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不該過分敵對或過分浪漫 P.78

不該過分敵對或過分浪漫 P.78

最近的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有七五%的上市櫃公司,都有到大陸投資的動作和計畫。過不了多久,又有一則消息說台商在大陸轉投資的公司,有五○%已經開始獲利了。電子電機工業同會也有一份調查資料,今年一到八月台商赴大陸的投資金額,已高達十六億美元。種種跡象顯示,台商往大陸發展顯然勢不可擋。

而且,最近觀察這趨勢更由企業層級逐漸向專業人才擴散,許多人加入公司時會考慮未來是否有接觸大陸市場的機會,甚或直接進入中國大陸就業。政府一再呼籲的「戒急用忍」,並沒有發揮預期的效果。

企業界近日以近乎翻臉的姿態,向新政府攤牌。究竟政府一再表現出反對產業出走的態度,真能得到企業根留台灣的結果嗎?而台商自己是否真的想清楚,進大陸並不是一件這麼浪漫的事,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了嗎?政府和台商兩方面都應該從反向來深思。不應過分敵對,也不應過分浪漫。

大陸近年來在經濟上的發展是舉世皆知的,我有許多住在上海的朋友,都目睹這四、五年來,上海是以何等驚人的速度繁華。有許多時髦的消費場所,紛紛出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消費金額也和台灣趨近。市中心櫛比鱗次的新辦公大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高級房車,呼應著中國政府近年強力宣傳的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

當然,上海並不全都是高消費場所,畢竟一般人的每月所得大約折合台幣僅三、四千元,還是存在龐大的普羅大眾,需要在地鐵、公車這些公共設施維持很便宜的收費。但是,台商進大陸做得不錯的例子實在很多,像是統一企業的方便麵,和當地原本的速食麵第一品牌康師傅已經接近並駕齊驅;還有像坐滿年輕人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 Starbucks )、 二十四小時的永和豆漿、 一位難求的錢櫃KTV,以及因為進駐得早,被視為有「女皇」地位的自然美等等。

這些企業卡位的成功,證實大陸市場還有很大的發揮潛力,讓還沒有進去大陸的企業,更加迫不及待。反觀當前的台灣,政局不穩定,連帶造成股市低迷不振、成長環境不佳,國外來台投資的企業紛紛撤資,國內的企業自然也打算出走。

過去台灣企業派過去大陸的人員,可能是一些難以管教的「問題分子」,或是想要領高薪又多半無家累的自願人員。現在,企業卻是把最優秀的技術人才和市場行銷人員移過去,把彼岸當成發展的主力。

政府一直很擔心企業出走會造成台灣產業沙漠化,因此一再圍堵和阻撓。可是這種趨勢既然已經成形,政府一味禁止的策略,只會讓台商在大陸陷入孤立無援的情況。

反觀日本政府遇到產業外移時的做法,是採取有制度的輔助,讓僑民在外地得到各方面的保障,更進一步壯大他們的事業。日本政府的想法是:這些僑民海外的勢力,都是日本國力的擴張,因此他們發展得越好,日本也會跟著越強。這樣的想法,也許值得台灣政府來做個思考,如果用制度化的規畫方式,提供產業外移一些服務,台灣去的經營團隊也可能會在大陸形成一股新勢力。

最近政府準備要調整工時,但是給更多的放假時間,反而讓企業覺得勞工成本提高,勞工也不見得會感激,大家想要更少的工作時間、賺更多的金錢。就福利面來看,台灣人民要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低成本、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到大陸或東南亞,並不是件不好的事情,可以看成是一種外包的模式,外包到一個更需要這類工作的環境去。

台灣本身的市場,應該在價值鏈上做產業升級。知識經濟也許是台灣下一個競爭優勢,像是應該往智庫這方面做發展,以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的競爭實力。

還有,台灣在對品牌的創造上,必須更有企圖心一點。品牌一向不是台灣的專長,在一、二十年前,大家也許還聽過像大同、普騰這類的自創品牌,但是時至今日,這些牌子都慢慢地沒落了。

我們看看美國,只是發展一個球鞋,就能做成全世界知名的一個品牌,結合各式各樣的行銷手法,連賣飲料都能發展出可口可樂這樣的大企業。而日本在電器、汽車上面的成就,成為美國最敬畏的一個對手。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幫人做代工做了這麼久,究竟有沒有從中學到別人的經驗?有沒有把這些經驗帶進台灣?

台灣或是說整個大中國地區( Great China )和歐美的經濟發展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歐美是需求導向,會因為市場需求的聲音很大,而孕育出許多科技上的運用。所以他們是先發現問題癥結,再為了解決問題去做產品。大中國區則是供給導向,把一個工具拿到手之後,才來想這個東西有什麼用途,需要用到怎樣的知識素養。

當前台灣在品牌的經營上,除了媒體做得還不錯,民生用品方面則都是歐美、日本的天下。大家想想,當產業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台灣下一個回合的競爭力是什麼?是要繼續把代工做得更加精緻化,還是該把整個就業的知識水準,向上來做升級。

否則,以目前上海發展的企圖心,不久之後將是台灣一個很大的對手。上海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包容力,這樣的包容力從上海做為外國租界時就培養出來了。世界財富大會選在上海舉行,許多全球最高的大樓鷹架也都紛紛出現在此地。將來若是兩岸三地開放直航,可以想見上海的航空業、旅遊業、服務業會有如何長足的進展,又會帶給台灣多大的衝擊。

要提醒大家一點,時間不站在台灣這邊,如華淵與四通利方合併案。在九八年底,雙方透過合併達到一方快速進駐中國市場,與另一方接上華爾街大門的雙贏目的。而數月之後,中國網路市場飛速發展,大陸業者已經可成功將大陸與北美資本市場自行接軌,台灣業者的優勢遞減。這種時機,稍縱即逝,WTO 開放後更不待言。

台灣過去幾年喊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概念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全球運籌中心」通往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大陸的通路,卻是在戒急用忍之下被一刀剪斷,請問是該如何個運籌法? 如果知識經濟是下一圈台灣的籌碼,那知識經濟中的發展核心條件││網際網路,是否有被政府層級放在中間來考慮?來重點建設?

過去許多跨國企業亞洲總部多設在香港,如今已漸移至北京或上海。香港在未來也將面臨逐漸失去區域經濟獨特地位。有些公司在設立亞太總部時,將香港、上海、台灣作為三選一的選擇題。而台灣在今天尚有一些吸引科技公司在此設亞洲總部的條件,如陳丕宏的 Broadvision 的亞太總部( Asia Pecific and Japan)即設於台灣,來運籌亞太區及日本區的市場。

然而一個直接的問題是,台灣到底要營造什麼樣的商業條件來繼續留住他們?否則若一年之後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市場蓬勃起飛,哪裡是最低成本、最高利潤、最接近主市場的亞洲總部設址地,如果你是 CEO,似乎也不難決定,不是嗎?

而在台商方面,也不要把進軍中國大陸,想成一件太浪漫的事情。現在不只是企業會派人過去,有許多各方面的人才都自行往大陸方面求職,我有一些網路公司的朋友也說,去大陸創業,才有真正創業的感覺。大陸現在不但一線城市發達,如上海、北京、廣州,現在台商還繼續往二線城市如大連、武漢、成都來做布局。但是,如果沒有想清楚就貿然行動,很可能會得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常有人問我進大陸的時機,我說:「現在不進大陸,十年後一定會後悔;但是如果現在進大陸,也許兩年後就後悔了。」那怎麼辦呢?其中的關鍵,就是企業必須做好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這個市場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得到成果的。

切入的時點非常重要,在對方最需要的時間進去,和在對方不需要的時間進去,效果當然有天壤之別。就像現在各個網站都往大陸發展,但是想要做到像新浪網一樣的成績,相當不容易,所以企業希望搶得先機,這個想法基本上並沒有錯,只是必須先了解會遭遇到哪些困難。

如前所述,因為現在台灣政府對台商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援或護航,所以在大陸的台籍工作者的理財、教育、醫療、安全都是問題。而大陸的經貿和資訊都不透明,不像台灣消息流傳得很快,投資者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此外,大陸法規與政局都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整個環境是封閉保守的,對很多事情都有種種的限制。

還有,家庭問題也要考慮進去。從前很多人是從大陸逃到台灣,大陸有個髮妻,台灣又再娶個妻子,在兩岸開通後曾造成一些天倫的難題。現在則剛好相反,台灣有個髮妻,到大陸可能又另結新歡,在三通開放之後,亦將造成台灣社會不小的衝擊。所以,台商要想清楚會遇到的阻礙,才不會落得血本無歸,政府也該正視台商往大陸發展這個不變的事實。

未來台灣不妨勇敢面對區域競爭,將台灣周邊市場亦視為自己的經濟舞台,對中國大陸市場,不過分敵對、不過分浪漫。從基本的了解開始。憑藉台商的韌性,未來在中國大陸相信會匯成一股新的經濟勢力。政府如果真有心,此時此刻就要做個護航者,而且不僅要做,還得搶著做。

延伸閱讀

買ETF包牌「輝達背板股3強」!0052、00881、0053…林奇芬教挑科技ETF,報酬逼6成

2024-06-07

00946、006208、0050…台股都快22000點,什麼ETF還能買?存股達人點名這2檔:跟著大盤飛高高

2024-06-09

00878、0056、00919…從18歲到80歲如何配? 專家解讀:配息型ETF,7%以上我才能接受!

2024-06-10

當航海王、追AI股,小資女存股百萬元還買小宅!用股票、ETF拚被動收入,老一輩「定存」已落伍?

2024-06-07

端午節前夕他被錢砸醒 「突入帳4萬900元」超開心秒轉投資ETF!全場羨煞:我只有肉粽

2024-06-08