利益


人的問題難解決,擱在一邊,先看錢吧。總計兩家銀行合併後的資產,有一千美元,這還不包括資產重估的部分。如此龐大的資產,如能善加利用,報酬率就算低到一%,一年也可以賺十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近三百二十億元。

翻開兩家銀行的財報,台銀去年稅前淨利將近三百六十億元新台幣,土銀則剛跨過一百億元門檻(編按:台銀年報採曆年制,土銀則按政府會計年度編列),加起來有四百六十多億元,報酬率還不錯嘛!再靠近一點,看清楚了。台銀八十五、八十六年的稅前淨利,都在一百五十億元上下,何以去年可以賺往年的兩倍多?原來,是靠賣老股來的。

台銀、土銀成立迄今,均已超過半個世紀,行舍多為自有,加上早年認購的股票(如三商銀、台企銀),幾十年下來的乘數效果,相當可觀。其中土銀還罷了,老股有限,不動產雖多,但和台銀一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而台銀去年獲利豐厚,就是靠釋股收入挹注的。

根據統計,台銀去年長期股權投資的獲利,將近三百億元台幣,是前年的二.一倍,而這些老股還能對台銀的盈餘產生多少貢獻?標準普爾公司評估,還有九百一十億元台幣。

經營銀行的大環境很差,全世界走到哪裡,都是一樣,否則也不用併來併去了台灣的銀行招牌多過便利商店,五年來公營銀行的獲利率快掉了一半。拿台銀來說,五年前,淨利息收入占平均資產的比重還有二.二六%,去年剩下一.三六%,土銀去年雖有一.八%,但觀察其定期性資金的比重超過八成,一旦利率漲升,土銀的淨利差能否超越台銀,猶待嚴酷考驗。

這並非台銀、土銀的特有現象,老銀行大都有這個困擾,也都體認到分散獲利來源的重要性,但體認歸體認,五年來台銀非利息收入占平均資產的比重不超過○.二%,土銀高一點,約當○.七五%。

淨利息收入不爭氣,非利息收入趕不上來,一般上市公司還有營業外利益做靠山,台銀、土銀卻連提都不敢提(去年度是營業外虧損),而且就算有賺,也不敢大賺,以免招人物議。


直接金融是最大的挑戰


招了了財的台銀、土銀,近幾年來的淨值報酬率開始向一○%靠攏,資產報酬率幾乎過不了一%的門檻,如果將經重估的資產併入計算,只怕數字更難看,也因此, 標準普爾預期台銀短期內的資產報酬率仍將低於一%, 儘管它去年的 ROA達一.八%,ROE 超過二五%。

如果說最壞的情況已經過了,經營者還可以鬆口氣,恐怖的是,終結銀行的序幕才剛拉開,直接金融市場正用著大榔頭,死命敲打每一個銀行家的腦袋。

上市上櫃公司近幾年來,已體會到直接金融的可愛。總的來說,每三塊錢資金需求,就有一塊是走直接金融的管道,等信用評等制度在台灣生了根、結了果,台灣就像美國一樣,連中小企業都不太需要倚賴商業銀行。

根據日本國家經濟研究院的調查,日本在金融改革( Big Bang )以後,向直接金融市場籌資不只是大商社的特權,未來也將擴及到中小企業,不出幾年,日系銀行的國內授信會減少三到四成,至少也要掉二成。

回頭看台銀、土銀,前者做政府生意,後者走不動產路線,有人稱之為互補性,因此合併有利。

隨著環境的變動,「互補」也有程度上的差異。比方說,以前美東和美西有區域上的互補性,但把網際網路的新科技納入以後,區域的互補程度就降低了。

再以業務做例子,台銀、土銀十年前要合併,業務上或許有互補性,現在的互補,談的是商業銀行和證券、保險之間的整合,並非硬在商業銀行的範疇裡畫圈圈。更況,兩家同樣都有政府機關和公營事業的貸款,同樣也對民營企業授信,所的只是比重不同而已,唯一可以差異化的建融和房貸業務,偏偏又缺乏需求面的支撐。試問,這樣同質性甚高、差異化又不看好的合併案子,前途在哪裡?

對於日本三大銀行的合併,《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為文撰述,說明三家銀行或可藉此繼續苟活,但無助於基本面惡化的解決,或許可以為台銀、土銀合併案的借鏡。畢竟,合併不是問題的結束,如何整合出一家有效率的銀行,才是真正的挑戰。

延伸閱讀

每年報稅季就得做2個月白工!科技業工程師嘆:薪資高到一個程度非常不划算...累進稅率在懲罰勤勞工作的人

2024-04-30

大調薪時代!日本勞工薪資待遇大獲全勝,日企「春鬥」調薪幅度最高14%

2024-03-18

薪水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實質總薪資掉到53189元「7年來首見負成長」,年減創11年最大!

2024-02-19

月薪6萬應該開賓士?薪資從5萬到25萬,存款卻越來越少...花錢兩大原則,不需省吃儉用也能提早退休

2024-04-22

紅鏈大肆竄入國際,台商零件賣價從1美元變3毛「薪資還漲5倍」…企業想活下去就得這樣做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